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莘莘学子挣钱忙

1993-08-27谢力

中国青年 1993年3期
关键词:经商校园同学

谢力

大学生历来挺忙的,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忙的内容各有不同:忙读书,忙考试,忙恋爱,忙跳舞,忙搓麻,忙出国……

如今忙什么?

挣钱。

某重点大学的公用电话在两个月内被用坏了两部。并非因为大学生缺乏公德,实在是超负荷使用所致。公用电话前从早七点到晚十一点总有人在排队,少则二三人,多则十数人。

“喂,喂,你那里有盘条吗?什么价?”

“喂,我手头有一批蜂王浆,便宜……”

“哥们儿,你们那儿‘奥迪的价钱怎么样?好出吗……”

尽管同学们在露天电话棚里冻得瑟瑟发抖,但他们仍以无与伦比的热情忙活着没影的生意。

另一所大学的课堂上,老教授讲得津津有味,看着讲台下奋笔疾书的学生,老先生露出会心的微笑。讲了一阵,学生不抬头,也没反响,老先生摘下花镜定睛一看,脸色立刻阴沉下来,他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作笔记,而是忙着为某发展中心抄写信封,那劲头不亚于准备期末考试。

几年前,大学校园内也出现过学生经商的现象,但当时多数学生还是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为目的,谈起赚钱还羞羞答答,即便是挣钱,也是小打小闹,挣点零花钱而已,很少有明确的经营色彩。但1992年暑假后,一股前所未有的经商浪潮席卷校园,这一浪潮来势凶猛,令人猝不及防。挣钱!挣钱!挣钱!校园内高奏“向钱进行曲”。挣钱的目的、形式趋于多元化,经营方式规模化,一时间,平静的校园变得喧嚣起来。

北京某大学的一位教师说:“暑假结束后,我发现班上18位同学的性格突然都变得外向了,令我感到陌生。虽然天南海北归来,但一开口都是同一话题—挣钱,‘假期挣了多少?‘又开发了什么经营项目?整天充斥于耳,一见面就问我:您有路子弄到钢材吗?能不能帮我们卖点木耳?这一切令我感到遥远、陌生。”

笔者来到北京某师范高校的学生宿舍楼,只见楼中每层都设有学生开的方便面销售点。楼道里、宿舍门上都贴有手写的广告:“本楼×××有酸牛奶待售”、“本室售小孔眼镜”……每天中午休息时间,是校园推销员的黄金时间,许多大学的宿舍楼内都活跃着大学生推销员,他们走门串室,不厌其烦地向同学们推销电池、充电灯、袜子……

某重点高校的一位湖北籍同学向笔者讲述了他们宿舍同学忙挣钱的状况:两个湖南同学忙着作小买卖,倒腾一些充电电池、方便面小赔小赚,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来宿舍购物的学生不断,别人都称我们这里是“小卖部”,货主不在时,同宿舍的人就充当售货员。还有一位新疆同学,原先学习挺刻苦的,早六点起床读外语,晚十点下自习,如今却揽了三份家庭教师的工作,每周六次,每天两小时,星期日整天陪一个小男孩……月收入可观,但每天都精疲力尽,再也见不到他早读外语晚自习了。还有两个同学出去揽信封抄,找书稿回来校对,从早到晚,不论课上课下埋头于纸堆中,可作业往往完不成。一位北京同学好像在跑什么大生意,神秘兮兮的,往往是三四天见不到人影。最后一个上海同学,嘴上功夫堪称了得,受雇于一家广告公司之后,愈发磨练得伶牙俐齿。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也奈不住寂寞,终于找了份家教工作,心理好歹算是平衡了一些。

这个宿舍仅仅是个缩影,类似的情况在大学中非常普遍。除了生意经外,大家在一起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的机会少了,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话题没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

当然,热衷于“下海”挣钱的学生只是一部分,但这一风潮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几年前寥寥数人偷偷摸摸地挣仨瓜俩枣的零花钱,如今已演变成堂而皇之的大规模淘金。据悉,在某重点大学,学生万元户已不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已步人出门“打的”,随意进出豪华消费场所的“款”的阶层。而这一切,对学生是极有诱惑力的。

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人才服务中心发现,在这里登记找工作的大学生多得惊人,不仅有本校学生,还有外语学院、理工大学……最远的有几十公里外的广播学院的学生。

在这个中心的一次招聘中,一个手上戴满了金戒指、金表、金手链的青年老板要招聘两名女秘书,应聘者竟满满地挤了一教室。虽然老板要招聘全天工作人员,可还是有30多人填写了报名表,最后,老板以150元的低月薪招走了两名二年级女生。

当然,“淘金”的学生可以找到时下最时髦的词汇为自己辩解,什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学游泳之类,同时又可举出国外的学生在课余打工为例,使这些辩解显得愈发有根据。

我们的确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需要确立全新的观念,社会如是,校园亦如是。但是否凡以“新”的面貌出现的东西便是正确的?便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向?对于校园中所出现的一切,我们无权指责,但可以提出一些质疑:

疑问一:学生走出象牙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但身为学生,其“本分”是什么?当我们以近乎“全天候”的方式脱离校园,参与社会行为时,当我们中的很多人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一部分人已经富起来时,我们失去了什么?据了解,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忙挣钱的热情远远高于高年级的学生。一个准备考研究生的四年级同学说:“我真想劝劝那些新生,收敛一下挣钱的欲望。我们经过半年实习才真正体会到,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学习来说,实在是太短暂、太宝贵了。”

疑问二: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无疑是近些年在新一代大学生中形成的极为可贵的观念。但“自食其力”与“经商”之间,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在美国,学生打工早已司空见惯,而多数美国学生打工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挣学费,以发财为人生成功标准的美国人并没有在校园内掀起经商发财热。自食其力固然可贵,是应大力加以推广的,但凡事总有个度的问题,如何在学生中划分出“打工”与“经商”的界限?是否应明确地划出这条界限?

疑问三:学生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了解市场经济,本无可厚非,但学习与社会之间毕竟还是有个主次之分。当走入社会冲击了正常教学时,是否应舍轻取重?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这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但在校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是否必须以“下海”的形式参与?是否无论文、史、哲、理、化、工、农、医、贸都要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学游泳”?

所有的疑虑并非杞人忧天。如今“校园商潮”大有蔓延之势,尽管“商潮”比几年前的“麻潮”、“舞潮”有不容怀疑的积极意义,但“校园商潮”已影响了一些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许多学生在经商中“乐不思蜀”,学业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新闻界对“教授卖馅饼”、“校园跳蚤市场”又大加宣扬,推波助澜,也使得学生经商愈演愈烈,使得国家教委关于学生不许经商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另外,羽翼未丰的学子,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往往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盲目走入社会难免吃亏。某大学两名俄语系学生去白沟进货,本想赚一笔,结果因为不认识英文说明,误把高能电池当作充电电池买回,结果血本无归,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也没了着落。此外,大学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廉价劳动力,社会上许多人利用学生急于挣钱、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压榨学生,同样的工作量,学生却不能得到同样的报酬。一个受过专业时装模特训练的大学女生,在某大饭店表演,别人每晚100元,而她只有20元。

无论对学生经商挣钱抱何态度,这一事实却是不容回避的。面对现实,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打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使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作为学生,笔者认为,还是应“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切不可舍本求末,荒废了读书的好年华。

钱是挣不完的。

校园不是挣钱的地方。

编后

参加社会实践无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识。这分明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即使投身“商潮”亦是如此。不了解社会现状和需要,长于书本知识而短于解决问题,自然难以成为栋梁之才。

为初衷驱使,我们行动;为行动的惯性驱使,我们又时常淡忘初衷。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寻找初衷。学业为学生之本。因体制原因,原有书本知识有脱离实际之偏,所以强调社会实践,以了解社会,提高能力。但实践最终要有利于学业,否则,何必上大学。直接参加工作不是已经置身于实践中了么?如同轻视实践有弊那样,轻视书本知识祸及长远,有“文革”历史可鉴。游离于学业的社会实践,因投身“商潮”而荒废学业,为本末倒置,利大抑或弊大,显而易见。据此,我们可以说,北京信息工程学院90121班同学的社会实践,具有更高的层次。

看来,对社会实践内涵的认识,正面临着一次新的飞跃。

对此,作为莘莘学子,你或许赞成或许反对。如思绪涌动,望结合所见所闻,以事论理,提笔赐稿。如此,我们将不胜欣喜。

猜你喜欢

经商校园同学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