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满泾川

1995-03-31

清明 1995年4期
关键词:泾县公路

庸 言

史书上有“赈灾”“赈贫”的记载。现在所说的“以工代赈”,已经不是单纯的救济,而是国家扶持贫困地区的一项重要政策。农民参加基本建设的劳务,取得国家发放的粮食、物资和资金,既解决了眼前生活困难,又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为贫困地区进一步发展经济创造条件,实现了近期与长期、治标与治本的有机结合。这项政策从1990年在泾县实施以来,共安排资金2332,7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554万元,省级配套资金323,7万元,县级配套455万元。相当于全县从1985年到1990年对交通、水利、农业和林业投入的两倍。

这笔资金为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帮助贫困地区办起许多过去想办而又无力办到的事情,鼓舞了广大干群为脱贫致富奋力拼搏的信心。群众热情称颂它是“及时雨”,是“雪中送炭”,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德政!

一、路通财来

泾县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散居于各地的人民,由于高山大溪的阻隔,祖祖辈辈往来不便。据50年代调查,全县有不同的方言、土话达28种之多。这是千百年来交通阻塞的记录,也是山区人艰于跋涉的写照。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地上地下的资源不能开发利用。出门就爬坡,全靠肩挑和人驮的山里人,更能接受“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他们早在70年代就掀起修路的热潮,实现了“社社通公路”。但是山里人家底薄,有力气挖土抬石,无钱修投资大的工程,留下一批难啃的“硬骨头”。随着岁月的推移,山区公路缺少养护,或毁于洪水,或淤于泥石。山里人望路兴叹:“修路几十年,公路到门前,汽车不能来。还是肩挑和人抬。”

为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公路,五年来以工代赈共投资924.8万元。新建、改建等级公路39条,全程201公里。其中新建公路18条,82公里;新建油路4条,20公里;架设桥梁12座,292延米。山区修通公路,促进了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的发展,开发了木竹、矿产和石材资源,沟通了城乡交流。

凤村既是贫困乡又是革命老区,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曾设在石井坑,最后从这里突围。70年代修成一条通往茂林集镇的公路,由于缺乏建桥的财力,过水路面几度被石井坑出来的山洪冲毁,成了全县唯一通路不通车的乡。老百姓上茂林要涉水,外地在凤村工作的干部不安心。他们梦想在山溪上架起一座大桥,通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这个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以工代赈投资40多万元,解决了大桥主体工程的费用。凤村乡的干部群众打从心眼里高兴,64米长的大桥尚未竣工,他们就来抬石运土,主动承担修建引桥的任务。不怪他们心急,因为近年大力发展粮食和蚕桑生产,要通过大桥运输粮食、蚕桑和其它农副产品。

从古坝(现属晏公镇)到漕溪(今为苏红乡),如果走山间小路只有10多公里,坐汽车却要转40多公里。1991年交通部门作过调查,修通古一漕公路可以缩短里程20多公里,苏红等3个乡的木竹、植皮和茶叶等大宗物资近2万吨,每年可节省运费10万元以上。然而沿途都是悬崖陡壁,名叫“观音洞”的石山就像一只“拦路虎”,令人望而生畏。后来被列为以工代赈项目,古坝和漕溪人联手作战,施工队怕触犯“观音菩萨”,焚香烧纸,先礼后兵,一炮就掀掉数百吨山石。“观音”让路了,昔日崎岖的山道变为风景秀丽的通途。

铜山乡与黄山市接壤,省道617线通到这里,被海拔800多米的麻岭隔断了。要修通这条11公里的“断头路”,劈山斩岭、深沟填石的巨大工程量,压在仅有2400人口的穷乡肩上,比麻岭还要沉重。他们在国家以工代赈60多万资金的扶持下,知难而进,盘山凿路,深沟垒石。路基刚刚拉通,就有卡车、农用车在麻岭顶上往来。铜山开了两处小煤窑,头一年就销往黄山区水泥厂3500多吨原煤。他们尝到“资源路”的甜头,自己动手修建7公里山区公路,开发两处铁矿。已采矿石4500多吨。加上原有的铜矿重新上马,穷乡很快改变面貌。1994年全乡工农业产值1570万元,其中企业产值1200万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8.2倍和18倍。人均收入也由600元上升到1093元。

中村是全县最穷的乡。从前有人走进岩石裸露的山区,发出这样的感叹:“除非石头能卖钱,中村才能富起来!”果然石头能卖钱,80年代开发大理石、卖荒料。后来乡领导提出;“一手抓人头(教育),一手抓石头。”集体个人一齐上,开发大理石和花岗岩,兴办石材厂。同时修整原有的公路,新建两条公路全长8公里,架设一座48延米的公路桥,共投资32万元。其中除以工代赈资金,乡、村筹资和群众投工约占三分之一。公路通到石材产区,新增矿点20多处。石材厂由原来的3户,增加到35户。1994年,产石材4000多立方,加工板材20万平米,销售收入3278万元。全乡人均收入由1990年的320元,上升到1994年的760元。

二、兴利除害

泾县境内有4条主要河流,其中最大的是青弋江上。当年李白乘舟溯江而上,曾经赞美江上的风光:“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幸好他没有碰上山洪爆发的时候,否则不会留下这优美称诗篇。国家在青弋江上游修了陈村水库(今的太平湖),减轻了中、下游的洪灾。但是徽水、琴溪和孤峰河,仍旧是“狂放不羁”。其中为害最重的是孤峰河,被人称为“孤峰祸”。

治理孤峰河从上游的北贡乡开始。设计库容330万方的陈塘水库,始建于70年代。由于大坝渗漏不能蓄水,被列为除险工程。以工代赈投资9万元,重新切开25米高的大坝,修建防渗堵漏工程,使有效库容达到270万方。陈塘水库拦截了上游洪峰,减轻了中、下游洪水灾害。同时沿河修建大、小拦河坝近30处,其中用以工代赈资金新建、重建较大的拦河坝5处,新建护岸工程7200多米,开挖、整修主要渠道8条,全长约10公里。使北贡、孤峰、昌桥3乡8000亩农田免受洪水灾害,引河水灌溉面积达到6000多亩。

位于徽水入弋江口的五星村,1000多亩农田四面环水,却受着洪水和干旱的双重灾害,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五星人无力同水旱灾害作斗争,得到以工代赈资金的扶持后,才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其中包括浆砌块石护岸工程1000多米,电灌站1座,以及1座公路桥,使五星洲孤岛上开进了汽车。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水稻单产由181公斤上升到323公斤。

帮助重点水库除险的工程项目更多,黄田乡的涝冲水库建于1958年,设计库容38万方。由于年久失修涵管渗漏,不能发挥灌溉效益。1993年以工代赈投资15万元,切开大坝重建堵漏工程,完成土石方3万多方,包括乡村筹资和农民投工,实际耗资23.2万元。1994年出现大旱,水库灌区1200多亩水稻依然获得丰收。

五年来用于水利工程的以工代赈资金

806万元,增加蓄水量150万方,扩大灌溉农田4.7万亩,改善灌溉5.5万亩。使2.5万亩农田和910间民房免受洪水灾害。还帮助榔桥和茂林镇新建自来水工程。开挖引水渠12条,建蓄水池16个,打沉井12眼,建手压井390眼,解决了近2万人口饮用水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是铜山乡的新岭村,水南山和陈家岩村民组住在水源奇缺的半山腰上。几天不下雨,村民们挤在一个滴水洞口排队,或者翻山越岭到几华里外的山沟里去挑水。有了以工代赈的扶持,他们在有水的山沟里建成2座蓄水池,铺设数千米管道,把山泉引到30多户村民家里,村民们放鞭炮热烈庆祝,上年纪的妇女们说出心里话:“现在我们村里不愁娶不来媳妇啦!”

三、绿满泾川

以工代赈用于林业的资金144.98万元,主要是用于人工造林、修建林区公路和调整林种结构。这对泾县的林业生产是锦上添花,在绿遍山原的泾川大地添了一笔重彩。直接扶持贫困地区造林达1.5万亩,其中大半是国外松。

国外松是湿地松和火炬松的通称。它们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1948年在南京的林业专家傅焕光教授,得到美国南方松的种子,引到泾县马头林场育苗、栽植,使之成为国内少有的湿地松、火炬松基地。国外松具有适应性强、树干挺拔和速生等特点,生长速度相当于杉木,工业成熟期为20年。在强调营造速生林的70年代,它还没有结籽。马头林场用马尾松为砧木嫁接成功。到了80年代母树结籽,才开始采种育苗。负有育苗任务的马头林场和千亩园苗圃,部是以工代赈的投资单位。

马头林场现有40多年树龄的老树3000余株,采收的种籽是省林业厅的“统配物资”。该场从70年代以来营造国外松1万多亩,每年出圃树苗数10万株。他们用以工代赈资金修建林区公路20多公里,便于防火和加强管理,精心保护这片宝贵的森林资源。易受干旱和洪水威胁的千亩园苗圃,修建了防洪堤和电灌站,开挖渠道1700多米。在1994年数月不雨的严重旱情下,30多亩国外松树苗仍然郁郁葱葱。世界银行专家吉姆斯(美国人)一行来苗圃考察,看到国外松苗圃竖起大姆指说:这在中国是第一流的,在美国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树苗!到1994年止,泾县已营造国外松10万亩。如按采种育苗的数量推算,全省各地营造的国外松也不下10万亩。真是投资一处,惠及四方。

调整林种结构,发展经济林,是以工代赈资金的重要投向。蔡村镇有5万多亩竹园,过去主要是出卖竹材。林业部门组织林区干群到外地学习,回来搞了1150亩笋竹两用林。以往每亩竹园深挖、除去老竹根和乱石,施用农家肥料和“埋青”,要花20多个工日。但是林农完成1亩任务仅能得到50元的补助。他们从外地看到了两用林的经济效益,要比单纯卖毛竹的收入高出3倍。镇政府和林业站还拿出6万元,引进早园竹、雷竹等8个新品种,发展笋用林206亩,营造青梅128亩,深受林农的欢迎。

泾县已经提前一年消灭荒山,各级林场利用以工代赈资金新建林区公路77公里,修复水毁公路30公里,加强护林防水和开发林业资源,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例如包合乡林场拥有用材林7400多田,部分林地将要进入主伐期。他们修建公路6公里,进一步加强山林管理,又为将来采伐运输做好准备。白华林场的东村作业区,有用材林3600多亩,由于运输不便,长期未进行采伐。1991年为支援灾区砍伐毛竹3万斤,当时每担毛竹售价10元,仅人工背运力资就要花5元。该场在东村作业区新建、整修公路6公里,改善运输条件,已生产木材1500立米、杂材1242吨、木炭500吨和毛竹1万多根。合计收入80多万元,占全场总收入的36%。

一座森林是一座绿色的银行,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如果你去一座林场访问,不仅可以看到成群的白鹭,还能发现不常见的白鹇和其它不相识的鸟类。如果有缘,还可看到不安分的短尾猿、珍贵的黑麂、威猛的云豹,甚至可以看到成群的梅花鹿在林间徜徉。

四、春华秋实

用于农业方面的以工代赈资金累计160.2万元,主要是帮助贫困地区改造中、低产田,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全县27万亩水田,约有中、低产田11万亩,主要分布在贫困地区。农业部门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安排改造低产田试验示范区18处。合计1.2万亩。采用工程措施,修建小型排灌工程,完成土石方5万多方,开挖渠道2.5万米。增施肥料,加深耕作层,改良土壤4000余亩。改变耕作制度,种植油菜4000多亩,绿肥3000多亩。推广水稻良种,扩大双季稻3000多亩。据调查资料测算,试验区内水稻亩产平均增加100公斤。

安吴乡旱涝保收示范小区1640亩水田,位于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东干渠灌区内,水多为患。县水利部门针对小区内排灌系统紊乱,串灌、漫灌、渍害严重的现象,采取了工程措施。发动农民修整和新挖沟、渠,进一步平整土地,推广装配式分水闸和整体式放水陡门,共完成土石方2.3万多方。使小区内渠系配套,遇旱能灌,遇涝能排,降低了地下水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达到旱涝保收的要求,小区内水稻亩产提高25公斤左右。

由各乡镇农技站负责的试验区,一般都采用综合措施,增产效果更为显著。北贡乡农技站在外马村搞试验,修建小型拦水坝2处,开挖引水沟350米,解决550亩低产田灌溉问题。他们每次举办农技培训班,发动农民增施农家肥料每亩15担,扩种油菜200亩、绿肥300亩。推广水稻良种,双季稻由原来的200亩增加到300亩。经过两年努力,水稻亩产由260公斤上升到420公斤。

改造低产田关键是帮助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科技资料,口传身授,把试验区变为对农民传授技术的课堂。当农民们看到低产田里长满金灿灿的稻穗。他们笑逐颜开,乐于接受新的科学技术,虽说18个试验区不无“普遍开花”之嫌,只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将会在全县结出提高整体科技水平的硕果。

农业部门还帮助农民发展蚕桑、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尤其是发展名优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泾县是绿茶的重要产区。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产品滞销,加上成本增加,茶农收入相对下降。帮助茶区改造低产茶园,发展名优茶生产,成为以工代赈的重要内容。汀溪乡在安徽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优质的名茶“汀溪兰香”。他们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山场,建立名茶基地400亩,并已总结出一套采制工艺。“汀溪兰香”要求茶芽匀整,两叶一尖,身长8分。精心制成略扁的条状的茶形,呈宝绿色,银毫显露。名茶内质醇厚耐冲泡,汤色清绿明净,带有兰花的芳香。它的品质优异,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并获得首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去年生产500公斤,价格高于传统产品数倍,但新茶上市便销售一空。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工代赈的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泾县虽已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但还有部分贫困村需要扶持;已经建设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也要进一步维护和配套。在地方财力尚不充裕的情况下,泾县人民希望这项德政常施,以便把这革命先烈洒过鲜血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邑贝

猜你喜欢

泾县公路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公路断想
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浅析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泾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思考
父亲的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