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统文本的误读

1995-07-15章启群

读书 1995年9期
关键词:婚变老庄顾城

章启群

大众传媒在对顾城之死事件一阵七嘴八舌的热闹之后又归于沉寂。话好象已说完了。但似乎又未说完,仍然有意犹未尽之感。《读书》一九九四年五月号上舒芜先生仍在愤愤不平,指责舆论界“没有一句为被杀的妻子表示抗议,表示痛悼”。事实上,在关于顾城事件的众多言论中,热点还是“诗人杀人是否有罪”这样的问题。尽管有人曾经想“在顾城之死中看到个人的、人性的、文化的难以发现的盲点”,但是,纷纭众说中似乎大多偏离了这一“盲点”。是否正如有人所说的:中国文化界一直缺乏终极追问的勇气?

诗人自杀被认为是极严肃的哲学问题。诗人杀人后又自杀,则是难题中的难题。我想,解开这个“朦胧诗中最朦胧的一页”的谜底,还必须从文化的密码破译入手。

按照自明的公理,杀人者有罪。所以,一切为诗人杀妻行为辩护的企图,闯不出这一公理之门。问题在于:诗人为什么杀人?世上杀人者大抵不过为了谋财、奸情、冤仇,当然也有政治谋杀和宗教杀戮。倘若诗人是为了这些目的杀妻,他就是个纯粹的刑事罪犯,当然也可以进行道德责难。现在有人试图从顾谢的婚变中找到杀人的缘由。岂不知,顾谢婚变是否属实,尚待确证。而且家庭婚变,已比比皆是,作为一代诗才的顾城,为婚变而杀妻,这种理由,实在难以服人。

因此,任何对顾城杀妻行为进行一般法律和伦理意义上的责难,都没有触及事件的要害。换言之,把顾城看作一个道德沦丧的普通的杀人犯,除了表达出自己一腔肤浅的正义感之外,没有说出这个事件本身的任何本质意义。说到底,顾城杀妻和自杀,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事件,如同宋代出现的理学杀人的事件一样。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才能接近事件本身,才能揭示其内在逻辑,解开玄奥的谜底,而且,我们还能由此获得另一种启迪和意义。

我们把顾城杀妻行为看作是一种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野蛮行为,就是说,诗人是在遵照一种文化的指令,或者说是按照一种理论或观念的逻辑来杀人。这里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诗人头脑中所具有的是一种什么文化观念?用一句套话,是一种什么价值观和世界观?顾城的价值观、世界观乃至内心的道德律,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理解。

顾城认为,自然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自”是本体,“然”是哲学态度,是对一切本源、天生的状态和规则的同意和接受。这种一切之初、一切之全的自然,从概念上讲,超过了西方的上帝。其次,与西方概念相比较,自然的最大特征是没有分别。不可思,不可言说。从人出发才有了“有”和“无”的分别。基于人对自身存在位置的最基本感知,中国哲学家体悟了自然的境界。它不同于人们日常现实的、因果的、逻辑的、思辨的观念,而带有自由变换的性质。他们深知,网能够捕捉鸟,逻辑能够推演概念,但网不能捕捉天空。要达到这种自然的境界,其方法就是不修之修,即无法之法,不知之知。中国式的修道方法,就是坐忘、面壁、印心、吐纳。到了禅学以后,这些方式自然到了没有区别,“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包括“著衣吃饭,屙屎送尿”。

自然之境的表达不是以对方接受为目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可表达可不表达。六祖慧能说,得道者道理围绕他转,不得道者,拘着道理转。在纯哲学的表达和体现上,所有的方法都显得无能为力。知识和方法在中国被称为术。每一种方法都含有不自然的目的性,在使用时都是有限的,与自然的无限性相违。这种自然哲学之境,与中国诗境相合。唐宋禅学极盛,也是中国自然诗境最明澈的时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艺术上这种“空灵”无我之境,相当于哲学上的无为。

中国哲学的自然意境,就是使人从有限的意念中间解脱出来,成为自然人,又叫真人。一个真人不一定非要跑到山高林密的地方去修行,在世俗生活中亦可得道。得道者已经解脱了人的概念,无身无我,他不会为自身的存在所困惑,也不会为自身的泯灭而惶恐。达到这样无为的人,就可以“无不为”。他可以做一切人间的事情,为官为盗,娶妻生子,事父事君,杀人自杀,随心所欲。这里关键不是做什么,而在乎做的态度。比如孙悟空,他上天入地,大闹天宫。他作恶也行善,杀人也救人,不是因为道德,因为他不属于人世,而纯粹是兴趣使然。孙悟空是中国哲学无不为意识的象征。

从顾城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阐发中,可以看出他杀妻行为的最深层意识和理论依据。在顾城的潜意识中,他是以真人自居。他常常以自己属猴而引孙悟空以自喻。他是在遵从一种“自然”的文化指令,随心所欲,杀人自杀。“齐物者齐天冥冥之中忽然发展为无法者无天”。因此,对顾城杀妻行为的谴责,应从根本上对这种文化观念进行批判。

其实,可以明显看出,顾城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很片面、很浅陋的。他所竭力推崇的只是从老庄到禅宗一支。然而,在老庄和禅学中,要达到“无为”之境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手段,就是清心寡欲。老子讲“涤除玄览”、“见素抱朴”,庄子讲“无欲”“逍遥”,至于禅宗,更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四大皆空。而顾城在崇尚老庄和禅宗的同时,却纵身欲海,与英儿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这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庄禅境界的。此外,中国哲学素有儒、道、释三足鼎立之说,到了宋明理学,融儒、道、释三家于一炉,构造出体系完备,思辨精密的大体系,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顾城用老庄禅的自然之说来囊括全部中国哲学,实在是井底之见。

可以说,顾城由于对传统文本的误读(甚或未读?)而造成对传统哲学的无知和偏执,得出一个盲目愚昧的结论,走上自毁的末路。这大概是当下知识分子中与传统文化悖离的一个极致。每个中国知识分子是否应该由此反躬自身,静省一下文化的根本观念与社会生活行为之间的深刻关系?进而再追问一下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能——对传统文化书面文本进行阐释、传承、创制的深刻意义?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一日于京西燕园

猜你喜欢

婚变老庄顾城
雨后
麦 田
远和近
另类的婚变故事
瓜农老庄
瓜农老庄
迷棋
老赵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