APP下载

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课程改革

2005-01-29

人民教育 2005年5期
关键词:精神改革课程

肖 川

改革的精神,就是开放的意识、探索的心态、包容的气度、多元的观念以及虔敬的情怀。教育改革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作为我们的试验品,我们需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这也是改革精神的应有之义。

我对课改的必要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一方面,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任何社会系统要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地作出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应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先导力量。所以,改革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在我看来,本次课程改革有两点非常突出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长期的封建专制历史,致使我们的国民在性格上比较内敛,缺乏主动性,过于迷信权威,习惯被动与依赖,不够开朗和乐观,不够自信,个性的自我表现力不强,这是个文化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教育问题。传统教学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我想,通过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让我们的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自主的空间,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从本质上改变现状,弥补国民性格的缺陷。

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促使教师成为探索者和研究者。过去的教师是“依纲靠本”来进行教学,《教学大纲》给予了教师非常详尽的指导,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而现在的课程标准是粗线条的,没有可以依靠的外在行动指南。它的好处就是可以发挥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彰显自己的教育个性,也迫使教师去研究教学的内容,去探索教育的艺术,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获得自身素质的提升,变得更富有教育的智慧,从而带给学生更高品質的校园生活,进而增强教师的工作动机,增加成就感,提高教师生命质量,为教师赢得更多的尊严,使之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职业。

因此,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三是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其中文化底蕴是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也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因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换言之,才能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生长的土壤,否则只是简单地从外界接受的一些东西,就会成为外在的、皮毛的东西。

对于教师的成长,我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教师要系统地读一些东西,特别是要养成读一些好的教育刊物的习惯。因为教育刊物能比较快地反映各方面人士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帮助教师用相对少的时间获得相对多的信息;同时,相对于那些拼凑而成的书籍而言,好的教育刊物能带给我们更真实的东西。二是学校要搞好教育科研活动,要促成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三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本着对教师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好师训,真正提供给教师高水平的培训;要请一流的学者作指导,因为“假冒伪劣”的学者会严重败坏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兴致,严重挫伤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

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改革。首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也不是一个政绩工程。对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来讲,课程改革的过程也绝非完成指令性任务的过程。强调课程改革所具有的探索活动的属性,可以使这一改革实验不致成为服务教育外在价值的一种运动。其次,课程改革决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搞课改的“大跃进”,要充分估计这一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更深入一点说,课程改革是对教师人格的一种锻造,这种锻造不是一种表面的行为,不能指望通过几次培训、听几次报告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不作这样的理解,改革就会是肤浅的、就会欲速则不达。还有,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特别是要激发广大实验教师的主动精神,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而非迷信权威或等待一个正确的“指示”。

衡量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其一是看我们的教育追求是不是体现了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宗旨,也就是说,是不是在为幸福人生奠基,是不是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建设者。

其二是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学习是不是积极主动,学习过程是不是充满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是不是乐于思考和勤于自主探究。

其三是看师生关系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是不是变得平等、和谐、融洽了。传统观念下倡导师道尊严,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一直处于仰视和遵从的地位。

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开始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容纳学生不同的声音,承认他们的“异己”思想,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内心感受,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实践,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其四是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不是真正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是不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是从内容维度上来讲的。过去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可谓天衣无缝、和盘托出,就是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以提出问题的空间。

其五要看是否真正形成了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和创造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

一言以蔽之,最根本的是看学生和教师是不是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看学生是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主动的发展,更多展示出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更健康活泼快乐的生活;看教师是不是有了更强的专业精神,是不是有了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充满了职业的成就感。

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用改革的精神推动改革。

改革精神,这里特别要强调的就是要尊重多样性,要有各种观点、思路的碰撞与交锋;要有包容性,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我们既要积极宣传课程改革,又要避免舆论“一边倒”,要确保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当前,应集中整个教育界的智慧,为课改实验的进一步推广作好最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要及时解决前一段课改中已经显露出的问题(如包容性不够,急于求成,目标过多、过于分散等),以积极而又审慎的态度推进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精神改革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拿出精神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