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秀色可餐

2001-06-25

南风窗 2001年6期
关键词:秀色山川产权

夸 克(北京)

常言道:"食色性也",又道"秀色可餐"。此中的"色",一般被理解为"男色"、"女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偏狭。难道美丽的山川风物就不能让我们留连忘返,三月不知肉味吗?

"五·一"放长假,万民欢腾,纷纷出门觅秀色而餐。本人也不能免俗。这不,"五·一"一大早,即和几位经济学家朋友,搭伴跑到了京郊一个名叫"桃叶"村的地方,钓鱼、吃鱼、住宿、爬山、攀长城、骑马,不亦乐乎!

呼吸着新鲜空气,晒着太阳,不由得"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掐指一想,桃叶村的秀色,最关键的是空气、水、阳光、青山。按以往经济学教科书的介绍,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赏赐,称不上是稀缺品(尤其是空气和阳光),因此,可免费获得。不过,对于这一点,我在上大学时就曾经怀疑过。记得我当时问过老师,在我的老家江西,有好多村民为争水打得头破血流,怎么能说水是免费品呢?空气和阳光好像是可以无限供给的,可是村里争晒谷场也会大打出手,可见阳光固然无限,但放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仍然是有限的,怎么能说是免费品呢?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对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厉害,如果说,原先还觉得空气、阳光是非稀缺资源的话,现在正越来越成为稀缺品。要不,怎么说阳光、沙滩、海水是现代三大旅游资源呢!随着工业的发达,绿色、环保以及乡村变得稀缺了。于是,谁要想消费绿色、环保以及乡村,谁就得付很多的费用。像我们这次只不过是在京郊随便玩玩,但十多个人每个人平均起来各花了大约上千块的人民币,真是花钱如流水。村里人搞旅游想必比种地强多了,也比搞一般乡村工业强多了。

所以,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广阔天地"完全可以"大有作为"。试想,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当人们吃饱了肚子,食的满足到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时候,对秀色的追求必然与日俱增,秀色可餐而且秀色必餐,秀丽的山川人们保护和开发还来不及,谁还会去破坏?

那么,中国自然环境破坏如此严重,毛病何在呢?其实,这不是现代化的错,而主要是产权不清的错。在产权不清的情况下,保护不受益,破坏反受益,因此大家不去破坏才怪呢!众所周知,中国的土地也罢、山川河流也罢统统属于国家,是所谓的"公共地",也就难免出现国有企业中人们所看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公共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其含义是,资源如果缺乏排他性的所有权安排,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最后破坏公共地。譬如有一块公共草场,最佳的放牧量是1000头。但在人人都可自由放牧的情形下,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多放一头羊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样,最后说不定1万头羊跑了出来,草场不被破坏完才怪呢!

自古以来,中国大地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就是因为"公共地悲剧"一幕幕地上演。虽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表面上产权是清楚的,但其实不然,这是历史上对资源与环境认识的根源,而现代中国的产权制度更加模糊。与此同时,破坏的技术更加发达,因此破坏的结果也就更加严重。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产权不清+现代化的技术=对资源的空前的破坏。

当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秀色在中国也就越来越成为稀罕物。

我曾经不止一次伫足黄河边。可怜的黄河如今已是十年九断流,几乎成了一条内陆河,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前些年断流限于山东境内,现已上延至河南河段。照此下去,专家们估计3000年后,黄河流域将成为不毛之地,母亲河到时将仅存于记忆之中。

我也曾多次经过长江,每次我似乎都听到雄浑的江水在哭泣。长江流域流失土壤的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河流域,其后果和潜在威胁也较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更严重。有人统计,即使按每年24亿吨的流失速度的保守估计,300年后,整个长江流域也将土枯岩裸山穷水尽,而全流域2亿多亩山区丘陵的旱地在四五十年后,一大半将率先无法耕种。

如果希望有更多可餐的秀色,就要引入国土资源的产权变革。就像粮食,过去中国人无论如何搞运动学毛选、放精神原子弹,终究吃不饱肚子,后来一改产权,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好了。中国人现在既然到了人人餐秀色的地步,但土地山林河流资源的产权改革还没太大动静,是该考虑这方面的基本的制度问题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秀色山川产权
张向东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壮美舟山 秀色群岛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嫣红娇唇
【双山秀色】
山川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