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之光

1982-08-28苏文祥

中国青年 1982年11期

苏文祥

(一)

一位双腿瘫痪的姑娘,吃力地撑着双拐奔波着。雨水浇透了她的全身,但她丝毫不感到冷意,因为她的心里是热火的。

她叫夏宁。两岁的时候,因小儿麻痹留下了这个后遗症。但她的大脑是完好的。她聪明,富于幻想。或许由于生理有残缺,使她在学习上更专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在京郊顺义县插队的知识青年(姑且称之为D青年吧),从姐姐那里得知夏宁正在学英语,就要跟夏宁一起学习。在一起学习的日子长了,D青年对夏宁产生了爱慕之情。可当D青年向她苦诉衷情时,她却默默无言,心想:双腿瘫痪的我值得他爱吗?

她的心地是那样的善良。她一天十几个小时地为他把英文字词抄写在厚厚的十几个小本子上;为他借书、买书;帮助他拟订学习计划,检查学习进度;还为他在市里办很多的事,连拆洗衣服也替他干。她省吃俭用,把自己劳动所得的16元工资的一大半给他当作生活费。每逢节假日,她都要靠双拐移动着自己不能站立的双腿,到他插队的农村去看望他。在他身上,倾注着她的多少心血啊!

她也曾有过工作,在一家小小的汽车配件厂干最脏、最没人愿干的活儿—除锈。工作地点是个铁皮顶的工棚,冬天贼冷,夏天贼热。汗水和锈末拌在一起,沾得满身满脸。一天下来,腰酸胳膊痛,精疲力竭。那时候,象她这样的人只要能有个工作做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可是,一场急性肺炎,又把她抛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一进医院,她就对伙伴说:“请转告领导,病一好,我立刻去上班。”是啊,在家等了整整六年,才等来了这个独立生活的机会,如今她怎能甘心轻易丢掉呢!

出院后,怀着一种急迫的心情,她拄着双拐上班了;可得到的报应却是被工厂辞退了。一声声的恳求、哭诉和保证,招来的是更难以忍受的侮辱:“厂子里怎么能老养着你这样的累赘!”独立生活的路就这样被无情地堵绝了。她痛哭了一场。

她又一头扎在书堆里。十年动乱里,一些最普通的书成了大逆不道的罪证,同时也成了稀少的珍宝。夏宁只能找到什么就读什么。小说、诗歌、历史、心理学、英语……对于知识的渴求,使她就是在红卫兵抄家的喧嚣声中,居然躲在厕所里偷偷读书。时光象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淌过,知识却象金粒般积累在脑子里。夏宁终于一页一页抠通了外语学院的英语全套课本,熟记了近万个单词。她译出了一篇篇医学文献、历史论文、科技情报……

除了读书,她还能得到什么呢?“你把一切都给了我,你受了这么多罪……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D青年的声音好象一直在这位纯朴的姑娘的耳边响着。她满足了。本来,她从没有想过:她为别人做事,是要别人给以报答的。

然而,她确实太单纯了,简直就是幼稚。她甚至还梦见和D青年合作著书立说,藏之深山,昭示后人。似乎从他的身上,她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觉得一切都对她具有无比的吸引力。但她始终没有向他吐露那个词。她要再想一想……

还没等她想好,严酷的现实已经摆在了她面前:

国家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D青年踌躇满志地准备参加高考。羽毛丰满的鸟儿在即将腾身凌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却是啄烂自己搭的窝。D青年摊牌了:“人是不能离开物质而生活的。生活又不是小说。你没有工作,没有好身体,我和你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语调是庄重的,态度是严肃的,一改往日之颜容。“当然,家里不同意也是原因之一。”最后,D青年提出了热情的建议:“我还希望永远和你好。这样,我将来结婚后,两方面都保持了,感情上和你好,而生活上也不受损伤。”D青年娓娓而谈:“和你相识了七年,我决不后悔。我一切有价值的都是你给我的。自然,我也花去了一些时间。所以,你借给我的书我就不还了,作为补偿。”临出门的时候,D青年说:“我知道我特别卑鄙,但我改不了。”

一篇多么伟大的自白啊!一个人敢于公开宣布自己是卑鄙的,不可改变的卑鄙!夏宁惊呆了,说不出一句话。想骂他是大骗子吗?他自己承认是卑鄙的,还不够吗?!哭吗?不是。笑吗?不是。夏宁只觉得眼前一阵发黑。

整整三天三夜,她躺在床上。一切都失去了。这个原本在生理上就遭到不幸的姑娘,一下子又被失去工作和爱情的双重巨大痛苦压来。憧憬也好,梦想也好,一切都被这双重的痛苦摧毁了,留下来的是一片漆黑。从相信一切人到对一切人都不相信,夏宁走到了她自己的对立面。感情绝望了,精神空虚了,她一个跟头从云彩上跌落下来,跌得太快、太惨了。跌得她不愿再起来,真想就此了结一生,向昨天告别,也向明天告别。

(二)

南下的火车在疾驰。列车里,坐着面色苍白的夏宁,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周围下陷了。一场痛苦的折磨后,她接受了舅舅的邀请,同意了家庭的劝慰,到广州去居住一个时期,一方面生活作个调整,一方面辅导表妹学习英语。

在广州的一年里,夏宁深居简出。她拼命地教表妹学习,为的是忘却过去。表妹叫朱晓红,在广州一所中学读书。说来可怜,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英语却糟糕得让人吃惊,在全班倒数第一。谁有把握,在一年的时间里,使她的英语水平达到参加高考的要求呢?试试吧。

又一个夏日,从广州归来的夏宁,收到表妹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这回考试,英语得了77.25分,在全市都有名…楼上的周阿姨说,她单位里传说,朱邵天的女儿跟一个北京来的表姐学了一年英文,考了90分。真是越传越离奇。宁宁快在广州成名了。哈哈!”不久,夏宁得知:表妹以全校第一名、全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广州外语学院英语系录取。

犹如黑夜里划过长空的灿星,夏宁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生命的寄托。她记起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纸张发黄的英文版书: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突然被一场大病变得又聋又瞎,一句话也不会说。世界对于她,完全是一片无声无息的黑暗。可是20年后,这个女孩子却以最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又成为著名的作家、演说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爱戴。

原先,在绝望中被她淡忘的海伦·凯勒一下子在她面前清晰起来。她在自问:我的命运难道还不如海伦吗?我为什么就不能象她那样,做一个生活的强者,献身于人类的共同事业之中呢?从表妹惊人的成绩中,在海伦·凯勒的强烈感召下,她终于找到了自己认为已失去了的事业。过去,她以为一切全完了;如今,她却感到一种满足。她的嘴角掠过一丝微笑,真正的笑容。

一系列的成绩接连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实,她从自修英语以来就教学生:身边的小伙伴,工厂的小学徒,还有D青年,等等。不过她那时还没有意识到教学的意义。从广州归来之后,夏宁的教学才与艺术相结合。她教弟弟学英语,也是一年光阴,弟弟在参加研究生考试时,语法得了60多分,而语法满分是70分。一班又一班的学生,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他们之中有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职工、干部、医生、大学讲师……先后毕业的已有60多人。这些人的成绩是可观的:会流畅地翻译书籍,考上了大学,当上了研究生。夏宁的得意门生,是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中心学习的两个学生:周临和王颖。请看她俩寄自美国的来信:

亲爱的小宁:

刚来时我无疑是不够上第五班的,第四班都

不够(共分七个班,成绩佳者上高班—笔者

注)。我全靠了你教的语法顶着才混过去。真

的,不骗你。全班同学十几个人多说西班牙文 (南美人),还有日本人学了七八年英文了,

他们听、说、读都比我强不知多少,特别是字全

认识,有读英文的习惯。但我不在乎他们。现在

我在班上是个不错的学生了,语法我可以说最

好,每次改错我老是先说,说对……

王颖 80·4·24

亲爱的小宁:

……现在我每天上课都带着你给我的两个白

皮的笔记本,不管是语法课还是写作课,我都得

常常打开它们。它的内容精炼、易懂、实用。有

的课我用不到它,但我也不敢放在宿舍里,总背

着(虽然书共有15斤以上重),怕万一用到。我

用它入学考试得了59分(一种相当于60分的考

试)。……周临80·10·23

夏宁为什么能使程度如此参差的学生,在极短的时间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夏氏教学法”是学生们给她的教学法起的雅号。她把自己在自学中走过的弯路、取得的经验,全部融入了教学之中。正如同煤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靠了大量的沉积物质完成的。夏宁给予学生的,就是这样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

不光给予,也还有所得。社会,并不是铁板一块。无情的,冷如冰霜;薄情的,薄似纸片;多情的,深情似海;热情的,夏日炎炎。夏宁一颗已经死去的心,在友爱的春风中渐渐复苏,在创造的快乐中发芽更生。她的学生,从大连实习回来,送给她一个童心可鉴的石膏娃娃,想她一定喜欢。她生病了,这个送药,那个送苹果。她想要一套英文版的《飘》,一下子得到了两套。……她感到,人与人之间,并不完全是利害关系,还有更崇高的同志情谊。世间还有真情在。

“夏宁太喜欢教书了。不然,她的生活会苦闷的。”她的学生一致说。

夏宁是如何想的呢:“活着,要有自己的价值。要成为一个强者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没有教书以前,我天天为他干事,为一个人服务,有什么价值和乐趣?我现在为大家服务,对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有用。我的生活不是取而是给。”

夏宁的这一认识,把她引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

(三)

“成功”,无疑是一个流光溢彩而又令人神往的词儿。然而,她成功了吗?

直到1979年夏季,夏宁才又一次有了一个工作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陈友松教授双目失明,依然雄心勃勃地担任了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夏宁作为临时工,被安排到陈教授身边当助手。

上班第一天,陈教授递给她一篇内容极艰难的教育哲学的专业论文,让她当场翻译。夏宁扫了一眼文章,专业名词有如丛生的荆棘,连绵三四行的长句子比比皆是。

“陈先生,我翻不好。”她回答。其实潜台词却是:“您也未必行。”“你读我译。”当夏宁按照要求读完一段,陈教授当场口译,不仅意思完全正确,而且每一句都被组织成相当漂亮的中文。

夏宁惊呆了,紧接着便是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狂喜。原来一个人在学问上竟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夏宁心中隐隐滋长的一种自我满足,被一扫而光。她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庆幸自己有了一个好老师。她根本无暇再去想自己所要承担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而待遇却只是菲薄的26元!

1981年1月,陈教授请人代笔,口授一信,写给北京市教育工会的负责同志。信中说:“我对于我的助手夏宁同志所受到的待遇常抱不平之感。夏宁同志在辅助我工作之前,已经通过自修学完了外语学院全部课程。她的语法基础和翻译能力都相当于外语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她也有很好的汉语基础,在自学期间就为教育系翻译了若干长篇教育学论文,译文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在过去的16个月内,她每天帮助我为研究生备课,并跟我一起逐字逐句翻译教育学课文,在翻译教育学著作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因为她勤奋好学,进步神速。我认为她是一个很有出息、很有前途的青年,应当破格予以录用,并加以培养。”他的信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但实际问题仍未解决。至今,夏宁还只是一个临时工。她为社会、为事业创造了财富,而自己却享受着菲薄的待遇。

然而,对于事业的追求,使夏宁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和陈教授在一起,她不但学识与日俱增,更难得的是对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一天上午课间休息时,夏宁伴随着陈教授到室外散步。“您都82岁了,又双目失明,为什么还这样拼命工作呢?”夏宁问陈教授。

陈教授脸上露出笑容说:“我身在这无限宇宙之中,其中包括地球的形成47亿年、人类的起源约三四百万年,感到自己太渺小了。但我了解到50万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她的伟大贡献,便在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绪。我们中华民族早就有大同的理想,因此每一个有觉悟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应当理解,只为自己活着,是毫无意义的。而当你树立了‘为斯民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后,任何艰难困苦绝不会使你灰心丧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34岁的夏宁现在还在不断地求索,希望对生活的理解更深一步。她已经成熟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因为她曾经历了许多的不幸和挫折。她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是自己的精神价值。她没有健全的身体,她没有正式的工作;她有的只是残废的双腿、生活的打击、对事业的追求。然而,就是这个柔弱的女子,却为人类、为社会、为我们共同的事业,付出了一个强者的最大力量。她从不为自己遭到的不公正而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付出,付出……

朋友,年轻的朋友,当你在爱情上遭到挫折,感情上受到创伤的时候,你不妨想一想夏宁,和她探讨一下人生的意义;当命运对你不公正,人们对你不理解,社会对你不理解的时候,你不妨想一想夏宁,她也许会给你有力的启迪;当你对事业表示出不严肃的态度,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时,你不妨想一想夏宁,她所走过的艰苦道路也许正是你今天要走的路程。不要用年轻来原谅自己,也不必为幼稚而悔恨自己。我们是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