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六个转变”

2001-09-13王保义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1年6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指导毕业生

王保义

面向新世纪,伴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观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指导的经验,树立新的理念,走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之路。

1.从以政策、程序指导为主,向以发展大学生健全的职业自我指导为主转变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大多数高校仍以就业政策、程序的指导为主,这是我国当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性人才市场,受地方保护主义、户籍、档案限制,大学生择业自主权没有充分体现等所致。大学生就业模式从“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转变中,一些地区、行业存在“二元化”就业模式,即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求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同时又对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实行指令性分配,政府仍承担着落实不了单位的毕业生的安置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自主择业”须在一定范围和地区进行,不允许毕业生跨省就业,不允许非生源地某一层次毕业生异地就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的逐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走超前性发展思路,由以政策、程序指导为主向以发展大学生健全的职业自我指导为主转变。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个人的职业态度、劳动态度、职业责任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观,使大学生主动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选择相应的职业,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从治疗式指导向以发展式指导为主转变治疗式指导是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式就业指导。这种指导建立在教师了解学生在择业时所遭遇的问题或困惑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问题症结所在,依据经验对问题作出诊断。这种形式在高校就业指导中最为普遍和常见。从治疗式指导走向发展式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式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协助学生获取有助于其择业的就业知识、技能、态度等。这种指导方式除了向学生传授有关择业技巧、技能和相关政策、程序及必备知识外,还应充分掌握大学生的个性品质、能力、特长、兴趣、爱好以及社会供求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提高自我决策能力。同时还注重就业指导的长期性、计划性,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4年学习、生活过程,针对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如一年级注重适应性和成才指导,二年级注重素质和能力指导,三年级注重择业价值观、职业理想指导,四年级注重择业技巧、角色适应等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教育范围之中,与教学、科研工作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

3.从谋职职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主转变

高校现在所开展的就业指导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谋职职业指导,即通过向大学生传授获取职业所必备的政策、程序、技巧等,引导大学生步入职业选择的世界,通过答疑解难为毕业生就业助一臂之力。这种就业指导是高校基于这种认识,即毕业生是“产品”,唯有把“产品”推销出去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在这种认识的驱动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就仅仅停留在能把毕业生推荐出去或毕业生能落实好单位即可的个人层面上,没有考虑毕业生能否获得职业成功、能否把个人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层面上。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对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测定,确定个体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养的行动计划及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安排的过程。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我,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运用科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化解人生发展中的危机,使人性事业发展获得成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把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很好地统筹起来,促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把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

4.从团体指导向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指导为主转变

传统的就业指导往往以团体辅导为主,即通过集中上课向大学生传授就业所必需了解的政策、程序、技巧、心理准备等,这种方式较西方职业指导模式非常落后、简单,不科学、不规范。美国人帕森斯在本世纪初提出“职业指导这个概念,确定了职业指导的三大要素,即:评价求职者生理心理特点;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作到人——职匹配。这种职业指导模式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必须由经验式走向科学化,由不规范到规范。首先,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这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前提。通过心理测量技术了解毕业生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性等方面资料;通过生理测量或医学诊断,了解毕业生的体质、性格和健康状况;通过谈话,观察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择业趋向。其次,分析和预测社会供求状况,这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基础。通过向毕业生介绍整个就业市场的社会职业状况、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所学专业的供求状况、就业机会、职业的环境条件、待遇报酬、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制度、就业政策等基本资料,并向毕业生提供社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社会,评估社会的供求实际。最后,引导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这是就业指导的目标。通过与大学生一起进行自我分析和社会供求现状分析,引导大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形象和职业角色形象,并把自我与职业、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在考虑个人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兼顾社会的需要和利益,引导毕业生作出恰当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同时要注意引导毕业生进行心理调适,保持正确的择业心态。择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也就再所难免,要作好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等。

5.从就业指导向以创业指导为主转变

传统就业指导是以帮助毕业生落实单位为己任。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主动的职业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于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会上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又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和艰苦创业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主要目标。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将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运作灵活的创新企业,独立创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面对高等教育呈现强劲的大众化态势,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已日趋突出。1996年全国只有86.7万毕业生,2000年有107万人,而这几年高校连续扩招,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共招收本科生159.5万人,2000年招生总量达到加4万左右,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也就是说普通高等学校每年招生总量将在350万人左右,全国在校学生数将达到1600左右。有专家预言:我国劳动力资源过剩将成为21世纪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面对高校扩招和毕业生供求矛盾突出的态势,新世纪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面前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稳定,成为政治问题。笔者认为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到社会上寻找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创业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成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高等院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要在校园内营造自主创业的氛围。社会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鼓励毕业生自办企业,进军高新技术产业或服务行业,或以自己的智力资本入股加盟民营企业等,从而拓宽就业的途径。

6.就业指导队伍由散兵游勇式向职业化、专家化转变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在计划经济体制“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下无用武之地,只是近几年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这项工作才得以重视,并日显其重要性。但高校担负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在人员的学历、专业层次和指导方法上仍停留在散兵游勇式阶段,这适应不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毕业生就业体制的要求。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借鉴西方国家的职业指导经验,即就业指导职业化。就业指导要成业一种职业,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要专家化、专业化,使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步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之路,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系徐州师大法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徐州221008)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就业指导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