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人要善良

2004-06-12

人民教育 2004年4期
关键词:余秋雨名著卡片

余秋雨——当代散文大家,笔者和许多文学青年一样对他仰慕已久。听说在古城西安,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为喜爱写作的少年们开辟了一块文学的芳草地——每月一期的《美文·少年版》,并且每年举办一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余秋雨就是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的评委之一。于是借评委开会之际,奔赴西安。早早约好了余秋雨的专访,但是把他从众媒体记者的包围中找出来,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余秋雨以其历史文化散文而闻名于世,是当今备受大众关注的文化名人。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被评论家誉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高深”。余秋雨,一个从浙江慈溪小镇走出来的学者,一个有着很多社会头衔的作家,在踏遍青山、大漠,遍访古今中外文明的遗迹之后,他以其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融会在斑斓的历史背景之中,并且与自然之美相结合,相继写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余氏散文”集,为当代中国散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最重要的是学会善良

余秋雨出生在浙江慈溪一个普通的小镇,他不是农民的孩子,却在农村中长大。余秋雨的妈妈是这个村庄里面惟一的文化人。在妈妈的影响下,8岁的余秋雨就在为几个村庄的乡亲们写信、读信、记账。13岁左右离开了小镇,走进大城市上海的他,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上海话。生活的艰辛,使他过早地担负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从一个大学教授到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从一个读书要用心——访余秋雨先生

贾海红

作家到一个文化的传播者,从一个从小镇走出来的孩子阿雨到声名赫赫的学者,今天的余秋雨毫无疑问是一个成功者。当被问到“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余秋雨郑重地回答:“我认为是善良!记得在写伦伯朗的时候,我掉眼泪了,写很多与我的现实生活没有关系的人和事情的时候,我经常会这样,很多读者也会被我这样的文章所感动,我想这不是技巧的问M,而是善良。”

余秋雨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这些年来,偶尔会遇到一些读者要我签名,刚动笔,他们往往又会小声加上一个额外要求,要我写一句警句或座右铭。在这种情况下,我总会皱着眉头想好一会儿:哪一句好呢?既要适合我这么一个已经公开写过很多话而不想重复的人,又要适合眼前这位完全不相识的读者,真是为难。后来终于豁然开朗,心想为什么不写那两个随着年岁感触越来越深的字呢?

“于是我写下了:善良。

“我这样做是有充分理由的。而且我还有更充分的理由继续做下去,把这两个字念叨到生命的尽头。善良,善良,善良……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

“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

“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作为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的评委,余秋雨指出:学生的构思、技巧都很巧妙,这也看出了老师在平时辅导的时候很看重这一点。但是我希望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一种温度,这种温度可以温暖你我的心灵,让我们读后感觉是温暖而不是空洞和冰冷。

由此引申開来,余秋雨强调:一个人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并不代表这个人的素质就很高。尽管我们进行了很多年的教育改革,但我们在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中仍存在很大的误区。我们非常重视孩子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却忽略了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

余秋雨先生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才能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素质的人,一个高贵的人。做人很重要,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读书很多、做人很坏的人。可见做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善良。要建立优秀的人生态度,这是和阅读连在一起的,如果不经过起码的阅读,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以及人生的艰难。如果不知道这些,你就不知道善良的重要。从横向层面上讲起来,我一定把做人放在前面;从历史上讲起来,我相信,是在阅读过程中间,在观察过程当中,来分辨做人的原则,来仿效那些世界级做人的大师。

阅读是人生头等大事

与余秋雨谈得最多的,还是有关读书的话题。他认为青年人应立足于个人安静地读书,淡泊以明志。“总体说来,阅读是个人的事情。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往往无法诉诸言表。这就如同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个善于吸收的观众,总是喜欢独个儿静静地走一会儿,慢慢体味着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咀嚼着艺术家埋藏其间的良苦用心,而不会像有些人那样,还没有出电影院的门就热烈地谈论开了。在很多情况下,青年人竞争式的谈论很可能是一种耗散,面对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这样。”

余秋雨认为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想要摆脱平庸。

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借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夭,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人们往往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读书有一个经常被传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奋地做读书卡片。读到自己有兴趣的观点和资料,立即抄录在卡片上,几个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门别类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时候要用,只要抽出有关的一叠,自己也就可以获得一种有论有据、旁征博引的从容。

这种方法,对于专业研究、论文写作是有用的,但不适合青年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技术上说,课外阅读的范围较大,又不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卡片无从做起,即使做了也没有太大用处,白白浪费了许多阅读时间。如果要摘录隽语佳句,不如买一本现成的《名人名言录》放在手边。但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小事。最麻烦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贮藏取代了整体感受,得不偿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即使撷取了它的眉眼,也会失去了它的灵魂。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长,以便对即时的感受进行提炼,把感受提炼成见识。

余秋雨先生说到这儿,向笔者也是向青年人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我希望大家有空也到书店走走,因为书店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前沿。当代人的精神劳作有什么走向?这些走向与社会走向有什么关系?又被大众接受到什么程度?解答这些疑问的最好场所就是书店。崭新的纸页,鲜亮的封面,夸张的宣传,繁忙的销售,处处让你感受到书籍文明热气腾腾的创造状态,而创造,总是给人一种愉悦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读书人是一种莫名的滋养,使你在长久的静读深思之后舒展筋骨,浑身通畅。

“你可以关注一下畅销书排行榜,判断一下买书的人群,然后,也准备为自己选几本书。在书店选书与在图书馆有所不同,对于重要的书,你会反复考虑永久性拥有的必要性,于是在书架前进行一次短短的自我拷问。你也许会较少犹豫地购买几本并不重要却有趣、可爱的新书,由此你对自己与书籍的奇异关系产生了某种疑问,这种疑问的每一个答案都让人开心。”

名著垫底博览群书

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形象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在我浏览过书的太阳系里,学校里读的书像地球,而校外读的书则是太阳。”一生与书结缘的余秋雨,在谈到有关青少年读书的问题时,也强调:“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但主要是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现在很多学生都陷于读课本、读教辅、读专业书的怪圈里,这样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是一种有缺陷的阅读。我个人认为不管功课多重,时间多紧,自由的课外阅读也不可缺少。如今,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

余秋雨先生说,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而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成什么样的建筑。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时间不多,要寻找一种省俭的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就是选读名著。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己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地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

即使是一位熟悉的师长很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开了一份必读书目,书目里的名著也有读不下去的时候。读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读。这就是非专业阅读的潇Iff之处。这么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为你与它没有缘分,或许暂时无缘。再有针对性的书目也只考虑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无法考虑到你接受的可能性。所谓可能,不是指阅读能力,而是指兴奋系统,这是你的生命秘密。别人谁也不会清楚。

茫茫书海,真正与你有缘的只是一小角。名著如林,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不多的几十本。有不少名著属于有缘无缘之间,那也不妨一读,因为知道的范围总应该大于熟悉的范围,熟悉的范围总应该大于拥有的范围。只要有时间,算不上名著的多种书籍也不妨广泛地浏览一下,那里也会有大量既能契合你、又能提高你的东西。名著是基础,但不是封闭我们的城堡。

有时候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我们最终会遇到几部名著、几位名家与我们心有戚戚焉。于是,我们为之着迷,不仅反复阅读,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拜者。文化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也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采訪余秋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看到他谈做人最重要的是善良时眼底流露出的温柔,一股热流也在我的心底涌起,那是一份历尽沧桑的温柔,他依然相信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善良。听他应记者的要求为青年学生们的阅读提些有益的建议时的侃侃而谈,我又体会到其作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著与认真。

猜你喜欢

余秋雨名著卡片
卡片排一排
余秋雨投其所好
健忘卡片
余秋雨投其所好
水往高处流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