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信春风唤不回

1995-03-31

清明 1995年4期
关键词:铜陵

千 仞

猪年新春,对于山城铜陵来说,又是一年的机遇与挑战。这座被誉为中国古铜都的城市已经习惯于营造这样的氛围,并不断选择富有创新意识的运行机制,来展现她的奋斗诗篇。这样的氛围,必然要造就一批批百折不挠、执着进取的铜都儿女。洪炳益便是其中的一位。

新春时节,对于洪炳益来说,在经历过那样一段炼狱般的艰辛奔波之后,他的事业、理想和信心将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起步;他的人生坐标也将随之上升,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在新年的鞭炮声刚刚停歇,那些分别从德国、法国引进的4000锭麻纺织机设备,在修缮一新的厂房内正式开箱安装。洪炳益很兴奋,或者说,他有些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他穿梭在德国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安装工人之间;当他的手触摸到那些整件从包装箱里搬出来的设备时,那种感觉一如能摸到自己的孩子,或者说,触摸到自己久经磨砺的信心,他为之付出的一切……

一、洪炳益:我是学生出身,我爱自己的专业。

2月28日上午,即设备安装的第八天上午,在市苎麻一厂机关接待室,我与洪炳益见了面。他刚与德国专家们共进完早餐,并商议了一些设备安装的技术问题,自己驾车回到厂里(据我观察,他的驾驶水平并不逊色于他的管理能力)。他西装革履,气度很好,一派现代企业家的精神状态。

早在采访之前,有关洪炳益的一些个人履历我已有所了解。他曾长期从事政工工作。自1983年起,担任铜陵市绢纺厂政工科科长,8个月后调任二麻厂党总支副书记,10个月后又任苎麻联合纺织公司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987年,又调任苎麻一厂党委副书记,分管政工。按照传统观念,洪炳益的党务政工经验似乎要比他的行政管理能力更有作为些,而事实上,他的履历上还有更精彩的段落。

“我也是兵伍出身,70年在铜陵招兵,去了成都军区某部当雷达兵。”洪炳益说话挺快,但说起当年的部队生活仍掩不住喜形于色。他在部队入了党。他的性格和意志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得到了全面培养和锻炼,为他以后的人生奋进奠定了精神基础。1975年3月,洪炳益从部队复员回到铜陵,当年9月他有幸在全市仅有两个名额的条件下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学习。从选择学自动控制专业(卫星导弹姿态控制)看,他对雷达兵这一行情有独钟。他说,从那时开始,我几乎就认定了自己这辈子干自动控制技术这一行! 1979年洪炳益毕业分配到重庆国防科委某部研究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他几乎是脱下军装换便装,脱了便装又穿上了军装。

1982年洪炳益从重庆调回铜陵,用他现在的话说,一方面是事业,一方面是家庭,两地分居,没有办法。洪炳益89年毕业那年结的婚,妻子在市人民医院工作,到1982年还没有孩子,夫妻一直分居两地,家庭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调回铜陵后,洪炳益在市绢纺厂动力科任技术员。虽然改了行,但毕竟还是从事技术专业,这一点使洪炳益失落的心理得到些许安慰。当时。市纺织部门正在搞搬绢扩麻建设,绢纺厂决定上漂染项目,以填补我市漂染行业的空白。洪炳益被领导委以重任,带队赴上海第一印染厂实习漂染工艺。半年时间里,他不仅要负责好队员的学习、生活和技术掌握情况,而且自己带头钻研业务,对漂染工艺技术投入了大量精力。回厂后他又全面负责绢纺厂漂染车间的设备安装和调制工作。孩子出世时,他也没去医院看望,忙在车间的安装现场。83年初。漂染车间投产试车这一天,市五大班子领导出席剪彩仪式,那场面洪炳益至今难忘……

二、洪炳益:一个人只要一门心思想把工作干好,那他就能干出成绩来。

洪炳益上任绢纺厂政工科科长一职,说来很有些蹊跷。一天,当时任一麻厂党委副书记的张永茂同志在绢纺厂内检查工作,无意中这位书法行家看上了在厂区甬通一侧的黑板报。他为这期黑板报的版式、构图,特别是遒劲有力的笔体所吸引。他看了很久,然后打的话说,搞设备,毕竟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技术专长了。

上任之初,洪炳益即提出一揽子设备技术改造的意见和计划。当年即向市政府申请贷款300万用于改造棉纺细纱机和炼胶车间由固体改为液体的技术改造项目。洪炳益忙上忙下,总算在1993年把这一计划付诸实施,他才松了一口气。改造后的棉纺细纱机和脱胶工艺,使消耗大为下降,产量、质量和效益都大大提高了。

当时,由于市场、产品和管理上等诸多因听是谁写的。一打听才知道是技术员洪炳益所为。至此,洪炳益一手好字才为大家所知晓。其实,早在部队和大学期间,洪炳益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字修养和爱好。据说不久,厂部领导在了解了洪炳益的档案材料后——党员、大学生、有技术专长、思想品德好,拟调任厂办副主任一职,后来经当时一麻党委书记吴道平的提议,上任政工科科长(副科)一职,至此,洪炳益脱下工装,走上新的岗位。

说起这些,洪炳益至今还有些依恋之意,我理解原先的岗位毕竟是他的技术专业,一句话,他舍不得去!当然,组织上的决定,他只能服从。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到了1987年,苎麻纺织联合公司分家。任苎麻纺织联合公司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的洪炳益,上任一麻党委副书记,分管政工。此时的一麻,由于设备老化,质量欠佳,产品不够档次,加之市场变化。麻纺织品跌入低谷,整个厂生产经营开始出现萧条景象。进入90年代后,该厂仍未出现转机。那时候,高支数高档次高质量的麻纺织品,开始走俏畅销国际市场。而要生产出高档次的麻纺织品。关键是后加工整理,这就要求有先进的工艺设备。一麻恰恰是在工艺设备上不过关。

1991年,市委市政府调整一麻党政班子,洪炳益担任副厂长,分管设备。用洪炳益素,一麻仍在继续亏损。全厂近5000名职工下岗的下岗,留职停薪的留职停薪,辞职的辞职,一时间一麻的职工成了社会救济的贫困对像,连税务和工商部门在街头抓到无证的小商小贩,只要对方说是“一麻的职工”,就能高抬贵手,“绿灯放行”。洪炳益说起这些情形,不无感慨地说:“那种情形真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啊!在这样的企业作领导,不想方设法把厂里的效益搞上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对不起广大职工的。”

三、洪炳益:跑合肥,跑北京,比跑铜陵长江路还多!

洪炳益心急如焚,彻夜难眠。他仿佛已经看到,一麻再不进行大的设备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那么企业的前途将是非常渺茫的。他的想法得到了厂部领导和纺织局领导的认同和支持。经过一番筹划,根据当时的经营状况和经济能力,厂部决定上48台剑杆织机项目。于是,洪炳益开始了“跑省跑部”工作。他几上省城纺织厅批项目,几上北京当时的纺织部报项目。在北京,洪炳益把自己整天泡在纺织部里。项目书在有关部门转了一圈后又

回到洪炳益的手上。一位负责同志告诉他:48台剑杆织机项目,部里研究决定不宜立项上马,原因是这种织机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麻纺市场需要,对铜陵一麻的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因此,部里认为,针对一麻的情况,应该上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4000锭麻纺织机项目。这套设备性能优良,自动化程度高,可以纺出7~100支纱的高质量、高档次的麻纺产品;而一麻原织机只能纺7~36支纱,远不能适应当前国际麻纺市场的需要。

带着这种信息,洪炳益回到铜陵,立即向市政府、纺织局和厂部领导及有关部门,做了专题汇报。于是,上下形成共识,上4000锭麻纺织机项目的报告形成了。省纺织厅、省技术贸易进出口公司给项目提供技术设备咨询和落实。洪炳益又开始了新的一番“跑省跑部运动”。用洪炳益的话说:那时候去合肥、上北京,就跟走马灯似的,说走就走,一天都耽误不得。

当时,正值国家紧缩银根,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和基本建设资金。有关部门的为难之色已经向洪炳益暗示该项目希望渺茫。一些人关心起洪炳益的身体,劝他别老在合肥、北京来回跑了,大环境如此,像你们铜陵一麻的情况全国不知还有多少。再说,你洪炳益一个人急也没用,等过上几年再说吧。

洪炳益更加坐不住了。等,我们有多少该干的事、能干的事,都由于“等”而等掉了!我洪炳益等得起,但一麻等得起吗?一麻的5000名职工等得起吗?洪炳益是个倔强的人;他又一次乘上北去的列车……功夫不负有心人。纺织部总算把项目报到国家计委。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正提出国有企业必须搞好技术改造的要求。92年3月,国务院112号文件正式下发,在纺织部技改企业名单中,铜陵一麻厂4000锭麻纺织机项目名列其中,是批准的安徽省三家国有企业中技改规模最大的项目。拿着这份如获至宝的批文,洪炳益连夜从北京赶回铜陵。他为这份迟到的批文而感到欣慰;他的辛劳奔波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事实上,等待他的是更加艰辛、更加劳累的奔波!

四、洪炳益:为了贷款,我脱了几,层皮!

洪炳益原以为项目进了国家计委的大盘子,又以国务院文件形式正式下发,“尚方宝剑”的资格似乎具备了,那么资金贷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他错了。他忽略了一个严峻的现实:一麻当时不仅继续在亏损,而且已经欠市工商银行贷款近5000万;更为严重的是,当时社会上的舆论普遍认为一麻即将关门倒闭。市工商银行负责人看了批文后,冲洪炳益摇摇头:我们不能贷款给你们,这里既有担心偿还能力的问题,也考虑到你们贷的是美元200万。工商银行的态度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洪炳益只得另谋他途。

当时的市纺织局副局长申子辰,这位我市纺织行业的老同志,在了解情况后亲自与洪炳益一道想办法跑贷款。他们把情况向市里领导作了汇报,市委市府领导非常重视,表示全力支持。当时的市委书记孙树兴同志,亲自帮他们与市建设银行取得了联系。市建行表示给予支持,但贷款涉及上百万美元,须由建行省分行做出发贷决定。于是,洪炳益又赶往合肥,跑省建行分行。当时要贷款的几乎踏破省建分行的门坎,如鱼贯之。洪炳益一连去了几趟合肥,都未能把情况反映上去。

已是骄阳似火的夏日了。洪炳益瞅准了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作会议之机,再次来到合肥。当时,市委书记孙树兴、市长王盛榜均在合肥开会,巧的是正好与建行省分行的领导人分在一个小组讨论。洪炳益找上这个小组,乘他们讨论休息的间隙,进了会场,当场向领导们做了汇报。当着市委市府领导的面,建行省分行的领导人当场表示对一麻厂项目给予支持,但贷款计划须报建设银行总行,并且要求在申请贷款书上附上企业的规模、年产值、利税、销售额的报表。洪炳益立即赶回铜陵,整理好材料后,再赴合肥。建行省分行李献臣行长看了一麻厂的各项报表后,脸色沉下来:你们企业的亏损额这么大,而且还在继续亏损,贷款的可能性是不太大的。洪炳益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争取,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为了这个项目,我们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了一麻厂5000名职工,这个希望无论如何也要争取!”李献臣行长被洪炳益这份执着所感动,没再说什么,便在附件上签上省建行分行的意见,对洪炳益说:“祝你北京之行成功!”就这样,洪炳益又赶往北京,去了中国建行银行总行。

这趟北京之行,对于洪炳益来说,可谓吃尽了闭门羹,尝足了冷板凳。结果是:鉴于贵厂目前的生产经营状态,亏损有继续扩大之势,考虑到还贷能力和资金投放效应,故而总行决定做不予贷款的处理。洪炳益的心全凉了!从92年下半年到93年的整个夏季,洪炳益为贷款所做的一切奔波和努力,到此似乎前功尽弃。

洪炳益是个讲感情、重信义的人。他从北京买了去合肥的票。虽说贷款不成,但省纺织厅、建行省分行的领导同志毕竟给过这个项目以关心、支持和帮助,他要顺路去道一声谢,他要表示一下自己和铜陵一麻厂全体职工的谢意。洪炳益说:“那时候,我已完全失望了。在合肥只打算道声谢意,住上一宿就回铜陵了。不曾想,新的机会来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洪炳益到了合肥,首先找到建行省分行李献臣行长,汇报了北京之行的情况,并说明来意:“谢谢李行长的关心,下一步回铜陵,等有机会再说吧。”或许是洪炳益这一年多来的艰辛奔波触动了这位金融战线的老同志,李行长对洪炳益说:“你还可以试一试嘛,找常务副省长汪洋看看。他原是你们的市长,情况了解得充分,说不定他可以帮助解决。”

这一提醒,便洪炳益茅塞顿开。当天下午,洪炳益就进了省政府。在省政府大楼里,秘书了解情况后告诉洪炳益,汪洋副省长正在第二接待室与国务院调查小组谈话,没有时间另行他事。洪炳益索性就在走廊上等,他想汪副省长总要出来一下的。

汪洋终于出来了。这位年轻的副省长一眼就认出了他作为铜陵市市长期间在一麻厂蹲点工作时的同事洪炳益。他忙问来省政府有何贡干,洪炳益长话短说:要贷款,已经要了一年了,现在只能找你省长要了。汪副省长叫洪炳益去他的办公室,他回头抽空来听一下情况。很快,他就来到办公室,听完了洪炳益的汇报后,当即决定此事立即办理。他要洪炳益把文件批文留下来,并要了洪炳益所住的饭店房间号和电话号码。他说,他要找建行省分行的领导再行商议。

翌日早晨七点,洪炳益房间的电话铃响了。汪洋告诉洪炳益,他昨晚与李献臣行长进行了商议,让他八点钟来办公室面谈。到了汪副省长的办公室,洪炳益楞住了。建行省分行的行长们,八个处的处长们,济济一堂,气氛很严肃。汪洋把洪炳益介绍给大家,李行长当场宣布省领导的意见,要求大家对这个项目给予支持;李行长还代表省建行作了指示。下一步只等贷款计划表了。洪炳益带着喜优参

半的心情,回到铜陵,等待省建行的通知。

事隔不到一个月,省建行的贷款计划表下来了。洪炳益又匆匆赶到合肥,拿着文件去省政府。当时,汪洋副省长在参加省政府工作会议,洪炳益通过秘书把文件带进了会场。汪洋就在会场上看完了文件,并当场签署了意见。这样,200万美元的贷款计划就基本确定下来。

说起这一段经历,洪炳益总是喜形于色流于言表:“洋同志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实在令人钦佩!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办事总是考虑得很全面,很充分!老实说,是他,才使我们一麻厂的4000锭麻纺织机项目的希望,变得明朗起来。”

贷款事宜刚刚落实。下一步就是贷款担保的问题。按照政策,担保的资格条件是:一企业年创汇必须达到lOO万美元以上;二企业必须年盈利在1000万元以上。洪炳益说:担保的事,如果没有一位领导同志的鼎力相助,那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事实上,那两项资格条件几乎决定了,在铜陵纺织行业没有选择的作地。

……

几经周折,问题解决了,省建行正式发贷。然而,洪炳益并未松上一口气;他知道,更加艰辛细致的工作在等着他。这笔如同命根子般的美金,对他来说,不仅要花得精细,用得实在,而且必须精打细算,一点差池不得!心!

五、洪炳益:谈判,要的是信心!

他把从省进出口公司带回的各国纺织设备资料,摆在办公室里;从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瑞士、英国等国的各种设备中,比较着工艺要求,技术档次和设备性能。接下来,他与专家、技术人员一道研究方案,反复论证。这项工作,使洪炳益投注了大量的精力,他的认真态度使他不敢有半点怠慢和松懈。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必须全力以赴l在综合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最后决定购买德国茨莱福公司和法国NSC公司的设备,并进行配套组合。这两家国外公司生产的纺织机械设备是世界一流的。

设备方案敲定后,技术谈判开始了。

经协商,谈判地点决定设在铜陵五松山宾馆进行。德国方面担任首席谈判代表的是德国茨莱福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负责远东及南亚地区贸易的梅庭泽先生。茨莱福公司系欧共体苏拉集团中的大企业之一,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该集团年设备成交额高达近700亿美元。这样的背景,不免使这位起了汉字姓名的德国人,多少有些气宇轩昂、踌躇满志。而担任中方首席谈判代表的洪炳益,则更精于在买方与卖方之间谈判心理上把握优势,掌握主动,胸有成竹。谈话开始,洪炳益要求德国提供最新的设备原件资料及相关配套的技术标准参数。接下来,逐项逐件与中方要求的工艺标准进行对照、比较。经过一天的谈判,在所有细节符合要求后,谈判进入第二轮——商务谈判。应该说,真正的锋芒相争的谈判才开始。

会议厅内气氛变得有些异常起来。谈判一开始,德方就报出了精梳机、针梳机的总报价140万美元;并且强调,德国茨莱福公司的产品在世界各地是无可挑剔,因此价格上不容更动。洪炳益冷静地坐在那里;他要让谈判对方在充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后再从中找出破绽来击败他。梅庭泽说完了,担任代理翻译的省进出口公司的李玉萍小姐把德方的意见一一说清后,洪炳益开口了。他首先以日本的产品为例,从松下、索尼电器到丰田汽车,这些同样在世界各地无可挑剔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出售便有按30%的降价额进行的。因此,希望德方按30%这个限额压价。德方代表梅庭泽先生似乎感到了谈判对手的锋芒和气氛中孕育的危机与压力;他站起来,离开谈判桌,去服务台拿起电话直拨德国伯林——茨莱福公司总裁办公室。半个小时后。梅庭泽先生又回到谈判桌上,他的神情变得轻松了许多。他告诉洪炳益,他已向柏林的总裁作了汇报,德方的意见是允许5%的压价,并且指出,德国产品在世界各地的压价额一般都不超过5%这个标准。

洪炳益突然变得沉默起来。气氛也随之肃穆。这种气氛无疑是对谈判双方在心理素质上的考验。洪炳益说话了,不紧不慢,沉着冷静。他首先再次强调了在中国的30%的压价额,接着便谈论起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的产品、性能以及价格情况。梅庭泽先生当然明白了,对方在向自己表明,他们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大,他们可以另找日本人、英国人、意大利人去谈判;而对于梅庭泽来说,这笔生意的流产,无疑是他业务能力表现中的一笔耻辱。对于这个日耳曼人来说,那是不能想象的。他再次站起来,离开谈判桌,去服务台拿起话筒直拨柏林……

谈判从上午到下午,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天明。梅庭泽先生一共六次去服务台抓起话筒直拨德国柏林,六次电话费计6200元,其中的3000元还是临时从洪炳益那里借的。

谈判最后以115万美元成交。在最后双方签字和合同文本上,还包括二台落筒机!按谈判一开始,洪炳益的估计,加上二台落筒机,金额可能高达160万美元!现在……对于洪炳益来说,这场艰苦的谈判,不仅仅是节省了几十万美元和几乎无偿地得到了二台落筒机,更重要的是。他尽了职;他为国家为企业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信心!

迎着晨曦,走出谈判室,洪炳益的第一感觉是:马上找个地方睡上一觉!他真的是太累了。

洪炳益的一觉刚刚醒来,他又风尘仆仆地赶住上海,在法国华嘉公司驻上海办事处里,重新坐上了谈判桌。这又是一番心智与信心的较量!法国的配套设备以开始法方的80多万美元报价,最后以65万美元成交。然而,洪炳益并未在合同文本上签字,原因是法方在谈判的最后一刻,突然提出要以法郎结算。毫无疑问,法方完全低估了洪炳益对于各国货币兑换了解的程度以及在这方面所掌握的知识。按当时世界流通的货币兑换比值,法郎正坚挺升值,美元比值下迭;倘若以法郎结算,这场艰苦的谈判所赢得的降价额几乎又补偿给了法国的华嘉公司。在坚持以美元成交的前提下,洪炳益挥袖而去;他不能容忍法方这种突然变卦的谈判技俩。洪炳益的这一举动,不仅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而且也很深地刺激了法方谈判代表N·S先生的自尊心以及华嘉公司的信誉。不到一个星期,这位狡猾的法国人驾车从上海赶到铜陵,带着歉意和合同文本,在一麻厂的接待室里,按照洪炳益的以美元结算的条件签了字。洪炳益赢了,他赢的还是信心!

这边刚刚落实,洪炳益又带上精干的人马下珠海、广州、深圳,寻找合资的伙伴。这个项目不仅需要海外的资金,而且需要海外的市场。在深圳,通过某中介机构,铜陵一麻厂4000锭麻纺织机项目终于与香港一家企业达成合资协议,不久便在正式在合资文本上签了字。就这样,“安徽省铜陵升华纺织有限公司”诞生了!

洪炳益说:市委市政府为了这个项目,也是竭尽全力,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扶持的。为解决配套的600万资金,王盛榜市长就先后主持召开过六次市长办公会。目前已解决520万元,尚有80万元正在落实之中。600万配套资金中,自筹部分只占30%

在宽敞明亮的厂房内,紧张的设备安装工作在德国专家的现场指导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现场,洪炳益告诉我,现在安装的主机设备来自德国,与之相配套的是法国设备。这两套高新技术设备的组结,在我国是第一家,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的第一家。我国的麻纺原料占世界第一位,因此开发麻纺产品,对我们来说,优势很大,前景广阔。

洪炳益说,该项目将于今年五月底正式投产,届时,产品纤维支数将提高到1600~1800,年生产纯麻制品能力将达到1000吨,其中90%以上的产品供国际市场销售。就是说,到时候,一麻厂将有一个新的形象和面貌耸立在世人面前。

洪炳益说得很自信。我想,正是这种自信支配了他的人生、事业和追求!

责任编辑倪和平

猜你喜欢

铜陵
元宵节
捡拾
亲亲的鸟
秋风
比亲戚
冰溜子
春风早知道
其实冬天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