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手记

2004-06-12赖配根

人民教育 2004年4期
关键词:新课程学科教材

赖配根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多尔的这句名言,成了新课程标志性语言之一。由此出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成了语文课程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学生个人的见解和体验都得不到尊重,又谈何师生平等呢!这是现代教学论中的常识。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不过是回归常识而己。

问题在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见解并不是要否定教育的导向性。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性,把教材当成金科玉律固然不可取,但把学生的自然需要凌驾于所有原则之上或当做教学的惟一法则,也同样不值得欣赏。我们要做的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然而,在“填鸭式”教育中浸淫己久的我们,一旦获得教学自主权,在发出“不知道怎么教书了”感慨的同时,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有些教师就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甚至“放羊”;新课程强调评价要重激励,有些教师就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律戴上“你真聪明”之类的“高帽”。从当教材的奴仆到刻意让学生叛离一切教材和疏远教材的一切,就是其典型表现。——顺便说一句,这不是新课程的“罪过”,只是在新课程实验中,原有的教育教学问题被暴露得更充分、更引人注目。

当然,要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一平衡点,既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有的课程专家说得好,教师要走向专业化,必须有两种知识储备:一是学科知识,二是怎么教的知识,而且怎么教的知识只有基于對学科本质的深刻洞察才有意义。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学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没有一定的了解和借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无法与实践相融,即使勉强付诸实践,也会形似而神不似,或者走样,或者异化。而如今一个很危险的倾向就是,有些人在大谈特谈失去学科知识根基的“教育机智”和无视学科教学本质的“动态生成”。

这是学风浮躁的表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实践的改进是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日千里,需要的是艰苦的努力和默默的付出。

把“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还是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之争放到这样的背景下来审视,我们就多了一分清醒。我个人以为,这样的争论重要的不是得出一锤定音的结论,而是促使我们面对并努力解决真实的教学问题,警配我们回归教学的常识和探索学科教学的科学规律。具体到语文学科,我们要补的不仅是现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常识课,更重要的是,要如饥似渴地学习经典文学文本、跟踪新的文学研究成果、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加深自己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比如,我们如果对接受美学、叙事学有一点了解,对于文本的价值取向与读者的阅读体验之间的张力关系就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如果具备一点课程理论素养,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就不会走向片面。当然,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学实践能力,而经验的积累、实践智慧的获得,就更需要“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持续反思毅力和“十年磨一剑”的执着。

“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对教育变革深有研究的加拿大人迈克·富兰如是说。语文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实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愿意面对事实,只要我们一直脚踏教育实践的大地,只要我们努力培育踏踏实实治学教书的学风。

猜你喜欢

新课程学科教材
教材精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