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点校本《登科记考》

1986-07-15王义耀

读书 1986年2期
关键词:登科科举资料

王义耀

清徐松所编集的《登科记考》(最近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中著录为《唐登科记考》)一书,在学术界久负盛名,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学、教育各个方面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不少唐史研究专家赞誉它为治唐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可惜因为历来刻本不多、流传很少,一般读者无从问津,最近,中华书局于一九八四年出版了赵守俨先生点校整理的《登科记考》三册,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登科记考》一书,成书于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它是徐松采集正史、会要、类书、稗乘中有关唐、五代的科举事迹,悉加考证,纂辑成书的。起唐高祖武德元年(六一八),迄周世宗显德六年九五九),按科编年记录,其中卷一至二十四为唐代部分,卷二十五、二十六为五代部分,卷二十七为登第年代不详的人物,按科目分类,以能够大概推知的时代为序,卷二十八至三十为“正史、稗官及唐人艺文言涉贡举”的散见资料,依类相次,以资考证,谓之“别录”。

《登科记》是记载科第的专书,据赵守俨先生的研究,认为它主要的长处有以下三点:一是取材宏富,不伤于滥。取材包括史籍、方志、类书、总集、别集、笔记小说、碑志石刻等,确已将唐代科举的重要资料条分缕析萃为一编,在选录资料时态度与做法是很谨严的;二是注意反映有关科举取士各个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意见、有争论的问题,以及与科举取士有关的策赋诗文,都尽可能择优选入,说明了徐松史识之高;第三是考证和按语精辟,可取的不在少数,对于一项制度的原始,一般都附加按语,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指出了该书还存在的不少疏漏错误之处,特别指出应当注意以近几十年来大量出土的唐代墓志资料来补充订正此书。这些评论都是比较实事求是和中肯可信的。

这部书过去只有唯一一种刻本,即清末王先谦《南菁书院丛书》本,赵守俨先生据以进行了标校整理,出版了这部新的点校本。赵守俨先生在古籍整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所以这部新点校本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除了充分发挥原书的长处以外,在克服原书的短处方面以及阐述整理者的创见方面都有不少成就,这是古籍整理方面卓有成绩的一部代表作品。

首先是全书作了许多便于读者使用和阅读的加工工作,除了进行细致的标点、分段以外,对于书中所引资料有疑问的地方,都查对原书作了校正,校语附在有关文句之下,首尾加上方括号。这类按语,全书比比皆是,看似简单,其实倾注了整理者的大量心血,体现了点校者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很高的学术水平,给广大读者启发解决了许多重要问题和节省了难以计算的重复劳动。

其次是点校本附列了许多研究该书的有价值的资料,从而订补改正了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给读者提供了方便。最重要的是唐史研究专家岑仲勉先生一九四一年发表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本上《登科记订补》一文,很有价值,但难于查找,现附列于点校本之后,当然是所有关心此书的读者所欢迎的。

当然也很难说这一新点校本已是十全十美了,正如编者在点校说明中所言:“古今的任何著作都不会是完美无疵的,”这本书同样也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另外点校者治学十分严谨,但断语似乎过于郑重,不大肯表明自己意见,使初学之人难于适从。如上引“当有一误”之类,又如卷八开元二十二年阎仲条下加按语称:〔按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以为“仲”乃“伯”之误。〕之类,点校者似已都有看法,不肯轻下断语,似属过于审慎。

(《登科记考》,〔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八月第一版,全三册,4.70元)

猜你喜欢

登科科举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科举”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