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科学工作者的道德

1981-08-20陈东等

中国青年 1981年21期
关键词:工作者道德科学

陈东等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科学,这神奇的世界,使多少青年奋发追寻。怎样才能成为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呢?艰苦的劳动,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固然不可缺少,但科学家的道德,无论对其自身的科学成就,还是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都将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在评述科学工作者的成就时,从不忽略其科学道德的内容。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在象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大得多。”

科学道德是有传统的。历史上一些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科学道德的建设和培养。我国,由于近二十多年政治的变迁,严重干扰了科学道德的建立和健全。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重视科学道德的研究,加强自身科学道德的培养,这是全体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学工作者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课题。

什么是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呢?我们在同一些科学工作者的接触交谈中,得到了启发。

具有以学术生命为重的献身精神

以学术生命为重的献身精神,是科学工作者作出卓越成就的必要条件。科学是创新的事业,是一项极为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问题的突破,或一种萌芽状态的设想,往往需要科学工作者研究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或几代人的心血才能实现。李时珍修《本草纲目》、达尔文著《物种起源》,分别用了27年和22年的时间,这还不算他们积累资料的时间。可见,没有以学术生命为重的献身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科学是为人类造福的事业,不是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能把科研作为追求财物、虚荣、奢侈生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追寻超乎常人智力的快感,更不能作为谋取政治地位、权力的“敲门砖”。人们崇敬的,是真正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为目标而献身于科学的人。我们见到的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教授,被人们誉为“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的人”,他献身科学的精神在同行中是公认的。吴征镒教授于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建国初期,就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为了揭示我国植物宝地云南的绿色奥秘,在1958年,年过四十的他,毅然决定全家迁出北京到云南落户。在那里,他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也没有午觉,整整奋斗了六年,写出《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的著名论文。“四害”横行期间,他身处逆境,没有中断科研。凭自己的记忆,趁着到水田“监督”劳动的机会,细心观察植物,并在粗糙的草纸上写下六七十万字的科学论著。在1976年,年近60岁、身体已经衰弱的他,仍以惊人的毅力,两次进藏,参加西藏植物区系和植被的考察,又作出了新的贡献。在1980年5月国际性的青藏高原讨论会上,他的植物区系地理学说得到国际植物学家的广泛重视,去年美国植物学会接受他为该会的名誉会员。我们很想请他谈谈自己,他却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做的事。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永不满足地探索、追求,才能给科学宝库增添新的知识。科研人员以学术生命为重,就能给科学发展带来新的生命。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都会懂得这个道理。”吴老很谦虚,他讲得又那么实际。“四人帮”践踏科学,但没能摧垮科学,原因就在于此。我国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历尽磨难,仍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科学的精神多么可贵!这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科学——必须完全尊重事实

尊重客观事实,是科学工作者的行为准则。科学是一门诚实的学问,它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象,不怕推翻过时的旧物,因而常常也就招来落后意识和反动势力的攻击、迫害。从事科研工作的,能相信科学事实,敢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真正保卫科学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坚定的科学气节。这方面,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先辈们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今天,我们的时代同落后愚昧的欧洲中世纪已有很大不同,但为坚持真理而付出代价的事也在所难免,特别是“四人帮”时期。我们在同方励之教授交谈时,他反复强调说:“搞科研工作的,切不可染上违背科学事实,看风向、赶浪头等恶习。相信科学,坚持真理,是我们起码的一个道德要求。”

尊重科学,还需要在科研活动中注意培养刻苦、严谨的好学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副所长何祚庥同志列举了很多科研中的实际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密立根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油滴实验,以此来验证电子电荷的最小单位。这是一个设计非常巧妙的实验,做得很成功,获得了预想的结果。但在若干次试验的重复中,出现了一个例外,即出现了一个只有电子电荷三分之一带电量的物质,这是当时的结论所不能解释的。密立根忠实地记录了这个不受欢迎的数据。半个世纪过去了,粒子物理的研究证明了层子——这种只有电子电荷三分之一带电量的物质的存在,恰与五十多年前密立根那个试验中唯一的例外相吻合。这个“例外”成了研究粒子物理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数据。密立根一生之所以能作出卓越贡献,成功之诀就是他具有消除误差的过细能力和忠实于观察到的事实。他的这个著名的油滴实验,至今在科学界传为美谈。它告诉人们,一位诚实的科学家,必须永远面对事实,忠于事实。

现代科学需要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一位科学家传记作者说:“科学的每一重大进步,都是由很多人的心血凝聚而成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真正了解,固然是个人幸福的最可靠途径,而其所导致的却是相互的合作——这似乎是科学家们实际的一致意见。”这样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科学发展的前期较多的是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自由创造”,那么,现代科学更多的则是发挥“合作的智慧”和“集体大脑”的作用了。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决定的。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科学同技术相结合,各学科之间的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不断出现新的边缘学科,把科学推向更广泛的领域。一些重大的科研课题,不仅有跨行业的,还有全国性的,甚至国际规模的合作。我国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这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就是在多学科的科研工作者的合作下搞成的。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是繁荣现代科学的重要条件。

在科研领域里,由于十年动乱,一些科研人员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在观念上有所淡薄,前些日子,有个科研单位还发生这样的事:两个科研人员同搞一个科研课题,其中一个进展较快,已出现了一个重要数据,但当他重复试验时,数据怎么也不能重合。怎么回事?原来是另一位怕他超过自己,在他的试验溶液里掺进了别的液体。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使人气愤。两个人同搞一题,为什么不能合作,是令人深思的。据反映,有的科研单位曾出现科研课题分散、重复,以及一些难度大、国家急需的科研项目无人搞的情况。这既影响了科研任务的完成,又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纠正此类情况,固然需要调整和完善科研政策,但在科研人员中提倡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也极为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讲过:“除了许多个人无私的合作,就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合作中,爱因斯坦善于同学术观点不同的人友好相处。他同玻尔、波恩等科学家在科学与哲学思想上都存有分歧,有的问题“针锋相对”争论几十年,但他们之间始终保持深厚的友谊。

年轻的朋友,当你们即将迈进或者刚刚步入科学的大门时,除了在学术上潜心钻研、刻苦勤奋外,注意培养良好的科学道德,这定会有助于你更快、更好地攀登科学高峰的。

猜你喜欢

工作者道德科学
关爱工作者之歌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点击科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科学大爆炸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