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开迷雾看本质

1982-07-15

读书 1982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本主义革命

胡 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新情况。过去,由于对这些情况缺乏了解,一些同志认为资本主义“还有很强大的生命力”,甚至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过时了。显然,深入研究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正确回答上述问题,是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经济学家陶大镛的新著《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在这方面作出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对于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出停滞腐朽的趋势,同时又表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要认识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辩证地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落后的生产关系虽然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却不可能使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停顿。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虽然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是不能由此认为生产和技术就不发展了。而且,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并不是长期地凝固不变的,即使进入垄断阶段,生产关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局部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停滞腐朽两种趋势并存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本书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变革,它已成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这次科技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首先是因为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表明,科学技术是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它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腐朽的生产关系虽然能够延缓它的发展,却无法改变它向前发展的基本趋势。

其次,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虽然已经阻碍甚至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它并不能始终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也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高额垄断利润的追逐;为了增强本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把科研投资的多少当作一项重大的国策;为了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从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看,从战争结束到七十年代初虽有经济增长,但从七十年代初起,特别是从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就进入一个缓慢发展或低速发展的阶段。后一个阶段的经济衰退,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且明显地表现为失业率陡升、通货膨胀加剧、货币金融市场动荡、国际收支逆差扩大等方面。因此,就连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界人士也惊呼这是西方“黄金时代的结束”。

从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军用工业的发展大大地超过了民用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畸形发展,必然严重地影响到扩大再生产。这类非生产性的消耗越大,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失调情况就越严重,也就越加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再次,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个发展趋势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由快速转入低速的增长过程,换言之,增长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是长期的、永久的。展望八十年代或者更长的时间,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成就的浪潮,已接近尾声,要从一次科技革命到另一次科技革命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十分复杂的酝酿过程。因此,即使科技方面有所发展,固定资本的投资在一段时期内也不会出现新的高潮,劳动生产力也难以有新的飞跃。其二,世界在动乱中前进,面对霸权主义的威胁,西方国家不能不大力扩充军事实力,军备竞赛势必加剧。从长远看,这将使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其三,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运输、服务行业的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将迅速上升。这样一部分消遣行业的畸形发展,势必影响到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这也表现出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寄生性与腐朽性。从这里看,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不但没有丧失其生命力,而且正以新的论据证明着它的正确性。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特征》,陶大镛著,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九月第一版,0.59元)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本主义革命
来不及生产力
中国的出行革命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