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 感激 成长

2005-01-24杨瑞清

人民教育 2005年1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老师

我们学校是1985年元月10日被命名为行知小学的,不知不觉整整20年过去了。回首20年来的道路,我觉得可以用三个词来描绘自己的状态:坚持、感激、成长。我是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过来的,我还将弘扬行知精神,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向未来。

一心坚持,选择好人生的立足点

我在长江北岸的一个小山村里长大,亲身感受了乡村的落后和农民的疾苦。1981年,我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时,向领导递交了一份志愿书,放弃留城任教的机会,来到当时办学条件苦、教学质量差的江苏省江浦县五里村小学任教,在进城和回乡之间选择了回乡。1983年,我被调到县团委担任副书记,可我觉得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为农民服务不能再少我一个。经过争取,我终于得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回校任教,在从政和从教之间选择了从教。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村办小学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骨干教师一个个调离的困境,我也曾苦闷彷徨过。但是我忘不了自己的誓言,放不下对农民的承诺,在解脱和坚持之间选择了坚持。

20多年来,我曾和老师们一起走村串户做工作,完成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使命;顶住压力,在全省率先开展不留级实验,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留级”的目标;抓住机遇,在全国最早开展赏识教育实践研究,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厌学”;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先后兴办了幼儿园、农民学校,开办了校办工厂、实验农场,还为城市中小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创立了“行知基地”,形成了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格局。昔日落后的村办小学发展成为江苏省第一所以“行知”命名的学校,两次被评为省模范小学。

20多年的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陶行知先生当年普及教育、改造乡村的愿望,只有在和平繁荣的今天,才能变成美好的现实;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艰苦而持久的教育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体现出崇高的人生价值。我被评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后,有人劝我应该趁机换个岗位了。但我的选择仍然是“办行知小学,教农民孩子”。我相信再扎扎实实干20年,一定可以为农民、为国家办出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一定可以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多年来,我给自己找了一个我觉得最能描述我的状态的词,就是“坚持”。我在乡村小学20多年没挪过步子,我一直坚持走在“行知路”上。我坚信任何一个人只要肯把10年、20年的生命集中起来做一件事,一定会有一个大气象。

我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去世早,“家庭出身”又不好,导致了深深的自卑。自卑的人并不是生命没有潜力可挖,只要找到立足点,并坚持不懈,就能走出自卑的阴影。可能是因为我的自卑比较厉害一点,所以我要坚持的时间长一点,才能把自信长出来。

坚持有利于让我有充实感,坚持能让我有自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让我找到了快乐,所以我就更加愿意坚持。有人同情地说杨瑞清不容易,20年来在农村工作多苦啊。我马上告诉他,如果20年实践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苦”字,那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乡村小学是我的天堂,我觉得坚持其实不需要太大的毅力,是一种快乐的感觉让我轻松坚持。

很有趣,我坚持的状态也有变化,一开始是6个字,就是陶行知先生讲的“立大志,做大事”,就是那種豪情满怀的样子。坚持了很多年之后我发现说这个话心里面没有底气,我悄悄地改了一个字叫“立大志,做小事”。我觉得这个“小”字倒是有点把握,但是志向还是要远大一点,而且我认定把小事情做深、做精、做到极致,也是大事。后来,江苏省陶研会老会长罗明先生对我说,无所谓大事小事,关键是要做实事。是的,要“立大志,做实事”。我又想,还要“立大志,做新事”,做创新之事。

诚心感激,把握信人生的平衡点

在坚持的过程中,一个新的问题跳出来了。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在这个坚一心坚持,选择好人生的立足点诚心感激,把握住人生的平衡点持里面,80%的功劳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是社会的,是时代的。如果不是晓庄师范的辛国俊、汤翠英等老师当初那么热情地鼓励我走行知之路;如果不是李亮等同事先后陪伴我一起艰苦创业;如果不是当地的农民在他们还很穷的时候集资20万元为我们学校易地新建;如果不是开明的江浦县老教育局长张成文早在1985年就把我们学校命名为行知小学;如果不是朱小蔓教授破格接收我旁听她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使我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提升;如果不是赶上《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不是赶上课程改革、布局调整,我们的工作如何展开?我们的学校哪有今天?所以这个坚持里面大部分的功劳真不是我自己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内心涌出一个最真切的感受———感激,感激这个社会!感激这个时代!感激关心支持我们的每一个人!

诚心感激,使我在行知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找到了这种平衡点之后,人既不自卑又不自负,就真的很轻松、很快乐了。因为感激而快乐,因为快乐而感激,这种感激是真诚的,是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

有了这种平衡的心理状态,乡村教师就可以当得有滋有味了。

作为校长,我当然希望老师能长期留在乡村小学工作。但事实上,教师越成为骨干,就越容易调离,越容易进城,越容易提拔,怎么办?为了防止教师调出,防止教师进城,我们大家就不成长,就不成为骨干,那显然是行不通的。现在,对于调出还是留下,我们已不再去探讨它的是与非。进城有进城的好,留下来有留下来的好,我们要超越这个东西。因为工作的需要或者生活的逼迫,大家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总会不断地调适自己的定位。人定位了之后,他就不会飘浮,他就有了自信。有的老师觉得农村教育是他的定位,那就在农村小学;有的老师觉得从政是他的定位,那就去从政。我觉得这个东西不能用是非去衡量。别以为留在农村,就有师德了,就高尚了,那不一定。在农村这样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条件里面,如果你没有特别注重学习,特别注重成长,如果把你自己给耽误了,你也就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损失,也就违背了师德的要求。

其实,乡村小学在教师成长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真正有大目标的人,在农村学校锻炼一下,绝对是有好处的。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不少教师成了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都在行知小学里得到了进步,这个学校没有耽误他们,没有埋没他们。其实农村学校讲起来好像学习条件、信息资源相对差一点、少一点,主要还是没有用心去做,用心去找。你只要用心,农村真的是很好的成长环境,很好的做事环境,也是很好的科研环境。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农村教育,我们可以做得快乐一点,不至于那么沉重。

全心成长,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

那么拿什么来感激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呢?我发现我们不仅请不了那么多人的饭,送不了那么多人的礼,甚至连道声谢都无法一一表达。那么怎么办呢?我想到第三个词———成长,用成长,来感激。因为我们明白,真正关心我们的人,他是希望我们真正有出息的,希望我们把事情真正做好,希望我们快速成长。

2000年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师德报告团做首场报告的时候,我坐在陈至立部长的身边。我突然捕捉到一个感觉———在新千年的教师节,在人民大会堂神圣的讲坛上,我终于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回报了关心我的人,我相信对于这种回报他们会满意的。抓住这份感觉,我感到立刻被强烈的幸福感包围了。用成长,来感激,要拼命地成长。对于社会经济而言,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成长是硬道理!

我觉得乡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我们要确保我们自己在乡村学校里面不封闭,不僵化,不落伍。在农村工作,如果因为学校偏僻,信息闭塞,你就封闭了,你就不成长了,你就落伍了,说老实话,没有人能救得了你。你真的落后了,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无论你曾经吃全心成长,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了多少苦,你都要被淘汰的。

我曾经跟老师们谈过这样一个话题:乡村教师,要超越成功,关注成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成功这个层面上来讲,老师们在农村工作,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比如赛课,或者做课题、写论文,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奥数竞赛,或者是绘画比赛,你这个水平够不上,你比不过人家。久而久之,城里面的老师,得到这个奖那个奖,农村老师得不到,你同样付出劳动,却体验不到成功感。同样是教一个班的学生,农村孩子的学业水平和城里孩子的学业水平大不一样,城里孩子的家长对老师的态度跟农村家长对老师的态度也大不一样。城里的老师外出学习培训长见识的机会多,农村的老师则基本上出不了远门。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超越。我们要关注成长,从成长的角度来讲,农村学校对我们却是一方沃土。这個地方苦,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激发我们的爱心。农村学校虽然封闭一点,但是它受的干扰少,教学改革的环境比较宽松,我们要看到我们的优势。

但是光讲超越成功,关注成长还不行,还要讲:关注成长,走向大成功。超越成功,关注成长;关注成长,走向大成功。你真的成长了,到一定时候你会猛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大大超越了一般的成功层面,甚至不比在城里工作的感觉差,成就小。我觉得完全有这种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自我的心理调节,心理激励。光有这种意识不行,还要具体地落实到行动上面。我们的行动是什么呢?我有20个字的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首先要“躬于实践”,要扎扎实实地实践,而且这个实践应当是全部的农村教育的实践,包括扫地抹桌子,包括忍受贫困,承受痛苦,这些东西你都得经历。行知行知,行知之路,首先就是一个“干”字。

躬于实践,但是不能忘记还要“勤于读书”。其实在读书方面农村和城市是没什么差别的。在城市能读书,在农村就不能读?农村还不至于连买几本书的钱都筹不起来,我自己拿工资买书还不行?多读书是很重要的事情。人家说农村图书资料少。为什么少?主要是没想,你想要订两本杂志弄几本书读读,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要勤于读书,博览群书。

第三要“善于交友”。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特别要向农民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别人学习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交友,跟农民交朋友,跟孩子交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得到很多东西。有人来看我们,好多专家学者包括国外的朋友到我们学校来看我们,我们就抓住这些机会向他们学习讨教。有人请我到上海去给他们介绍实践经验,我就向他们提条件,要让我带老师去学习,还要在上海帮忙联络几所我想去的学校。结果他们满足了我的要求,上海最好的几个学校,最有代表性的那些专家我们都有机会去拜访。所以只要用心,学习机会就会很多。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学习对象还是农民,还是孩子。

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实际上是三种行动方式,也是三种学习方式———就是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命学习。善于交友特别重要,实际上是读生命这本无字天书。向实践学习特别重要,实际上是读实践这本活书。三种学习实际就是读三种不同的书。教师的成长主要是学习,你有这种学习的意识就好了,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在学习的基础之上,要“精于思考”,把它内化成一种理论,内化成一种知识,知行合一。在行和知的基础之上,最后还要“乐于动笔”,把学习的体会记录下来。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养成了习惯,大量地记录,大量地写日记。我感觉到这些年我个人的成长,与“乐于动笔”是有密切关系的。我的笔记本已经写了150多本,应该有六七百万字的量。写多了以后,你就会对教育问题形成一种敏感性,就会促进你的思考。你只有去一点点地积累,才能够不断地想到许多新的问题,不断地产生灵感。乡村教师的存折本上积累的物质财富也许是很有限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笔记本上积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全心成长,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不是跟别人相比,主要是对自己的生命而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拓展生命的空间,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制高点。而且,这个制高点是没有限高的,成长是没有止境的。

编者的话:新的一年开始了,“教师教育”栏目也将开始新的探索。

除了继续举办“教师角色”、“教师发展”、“所思所悟”等子栏目外,我们将推出一个新的子栏目———“我的成长故事”。

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道路都是不同的。但在这些千差万别的经历当中,我们发现,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取得成功,还是有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逆境中的坚守,淡泊名利的心态,善于学习和反思……其实每一位教师,只要沉下心来回顾走过的路,总会发现影响自己成长轨迹的那些特殊的故事或心灵的顿悟。

本期特约的杨瑞清同志的文章,讲述了他作为一名成功的乡村教师,从教20多年来的困惑与思考,可谓因思考而深邃,以真实而动人。

欢迎更多的教师朋友拿起笔来,写下你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与感悟。

无论你是身处高位的还是普通的,是优秀的还是平凡的,是成熟的还是青涩的,我们都期待着你的感人故事……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老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学校推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