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旁白·大蓬车·戏曲

2000-06-04

当代戏剧 2000年5期
关键词:京剧团京剧院进校

张 垣

闲暇翻阅旧报,发现被某些国人视为节奏慢的“夕阳”艺术在东瀛和西欧倒很吃香。为什么在国内并不景气的京剧能冲破语言障碍,跨洋过海,在异地客邦受到老外的青睐,这里的诀窍值得借鉴。

那是80年代中期,上海京剧院出访东邻日本,为让日本的大中学生看懂中国京剧,除通过翻译介绍剧情外,还在戏演到关键之处,由翻译通过“旁白”,进行简洁生动的解释,因此日本学生喜闻乐见,在神户大学演出时,两千个座位座无虚席,学生只得买站票欣赏。

无独有偶,上海京剧院于1987年出访西欧,一行53人,效法吉普赛人,乘上大篷车,十万里路云和月,巡回了德国、瑞士、奥地利的边远地区,使古老的京剧艺术蜚声海外。

上海京剧院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千方百计为老外普及京剧艺术的举措,令人肃然起敬,更令人反思。纵观中国的大中小学生,既不知京剧的唱做念打的“旧功”,又不晓四大名旦为何人,对京剧的程式更是一窍不通,甚至举世瞩目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是男是女也分不清,故形成了我国观众青黄不接的断层。说实在的,我们对这“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是倍感不安的。

戏曲兴旺的标志在于青年观众。既然上海的京剧工作者能飘洋过海,用“旁白”、“大篷车”为异国观众普及戏曲知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这种精神为炎黄子孙扫“戏盲”?想当初,“越剧皇帝”尹桂芳拖着病残之躯,率得意门生尹小芳、赵志刚开进复旦大学校园,边演唱尹派经典名段,边“旁白”讲流派,复旦园内不也掀起了越剧热吗?复旦越剧爱好者协会也应运而生,经济系学生颜南海还用中英两国语言演唱了尹派名剧《浪荡子》选段,吸引了中外观众。“越剧王子”赵志刚继承老师送戏进校的传统,跨过长江来到苏北海门天补中学,与该校补天戏曲社的戏迷们演唱讲座搞联谊,使越剧之花开遍校园。辽宁抚顺京剧团把创作剧目《康熙问政》送进各中学征求意见,宁夏、青海两地的京剧团自编课本剧送戏进校,把中小学生语文教材改编成京剧,直接与教学攀上了亲家,那里便涌现出一代新戏迷。

戏曲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只有把青少年拉进戏曲圈内,戏曲则兴,反之则亡,因此空喊振兴戏曲的口号不行,怨天忧人无济于事,弘扬“旁白”、“大篷车”的精神,培养、吸引青年观众也许更实在。

猜你喜欢

京剧团京剧院进校
梨园蓓蕾初绽放,百年灯小薪火传
铭记来时路 赓续永向前
不能“一刀切”管理进校食品
浅谈“进校”应如何搞好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培训
想起儿时吃咸蛋
校规点评
上海京剧院半年挣了一年的钱
京剧《李慧娘》赢得了青年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