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学子吼秦腔

2000-06-04李明瑛

当代戏剧 2000年5期
关键词:王生周正风范

李明瑛

在甘肃“秦腔好家”的群体里,王生才算得上是个技艺高、影响大的一位。圈外人也许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身为兰州市公安局一名警官的他,对秦腔竟会酷爱得如痴如醉,进而全身心地投入,不惜花一切代价和精力,大有“不闯出点名堂誓不罢休”的劲头。他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出道”却很早,小学时就能背唱许多折子戏,后来上了高中,渐渐偏爱生、旦两门,再后来便步入他的“中年变法”阶段,开始认真寻找能与自己天份接轨的通道。他的选择说来很有点特别,专攻业已失传的甘肃武生戏,由此,他成了“好家”圈内能够唤起当地观众传统审美记忆的一枝独秀。

“水有源,树有根”,说到甘肃武生戏,最火爆的黄金时期要算三十年代前后,当时出现郗德育、耿忠义等一代声望极高的演员,对甘肃衍袭旷久的功架“演火戏”,从表演、唱腔、服饰乃至脸谱化妆等方面展开全面改革而自成一派。郗德育一生培养过不少学徒,周正俗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周的表演虽然禀赋乃师风范,细微之处又不失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郗、耿死后的四五十年代。周正俗自然成了这一流派的唯一代表。秦腔培育演员,演员培养观众,“看架架”由此成为兰州观众最为慕尚和认可的欣赏对象了。可惜人去声息,流派不再,终成绝响。然而,这次我利用参加陕甘戏曲艺术交流活动之机,有幸观看了王生才先生的精彩表演,深感他能够原原本本地继承乃师风范,演出了其独具的特色,这是令秦腔观众和秦腔研究工作者十分高兴的事。

王生才为学演武生戏,真是动了真格的,也确非一日之功。他到处拜师求艺不说,还自费上了半年戏曲训练班。他深谙艺术规律,先从基本功练起,逐步向高难技巧挺进,为演好武戏,先锤炼铜器。周正俗生前给他“等”过戏,王振江手把手给他教过鼓,他还向数不清的名家讨过教,平时摔打得浑身青紫红伤,半个家当几乎都搭了进去,爱人和女儿对他蛮有意见,少不了有时要埋怨几句,他却蛮有理由地说:“我一生就这么点嗜好,交点学费换来了唱戏的本事,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家里人没奈何只好依着他,不久竟然都被他一一拉下“水”,一家子全成了秦腔迷。

的确,苦是吃了,钱是花了,却使他变成演唱秦腔的行家里手,成为兰州“好家”群里享誉最高的秦腔明星。这次我看过他的两场演出,一场是《太湖城》,一场是《潞安州》,都以武功见长,特技取胜,连行头化妆都渗透着周正俗的正统风范,真可谓兰州流派戏的典型。

《太湖城》是出封神戏,主角便是道法无边的孙武,全出戏无一句台词,全凭武打功架揭示人物性格,其间自然贯穿着许多难度极高的特技表演,如“耍纸幡”、“打麻鞭”、“击雷碗”等。正因此,即使建国前,许多极有名望的演员,也不敢轻易碰它,兰州观众认可的也只有郗、周二人的表演了。让人叫绝的是,王生才的演出竟与“周家”不爽厘毫,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先说“打麻鞭”表演,他抡起丈余长麻鞭笃然向殷梨花击去,只听“啪”地一声,麻鞭不偏不倚正好缠打在殷的腰间,不仅准确果断,鞭路清晰,还在左打右转身、右打左转身快速配合之间,呈现出兰州表演流派的妙窍,观众也在这有惊无险的特技中,圆了数十年未遇的欣赏梦。再说“击雷碗”。王生才所扮孙武,久战不胜,欲使法器五雷碗以伏殷夫人,于是,腾然一个“鹞子翻身”、“踏三锤”,脸蹭地一变,迅疾抛五雷碗于空中,待五雷碗落至半空,挥起钢鞭迎面一击,五雷碗顿时打了个粉碎,碎片向外四溅。倘没有过硬的功力,或临场略生紧张,是不会收到令观众叫绝的演出效果的。

《潞安州》也贯串着许多特技,如“三杆子”、“朝天蹬”之类,其中“三杆子”表演尤其精彩,活现了当年郗、周二人“重架架”的流派神韵,难怪戏迷们等不到落幕收场,全都拥上前去,给他披红挂彩,大放鞭炮了。事后,王生才笑呵呵地对我说:“费了大辈子心血,花了大半个家当,能得到众人的认可和称赞,值!”

我望着他那张憨敦敦的脸,也看不出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却展现出成功的喜悦和谦逊,陡然想起有不少专业演员反转向他讨教这档事来,心中不禁暗道:如此技艺高超之人,难道只能划定在“好家”之内吗?

猜你喜欢

王生周正风范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李伟贤、叶子康、周已程、周正男作品
抉择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中的一类典型易错题
御姐风范
借尸敲诈,“死者”复活
王生拜师
捕鸟仪之恋
眼界
模仿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