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坦克武器的跨代飞跃

2001-08-06

军事文摘 2001年7期
关键词:火箭筒反坦克步兵

易 宇

2000年8月1日,即解放军建军节。这一天,驻香港部队举办的武器展示会上,首次亮相了前一年刚刚装备的新型反坦克火箭,这标志着中国步兵反坦克武器有了一个跨越时代的飞跃。

自60年代以来,在国内有关军队的宣传报道材料中,40火箭筒长期是步兵打坦克的标志性装备。不过随着世界上新型坦克的发展,这类火箭筒已日益落伍。去年解放军在香港首次展出的新型反坦克火箭系统,又显示出极强的破甲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同类武器相比某些指标还有过之,成为中国步兵装备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的一项重要成就。

现代步兵仍主要た炕鸺筒反坦克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已经向装甲化发展,其中坦克这一“陆战之王”又是基本突击力量。它的威力,在于“三合一”的作用——强大的火力(炮)、越野机动性(发动机)、很强的防护力(装甲)。坦克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已成为各国陆军实力的首要标志。

根据有矛便有盾的铁定军事规律,坦克出世后军界便研究对抗手段,主要目标又是打穿它的装甲。对付坦克的方式很多,如飞机投弹、发射导弹、炮兵射击和布雷等,而步兵最有效的轻便武器还是火箭(筒)。它最突出的优点是人能扛着迅速运动,而且造价低廉。现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著名的“海尔法”反坦克导弹一枚标价4万美元,最新型的火箭弹一发不过一两千美元。从破甲威力看,二者相差并不特别大,只是火箭弹射程近,百米外命中率低,不过这对用于近战的步兵来说并不太重要。因此,即使美欧等发达富国的步兵,在装备少量反坦克导弹时仍大量配备火箭弹,发展中国家的步兵反坦克更是以火箭筒为主。

解放军现在的头号作战预定对象,是台独势力及其支持者。海峡两岸相隔140公里以上,如果发生战事将首先是海空交火和远程攻击,不过在战事扩大的情况下,解放军也可能发起陆战或空降战,届时台军的大量坦克肯定会实施反扑,解放军步兵或空降兵在不能处处依赖重型武器支持时,近战还要靠反坦克火箭。因此在中国的国防科研项目,步兵反坦克武器始终占有一定的地位。

甲弹争斗几十年

步兵能否有效对付坦克,关键在于手中武器的破甲威力,为些“弹”与“甲”这一对矛盾此长彼增,已经争斗了几十年。

1916年英国首先制成坦克时,装甲厚度仅10毫米,步兵的普通枪弹就打不透,为此德国人采用比钢硬得多的钨芯,由特制口径很大、装药多的反坦克枪发射,以“硬碰硬”的方式在50米内可穿透13至15毫米的钢板。由于“弹”比“甲”更厉害,坦克就不太敢脱离己方步兵掩扩大胆冲入敌阵。至40年代初,坦克的装甲增至30毫米至50毫米,反坦克枪对他已无能为力,在欧洲战场上又一度出现坦克横冲直撞的场面。

1942年美国人首先发明了步兵用的火箭筒,起名“巴祖卡”。它使用一个钢筒,由火箭喷射原理发射破甲弹。这种弹不像实心的穿甲弹那样靠火炮发射后的强大能动性硬钻,而是靠弹头的空心装药撞击目标爆炸后形成的聚能冲击,在钢板上冲出一个小洞,金属流进入车内再造成破坏。这种火箭弹的垂直破甲威力超过100毫米,使步兵反坦克能力有了一个跨代的飞跃,“弹”对“甲”马上恢复了优势。随后苏德等国都争相引进和仿制火箭筒。坦克装甲却也在不断增厚,多数中型坦克炮塔前装甲已近100毫米,车体前装甲达70毫米(且有很大倾角),火箭筒破甲能力与之势均力敌,能否打透关键看命中部位和角度。

至60年代,主战坦克的装甲增至100至200毫米,因其重量达到四五十吨,受道路桥梁允许的极限,已不可能再增厚。火箭弹的破甲威力却仍在增长,如前苏联50年代研制成的“勃克-2”垂直破甲可达180毫米,60年代研制成的“勃克-7”垂直破甲更超过300毫米,命中65度角时也能硬甲110毫米。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量坦克被步兵用火箭筒击毁,致使国际上许多军事家预言:“坦克将失去陆战之王的地位。”

然而70年代英国首先发明的复合装甲,使坦克“柳暗花明又一村”。复合装甲根据“三文治”原理制成,外表是一层厚装甲,里面衬一层最能吸收聚能冲击波的陶瓷,后面再加一层较薄的装甲。在同等重量下,其防护力相当于过去的均质装甲的二至三倍。接着,1982年以色列在入侵黎巴嫩时又首次采用了爆炸式反应装甲,其外形就像并排在坦克外壳上的一块块积木。当时巴勒斯坦游击队用大量中苏援赠的40毫米火箭筒射击,却只见命中一发只能炸掉一块表面铁盒,坦克却一辆也打不穿。

原来,这些盒子里装的是枪弹打不爆的钝性炸药,遇炮弹和火箭攻击便会起爆,其威力炸不坏坦克外壳,却能把命中弹炸飞炸偏,或抵销其大部分聚能冲击流。这种爆炸式反应装甲可披挂在厚度超过二三十毫米的钢装甲外面(若是再薄,车体也会在它爆炸时受损),从而使大多数坦克有了一件坚实的新外壳,“甲”的防护力大大超过了“弹”的穿透力。

原有火箭筒已难对付新式装甲

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对世界范围的新型坦克装甲的发展,中国装备的火箭筒也越来越难以对付。步兵部队考虑到未来作战,对此状况长期忧虑,军工部门也受到很大的压力。

在此之前,中国对火箭筒的开发能力长期不够,靠仿制还能解决急需。抗美援朝期间,国内仿造美国的“巴祖卡”装备前线部队,近战中有时还能打穿其中型坦克。后来国内仿苏联的“勃克-2”制成五六式40火箭筒,对付战后第一代坦克还勉强可以,在1969年珍宝岛作战时却打不透第二代的T-62坦克。接着,国内又仿照苏联的“勃克-7”制成六九式40火箭筒,70年代后作为解放军步兵的标准装备,与当时的发达国家的同类装备达到了同一档次。不久,世界上第三代坦克出现(主要代表是前苏联的T-72、T-80,德国的“豹”Ⅱ,美国的M1A1、英国的“挑战者”,法国的“勒克莱尔”),六九式对付有复合装甲的坦克打其侧后还有可能穿透,对会爆炸反应式装甲则无能为力,只剩下打击轻型装甲车辆的功能。

面对新型坦克的装甲,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也感到原有的火箭筒已处于弱势,80年代以后采用最新科研成果进行了反复研究,终于在90年代初成功地推出一种串联式攻击技术。其方式通常是在火箭弹上采用电子延时引信,弹内装上前后两个战斗部。弹头碰击目标时,前置战斗部击爆反应装甲,引信再经过一定延迟时间,引爆后面的主战斗部,击毁主装甲。这种办法说来简单,其原理也不是秘密,制造起来却难而又难。因为要把两个爆炸物放在同一个弹内,要求瞬间分前后两次起爆,前一个爆炸又不能同时引爆后一个,还不能将后面的炸坏炸偏,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世界上科研和制造工艺落后的国家制造手榴弹之类还容易,对这种高技术的火箭弹却无法研制,连“照着葫芦画瓢”仿造的能力也不具备。

美、法、德、英等几国于9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这种采用串联技术的新型反坦克火箭,不仅使其步兵又获得了对付第三代坦克的能力,还形成了这方面的垄断性专利,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新挑战。自70年代以后,中国国防科研部门也曾想冲出仿苏的老路,研制出更高性能的火箭筒。虽然推出过几种型号,包括筒、弹合一的一次性使用的新产品,其破甲能力却没有质的提高,有的性能还不可靠,直至90年代后期仍不能普遍取代六九式。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在火箭筒技术水平方面就会同发达国家形成二三十年的差距。

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的特点

出乎国际军界许多人意料的是,中国仅仅晚于西方几年,于1999年也装备了有串联技术的反坦克火箭,这便是香港亮相的PF97式。它与以往的六九式等火箭筒相比,已不是属同一时代的产品,这表现出中国国防科研人员这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已跃进世界前列。

这种新型反坦克火箭的成功,主要是它的研究以世界最高水平为瞄准点,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又自主开发,跳出了过去刚模仿成别人的旧产品又被新产品超过的不良循环圈。其间采取了多项新的设计理论、新的技术和新工艺,当一些关键的原材料、元器件在国外也没有现成产品可参照时,中国的科技人员便自己攻关研制并取得成功。

由于火箭筒的优长在于轻便,科研人员为了既减轻重量,又要确保发射筒的适当长度和可靠厚度(发射时要耐上千度高温),便采用了国内自行研制的金属和非金属复合材料,由薄金属作内衬,外缠为玻璃纤维结构。从外形看,这种新型火箭发射器像一门小炮,比过去纯为金属制品的六九式40毫米口径火箭筒大得多,口径增至120毫米,重量却只增加三分之一,仅9公斤略多,长度为1.19米,单兵仍可扛着奔跑。

考虑到战场上不同的使用方式和高低搭配的经济性,这种武器系统在发射筒相同的情况下,分为配置和价格较低的连用型,以及配置和价格较高的营用型。连用型配备光学瞄准镜(放大率四倍),由士兵搭在肩膀上发射,虽采取简便的目测方式,里面却有镜内闪光装置显示提前量,使其比已往的光学瞄镜高一个档次。营用型则配备有三角架和电子火控系统,特别是有激光测距仪、离密度的LED平面显示器,可以对800米内的目标进行自动测距、解算弹道诸元,这些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两种型号在夜间都可配备微光瞄准镜,其功能是可以把一点点月光星光放大千百倍,由此观察到近千米外的车辆并瞄准。因这种夜视仪价格较高,也分为不同档次,并在战时根据需要配发。这种灵活配置的方式,使武器成为一个可变系统。

这一系统目前装备两种火箭弹,破甲火箭弹是主要反坦克弹种,能保证精度的有效射程达800米。它采取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串联战斗部,垂直破甲可达800毫米。经过试验,可以有效地穿透披挂反应装甲的北约重型三层靶,随后还能产生一些后效作用如引爆弹药和杀伤车内人员等。该弹还有一个创新,便是能克服已往的火箭弹在飞行时受横风影响会偏射的毛病,在风速每秒6米的条件下射击可不用考虑修偏,这便大大提高了命中精度。

另一个弹种是多用途火箭弹,射程可达2000米,能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工事和有生目标,具有穿甲、杀伤和纵火的功能。这表明在不需要对付坦克时,它还能完成其他多种任务。

新型火箭可打穿ぬㄍ宓乃有坦克

这种新型反坦克火箭系统装备部队后,意味着解放军步兵已重新获得了有效打击主战坦克的能力,可以对抗西方的第三代车型,打台湾的坦克更新可胜任。

台湾自70年代以后重点发展海空军,不过近年来还提出要建立一支中等规模的“立体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陆军,装甲兵又是建设的重点。在台湾当局看来,如中共攻台,海空军拦阻无效后,滩头决战这最后一着主要靠装甲兵来完成。

同大陆相比,台湾的装甲战车质量有较大的差距,不过有据岛而守的优势,解放军的坦克(除轻型的水陆两用外)则登岸困难。台湾现有1700辆坦克(还有200辆二次大战后期产的M24旧坦克已准备当作岸边铁碉堡),在如此狭小的土地上部署如此多的坦克,从密度看仅次于以色列居世界第二,其装备的主战坦克现在有三种型号—M48H、M48A3、M60A3,都是美制。春中M-48H“勇虎”主战坦克是台湾性能最好的一种坦克,有450辆。它重50吨,装配105毫米炮,其装甲在炮塔前面厚180毫米,车体前部厚110毫米,车体侧面厚80毫米。至于600余辆M48A3和M60A3坦克,都是从美国仓库时拖出来用低价买下来的,性能不如“勇虎”,装甲厚度则与之差不多。另外台军有600余辆朝鲜战争时美制M41坦克,装甲仅20毫米,机关炮都能打透,不能作为突击力量而只能跟在步兵后面支援。

台湾的三种主战坦克都是均质装甲(因属六七十年代的产品尚无复合装甲),解放军的六九式火箭筒能打穿其车体侧甲,在命中角度有利时也能打穿车体前装甲。由于台湾最近重整装甲兵,不仅向美国提出购买48辆最新式的M1A2坦克的清单,又开始为旧有主战坦克加挂爆炸式反应装甲,这就使大陆旧有的火箭弹从正面和侧面都难打穿。不过解放军新装备的PF97式120反坦克火箭若是与其对抗,纵然在几百米外,只要命中便能保证将其击穿。就是台湾真能买到炮塔有贫铀装甲的美国最新型的M1A2坦克,其车体也能被打透。

自主开发,面向な谐∈枪丶

在世界各国,一种武器造出后,如不是藏于基地内并只许少数人接触,只要大量装备部队很快便无法保密,展出和外销先进武器也成为很自然的事。解放军在香港公开展示新型反坦克火箭,固然是为了提高国人的自信心,同时也包含有通过这一窗口向国际市场推出的用意。从中国武器装备发展的经历看,军品与民用产品一样,只有市场化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从讲求效益中方可获得良好循环的发展。

在70年代末之前,中国的武器研制只是单纯投资没有回报,对外标榜“不当军火商”而仅搞无偿援助。由于国家财力毕竟有限,国防科研重点又在“两弹一星”,常规兵器投入既少,上马项目又多,以致其中多数长期难有重大突破,只是停留在对苏制旧品仿制或改进的水平。国产火箭筒在几十年间发展不快,主要原因也在于此。改革开放后,中国一面强调引进技术后自主开发,一面又积极将常规兵器投入国际市场。国产武器的技术水平虽然大多比不上西方,却因人力费、科研费便宜,产品成本低,对采购费不多却又需要武器的亚非发展中国家(欧美市场很难打进)还有不小的吸引力,在80年代曾获得不少订单。国防科研部门除吃有限的“皇粮”外又有贸易收益,既能增大了科研投入又能调动起参与者的个人积极性。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冷战结束,国际上普遍减少军费,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技术革命广泛应用于军工业,使技术含量低的武器销售日益感到困难。例如中国的六九式火箭筒现在纵然向最不发达国家推销,也很难找到买主。此次新研制的PF97式火箭,看来在轻武器范围内能改变这一局面。它不仅在技术水平上可与世界先进水平媲美,还实行了专利制。相信它能够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并为中国的国防科研生产部门争得荣誉。△

(原载香港《广角楼》)

猜你喜欢

火箭筒反坦克步兵
卫国战争苏联反坦克步枪史料(一)
美国披露精确打击式PSRL火箭筒
步兵班前进第二季
瑞典博福斯公司推出新一代“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
博福斯公司展出AT4 CS火箭筒及配用的两种新型弹
“红箭9”自行反坦克车方队
单兵反坦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