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研究,焕发学校成长活力

2004-06-12任国平

人民教育 2004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型新课程课程

任国平

随着新课程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的推进,校长和教师们日益关注这样的问题:如何创新学校的管理理念和行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并与之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何从学校组织层面推进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对此,北京建华实验学校在理念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记者日前走访了该校校长刘可钦。

刘可钦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是学校必须面对的全方位的工作,校长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行为。

经过集思广益,建华学校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新目标——创建研究型学校。

建华,人心目中的“研究型学校”轮廓清晰——研究型学校强调通过全员的、持续的、终身的学习,提高学校组织的应变能力、研究能力和革新能力;倡导将教育研究渗透到全体教师全部工作的全过程,以来源于师生员工实践中的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同时以实践中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的改善为目的,开展行动研究,使学校成为不断产生教育知识和教育智慧的场所。

刘可钦向记者介绍,研究型学校的创建主要体现在研究型管理、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课程、研究型学习和研究型环境五个方面。

研究型管理

刘可钦说:“在我的管理哲学中有这样一个信念:教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把这样的体验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伙伴,校长就要让教师体验到尊重、信任、鼓励和帮助。

研究型学校的管理强调“四个结合”。首先,强调自上而下管理与自下而上管理相结合。过去一般是自上而下——学校制定计划,教师执行计划。也有的学校片面强调自下而上。“我们强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这样可能更稳妥。。”刘可钦说,“我做很多事情追求的是渐变,而不是急功近利,这也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因为学校不同于一个公司,公司搞不好,大不了倒闭,学校非同一般。我经常对教师们讲,什么都可以重来,学生的发展不能重来;什么都可以等待,学校的发展不能等待。”

其次,强调开放的、民主的管理与引导的、集中的管理相结合。当今社会,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平等。但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仅有开放、民主、平等还不够,还需要适当的“集中”。刘可钦认为,现在不同教育观点非常多,教师往往容易在众多的专家观点面前失落自我。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何将这些多元开放的信息有效地整合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引导教师朝着“我学校”而不是“别的学校”的方向发展,这是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案例建华学校正在进行第三届“在研究中成长”活动,第三届该怎么做?怎么做更好?我们进行了网上的问卷调查。大家提出,评课太分散,评不到位,能不能集中评课?我就引导教师思考评课的标准是什么?现在不同层次的评课标准很多,我觉得,这个标准是引领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前进的旗帜,太远了,他看不见; 太近了,对教师成长作用不大。这样一个标准的产生,首先要由教师来讨论拟订。我们让教师列出:“体现自主、合作、探索、研究的课堂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有的教师列3条,有的教师列10条……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在一个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让教师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由学校进行专业化提升,形成大家认可的标准——既来自于教师,又高于教师的一般性认识,这样才可以发挥好引领作用。

第三,强调扁平式管理结构和塔型管理结构相结合。学校管理方式要灵活而有弹性。扁平式管理结构与塔型管理结构各有所长,可以共同发挥作用。在学校推进既定、常规的工作时,塔型结构比较适合,它能保证工作稳定有序地落实。扁平式结构则适用于动态的、探索式的研究,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研究、讨论、寻找新的模式。在研究、讨论有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时,就需要借助我们现有的塔型结构往下推进。两个层面同时运作,就能保证不断地有研发小组在讨论、在研究学校前沿的课题,同时又能够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

第四,强调规范、制度和自主、创造、特色相结合。学校管理既要强调规范性,更要强调在规范的前提下自主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组织成员必须遵守组织规则。另一方面,如果规则过于死板,往往会制约人的创造性。作为领导,如果过分强调规范,就会导致成员过分依赖于规范,教师、学生就缺少了自主发展和创造的空间.这样很难形成特色。所以,学校管理更应该关注这些规章、制度是不是有助于促进师生的自主发展,关注教师是不是在主动地实施创造、主动地寻求变革,关注教师可以在哪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优势;每位教师也都是特殊的个体,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群体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刘可钦说,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必须明确这两点,应更多地创设能够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有利于创造的学校氛围。

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学校的创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队伍建设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刘可钦说:“教师作为研究者,意味着他对日常的教育教学有着自觉的思考:是这样吗?还能怎样?今天的学生有什么祥的特点?我的方式适合学生吗?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自己的方式方法……为了寻求一个合适的答案,我应该学习哪些资料,读哪些书,与哪些人进行交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精神品质,实现自我超越。”

刘可钦认为,研究型教师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他有自己的专业判断。他不会单纯地“听从”专家怎么说,教授怎么说。他敢于创新,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学习、乐于合作,这些成为他自觉的行为方式,这样的教师发展才和创建研究型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教师的学习不是经验型和程式化的,而应是探索性和研究型的;学习不仅是个体行为,更应是组织行为,使学习、研究成为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他能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教学生活。

案例我们向教师收集研究型教学的特征描述时,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真实的状态”、“有助于日常教学的改进”……这时候,我想到更多地以组织活动的方式打开教师的视野。我们每学期都要举行“在研究中成长”系列活动。我觉得,教师的专业能力应更多地体现在日常教學中,而不是一学期一节什么“公开课”——他可以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准备这一节课,究竟这一节课对他的日常教学会有什么改善,他却不多做思考。通过活动中的研究和交流,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反思,真正改进自己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其成长的标志就是反思意识的提升,我们的一个做法是,组织教师写“我的教育故事”,让教师回到一种本真的状态看待自己日常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新教材的熟悉以及他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水平是在实践和反思中生成的,研究型的教学就是要引领全体教师投身于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为此,建华人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一是结合课题研究把常规教研工作和科研工作有机相融。建华学校承担了两个全国教育规划“十五”重点课题、一个市级和三个区级重点课题的实验研究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将其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课题研究网,并组成课题组开展行动研究。

二是引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开展工作。如建华学校的艺术课由两位教师共同承担,一开始两位教师各,上各的课,经常出现同一个内容讲两次或某一方面的内容被遗漏的情况。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将此定为研究课题,在互相听课、交流情况、经验分享、请教专家等一系列行动以后,形成了共同备课、协商上课的实验工作思路,不仅使艺术课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也在“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是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帮助教师从学生、学校、个人三方发展的需要出发,认识自我,科学、恰当地规划自我发展,形成几个方面同步互动的良好态势,促进教师自主成长。

研究型课程

新课程实施是一个不断认识并创造性实践新教育理念的过程,校长对课程管理的职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校长只有成为课程与教学的行家,才能实现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形成学校自身的课程特色。

刘可钦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就会培养什么祥的学生,而这必须在课程功能上有所体现。因此,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校长更应抓课程建设。”

在创建研究型学校的过程中,建华学校注重设置和实施网状课程——一条线是国家规定的、以学科基础为主的课程,一条是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品德修养课程,一条是以发展兴趣爱好为主的课程,还有一条是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主题活动。它以“民族的、现代的、儿童的”三个基点为支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现代科技发展,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结合儿童特点,使课程具有综合化和生活化的特征。

通过研究型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五种品质——对待自我健康而自信;与人交往态度真诚而热情;对待学习主动而专注;对待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对待事物好奇而善问。

案例这学期我们开展综合主题研究时,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学生的课题很多对此,教师先要明确,如何使学生做他现在能做的事情——他能想的事情可谓无边无际,而他能做的事情则受条件限制。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我的学校”这样的课题开展研究——让孩子们了解学校什么时候成立?有多少教师?有多少班?教师的年龄结构如何?图书馆有多少图书?有的学生研究“我的老师”,有的研究“我的同伴”,有的研究“我的班级”……通过主题研究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一些数据,了解了一些人,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方法和意识。他们认识到自已对学校的了解竟然会这么少,而想了解的又那么多;过去他们仅仅是与自己的老师、同学接触,而现在他们敢于敲开校长的门,了解有关信息;他们还到食堂去了解食堂师傅的工作……所有这些,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研究型学习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学习技能、陶冶情操的过程中获得问题意识、探究的能力和研究的眼光。刘可钦说:“它作为一种更重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体现在学习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学生所有课程学习中,即便是一些传授性很强的内容,我们的教师也应该琢磨如何为学生提供一种研究的氛围。

案例小学数学中“小括号”的教学,全是约定俗成的内容。教师把规则告诉学生,让学生计算,这样的教师也不能说不合格。我们的教师则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鼓励学生思考如何用符号表达新的问题情境下的运算顺序。有的学生在下面划一条横线,有的在下面画一个三角……画一个学生自己创造的符号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时,教师告诉学生,为了交流的方便,人们约定都用小括号来表示;对学生而言,画横线、小三角与小括号的价值是相等的。学生巳经经历了一个创造的过程。可见,传授性课程内容也可以进行研究型学习。

开展研究型学习,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足够的自主思维空间,他能够平等地与教师和同伴对话,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中调整自己的思路,感悟学习与思考的方法,体验学习与创造的乐趣,享受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这要求教师应时时研究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敢于创新、乐于表现、有强烈问题意识和较强探究能力的良好品质。

研究型环境

研究型环境的创建,也是一种学校文化建设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应着力于营造学校自身的生长性的文化。建华学校的所有设施和活动,都为师生进行研究型教与学提供了保障。刘可钦说,“我们努力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自主性与创造性的空间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我认为,研究型的环境建设重在营造一种鼓励创新、鼓励形成特色、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宽松氛围。逐步形成一种研究型文化——即研究、学习、交流、合作、反思、创新、共享、成长、发展等行为成为学校成员主动追求的目标和自觉的行为方式。”

刘可钦认为,营造研究型文化氛围,首先,校长要善于协调公共关系,有效利用和配置可以获得的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比如建立专家支持系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机会。现在,大学的一些专家学者都愿意深人到.学校、深人到课堂。但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术背景,如果不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引人这些观点和课题,学校就容易成为一块“试验田”,生长不出自己的东西。以校为本搞教研,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他要善于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乐于到学校,把他们的有效经验带给学校,融人学校的发展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要选择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与学校发展观点一致的专家到学校;第二要在适当的时机请不同观点的专家到学校,这样能够引发教师多角度的反思。

其次,校长要尊重教师在教学、发展方面的个性和差异,不用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模式去评价所有的教师,为教师营造一个既心情舒畅又严于律己,既利于扎实工作又利于不断创新的环境。要有意识地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渗透学校发展的理念,使每个人都在行动中体悟、创造,不断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使学校成为一个鼓励创新、大胆实践、不断反思、追求特色、合作共享、充满活力和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組织。刘可钦意昧深长地说:“教师的具体工作环境肯定是有差异的,但是心情应该没有差异。要让教师切身感受到他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大家每天能够带着幸福感来到学校,每天又非常温馨地离开学校。”

刘可钦说,从长远看,校长留给学校的财富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校园文化,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优秀的文化因素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校长对于学校发展所做的真正贡献。

猜你喜欢

研究型新课程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研究型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应用困境及原因探析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