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芳家世考

2024-05-16薄晓婧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潘氏墓志铭

薄晓婧

(北京语言大学 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3)

徐芳(1618—1671),字仲光,一字文屿[1]658,号愚山子、拙庵,法号道明,江西南城人,清初明遗民,主要著述有《悬榻编》《藏山稿外编》等。目前学界对徐芳的生卒年及主要事迹研究较多,而对其家世的研究相对不足。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拟以地方志、徐芳作品以及徐芳友人的著述为据,梳理徐芳先祖及徐芳家属的信息,通过对徐芳家世进行考析,推动有关徐芳生平及著述的研究。

一、徐芳先祖考

徐芳的好友汤来贺曾为徐芳之父徐德耀作《徐养贞先生墓志铭》。《徐养贞先生墓志铭》载:“封奉政大夫吏部文选司郎中徐公,讳德耀,字养贞,建昌南城人也。其先系出汉孺子,传十四世而临汝公辽,以唐乾符间节度使,始自信州家南城。越二十三世而至雪窻翁,其曾祖也,祖龙峰翁,父东岗公,世有令德,母吴孺人。”[2]267《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载:“曾祖棠,礼部儒士。祖鸣囗,乡饮大宾。”[1]658由上述资料可知,徐芳先祖系汉代徐稚。徐稚(97—168),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人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故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徐孺下陈蕃之榻”之语。徐稚后人临汝公徐辽在唐乾符年间曾任节度使,此后徐家在南城定居。徐芳高祖字雪窻,曾祖为徐棠,字龙峰,祖父为徐鸣囗,字东岗。

徐稚对徐芳一生影响颇大。首先,受到慕祖之风的影响,徐芳的言行中皆有徐稚的影子。徐稚为高士,徐芳亦有其先祖之风,常年隐居于南城荷叶山,隐逸之名为世人所知,《(同治)南城县志》将其列为“国朝第一人”。其次,明万历年间,仿照曲阜“祭孔”之例,创立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该制度一直延续至清初。其时徐稚声名极盛,徐芳为徐稚后人,亦以徐稚为荣。徐芳在《樵城箕仙纪》一文中自称徐稚后裔。其文曰:“仙下坛诗即曰:‘新年夏至八干前,半雨半晴花尽然。傍有高人徐稚裔,曾吃红绫到木天。’盖指予也。”[3]133最后,后人有意重现“徐孺下陈蕃之榻”的逸事。明嘉靖年间,陈蕃的嫡裔陈绍儒出任南昌知府,他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北沥徐村的徐氏族人,冀续陈、徐相好之旧事。曾任江西南城县知县的苗蕃,抵任后即前往荷叶山寻访徐芳,意在效仿前世佳话。苗蕃建悬榻居,并作一联:“名姓何奇,徐孺下陈蕃之榻;诗文不偶,落霞与孤鹜齐飞。”[4]392此外,苗蕃还为徐芳刻印了《藏山稿》的十分之一,并将其命名为《悬榻编》。徐芳好友文德翼慨叹:“题目以南州孺子,其心岂薄栖栖不遑宁处者耶……南城之志固南州之志也……仲举徒知敬其人而不知爱其书,以致泯缺于今,是可惜也。由斯以谈南城遭逢,加南州一等矣。”[4]398-399文德翼将徐稚与徐芳相比较,认为徐芳隐逸之志堪比徐稚,但其著作至今才被重视,其怀才不遇更甚于徐稚。

二、徐芳亲属考

(一)父亲

徐芳之父徐德耀的生平主要见于地方志以及徐芳、钱谦益、汤来贺、文德翼等人的著述。徐芳在《不食牛报四》中称:“先府君讳德耀,字养贞……其后芳历官吏部文选郎中,府君以覃恩,貤封如之。 ”[3]391-392在《伏龙肇造记》中称:“别号伏龙居士云。”[2]65在《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中称:“父德辉,冠带耆儒。”[1]658汤来贺在《徐养贞先生墓志铭》中称:“公之生殁,皆为戊子岁。”[2]267由上述记载可知,徐德耀字养贞,号伏龙居士,生于1588年,卒于1648年,因徐芳之故被封为奉政大夫。

徐德耀事父母极孝,待兄弟极为友善。《(同治)南城县志》卷八之四载:“徐德耀,字养贞,孝友、任侠。父病弥月不解带,及营葬,躬负土石,指碎裂流血,自是不复御酒肉。继母吴病疫,所生子匿去,德耀晨昏左右。”[5]《徐养贞先生墓志铭》载:“公生而颖异,及长,好学,念东岗公久倦游,乃起而代之,孝养日隆。后东岗公病,公焚香祝天,请以身代……公弟育贞翁,客游不返,一子二女,皆公抚育而嫁娶之。戊子,贺恒侍公侧,公谈及吴孺人曁育贞翁,未尝不泣下。”[2]267由上述记载可知,徐德耀对其父克尽赡养之道,在父亲病重期间衣不解带服侍左右,并祈求上天代替父亲生病。徐德耀的继母吴孺人生病期间,其所生之子不在家中,徐德耀每日服侍。徐德耀极为注重亲情,其弟徐育贞客游在外,徐德耀将徐育贞所生一子二女抚育成人。顺治五年(1648年),汤来贺在徐德耀身边侍候,徐德耀在谈及继母吴孺人以及弟弟徐育贞时伤感落泪。在徐德耀的影响下,徐芳事父极孝。在父亲去世后又奉养其父侧室饶氏,并养育饶氏所生幼弟徐藻。在兄长徐英去世后,教导徐英所生三侄,筹备侄女婚嫁之事。康熙二年(1663年),徐芳因家事向人借贷,徐芳称:“自昨岁青毡方尽之后,复有先兄、小女、舍侄、文侯辈之变,骨肉惨急,谊无坐视,前后襄助,动费不赀。”[6]徐芳在《藏山稿外编》中回忆了徐德耀的言行,相关内容见于《许翁还金记》《许太翁考终记》《不食牛报四》《寒空僧记》《龙王僧记》《德兴盗幻隐记》《活地狱记》《邹令诉冤记》《怨妇化蛇记》《二十年前屠》《杀犬之报》《杀鳖之报》《换轿》《监斩官述》等篇。

徐德耀极为注重友情,对乡邻亦颇为友善。首先,徐德耀待人赤诚,急公好义。《(同治)南城县志》卷八之四载:“临清适缇骑逮给事周朝瑞,德耀故与朝瑞善,不避珰势,独饯送,中途慷慨泣别。壬午癸未间,见所在寇发,乃于所居伏龙里团练保障,令都为五堡,编什伍、整戎器,统以约长。其后邑诸村多被土寇蹂躏,惟伏龙无恙,依徐氏以活者数千人。”[5]其次,徐德耀公正无私,惠泽乡里。《徐养贞先生墓志铭》载:“公刚直明敏,邻有过,惟恐公闻。有斗者,取一言以折之。公抑强植弱,无所私,于是近境数载,讼狱衰息。公于旅次运筹脱险,生擒巨盗于乡,屡捍客兵,咸罔敢入境。”[2]267最后,徐德耀乐善好施,救民水火。《徐养贞先生墓志铭》载:“公好施,遇荒辙赈贷,或蠲租弛息,赎鬻子,惠旅人,泽暨枯骸,皆设诚致行,惟广惠仓有俟于继述焉。”[2]267在徐德耀的影响下,徐芳数度帮助乡邻躲避兵祸。其事迹在《内省斋文集》中有记载:“徐子升伯、仲光居大麓山之阳,戊子冬……有众欸其门……众皆曰:‘兵将至矣,予邻人也,来避于此。’”[2]66“腊月丙辰,岁将除,又有避兵者……升伯、仲光为之安其居。”[2]67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徐芳为被害的乡邻李应泰报冤,徐芳所著《为李应泰报冤纪事》一文详细记载了他前往将乐侦察、定计之 事[3]343-346。

徐德耀笃信佛教。徐芳在《悬榻编》中称:“先考事佛谨,晨兴礼拜,日旭为度。”[4]599在《藏山稿外编》中称:“先府君……生平持杀戒谨,不畜牲物,惟一雄鸡司晨而已。见有以生物鬻者,即为买放,不惜价。家居严禁猎射鸟兽,及采钓虾鳝者,不得入境内,有则必斥逐之。时时教人勿杀生,勿食牛肉,又尝作《屠牛》《戒牛》两歌劝世……予族人某,壮时尝业屠,后因先君子言悔之,遂断荤酒十数年,用以自忏。”[3]396徐芳在《藏山稿外编》中还记载了徐德耀对子女的告诫:“先君子尝言:少时有一友甚壮,偶食鳖过多,胸中忽作块,能动,遂渐消瘦不起。”[3]422徐德耀的教导对徐芳影响颇深,徐芳称:“先君生平奉戒精谨,傍近洿池,多湮为田亩,厨无腥血,垂五十年。予虽不改变易,而家贫,无从得肉食圈豕池鲜。”[3]377此外,徐芳在《藏山稿外编》中还多次劝诫世人勿杀生、勿食牛肉。

徐德耀治家甚严。徐德耀“娶全氏,诰赠太宜人。生子二,长曰英,国子监助教,娶陈氏,次曰芳,文选司郞中,迁翰林编修,娶潘氏,封宜人。公有侧室饶氏,生一子,曰藻,女一,皆幼”[2]267。徐德耀认为成长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他表示:“吾非隘旧居也,见朝夕所游不出里巷,所言不越农商无以相观,而善非所以居吾子也。往郡遍观,见世风佻达、骄淫矜夸,因矍然叹曰:‘嗟乎,此言庞事杂岂所以居吾子乎,夫士先行而后文与其为通也,无宁为狷,于是取此而居之,且择师而导之,闭户而绳之,俾其见正事,闻正言燕朋燕僻,不得而干焉,斯已矣,其他非所知也。’”[2]65徐德耀还严格督促孩子学习。《内省斋文集》载:“公治家严,择师课子,必时诣山斋,密省其勤怠,霜晨雨夕无间。读经史,公皆坐督之。”[2]267徐芳称:“先人督望严峻,结褵七日,下帷荷山,恒累月一归。”[4]600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芳通过乡试,“抡江右第二人,报至,公不为动。曰:‘棘闱何事,求贤何意,可无念哉。’辞仆从谢,请托约姻友惟严”[2]267。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芳为泽州知州。《凤台县志》卷之五载:“时父已年老,迎养官舍,每于治事堂后,闻芳听讼,合宜则喜,或有不当,即谯让弗恕。芳跪受教,以是临政益慎,事事平允。”[7]后徐芳擢升为文选郎,“公闻命,即杜门谢客。有枢属被议,大臣荐为监司者,需部覆,遣人诣公,所持五千金为寿。公骂曰:‘忍丧我平生乎!’斥之”[2]267。在徐德耀的影响下,徐芳在选拔、罢黜官员时都力求做到公正无私。

徐德耀被认为是“忠孝至性”之人。甲申之变后,徐德耀“恸哭累日不辍,遂披缁,不入城市”[2]267。徐德耀精通堪舆之术,汤来贺称:“公善形家言。”[2]65受徐德耀影响,徐芳在南明隆武朝覆灭后入南城麻姑山僧籍,隐居于南城荷叶山,不入城市。徐芳阅读家中的堪舆著作,在贫寒之际为人看山相地以资衣食。在徐德耀去世后,徐芳为其卜得吉穴。《内省斋文集》载:“今以癸巳菊月葬河西之清河墩,仲子跋履山川,隆寒盛暑弗辍,备尝艰苦,而慎卜于斯焉。将葬,以志铭属贺,贺思公之善行不胜书,书其所亲见者铭曰:率履自躬,至孝纯忠,式谷既成,膺宠益恭,施济孔臧。厥后弥千秋万世,永绥于藏。”[2]267徐芳在《悬榻编》中称:“先君子生平行履,颇多不愧古人。虽伏在草莽,而忠孝至性,于时无匹。苦蹇落余生,无能扬述万一。向曾乞挽言于四方同人,颇已成帙……谨呈《永思录》一册。”[4]556

《永思录》中收录了汤来贺撰写的《伏龙居士像赞》。汤来贺在文中不但对徐德耀的事迹赞赏有加,而且还特别指出:“夫性刚者来怨,才大者致忌,居士兼此而众安之者何哉,服其公与诚也。语曰:惟公者能以刚服人,其于居士见之欤。赞曰:其待人也诚,其自治也刚,中涵雨露,外肃冰霜。惟孝思之,广锡斯身,立而名扬。”[2]260王元倬在文末评论道:“此亦独行君子,世所希觏。”[2]260

文德翼在《不朽言书后》一文中感慨徐芳能乞仁人君子之言以彰显其父一生之荣耀。文德翼称:“先生生一仲光且成一仲光也……余先安节征君以儒行理学显其行事持论,大抵与先生同。仲光能乞仁人君子之言以张之,而余一墓铭尚未埋地下,情志不伸天壤间,一罪人耳。”[8]653

钱谦益为《永思录》作跋,题为《书南城徐府君行实后》,盛赞徐德耀的孝义[9]。

(二)徐芳其他亲人考

1.叔父

汤来贺在《徐养贞先生墓志铭》中称徐德耀之弟为“育贞翁”,徐芳在《人言鸡记》中称叔父为“育贞公”,然而,《寒空僧记》中却将徐德耀之弟记作“毓贞公”。徐芳之父徐德耀字养贞,以此推测,徐芳叔父之字当为育贞,《寒空僧记》中称其为“毓贞公”疑为郑侠如抄写《藏山稿外编》时的误笔。《(同治)南城县志》卷八之四载:“继母吴病疫,所生子匿去,德耀晨昏左右。”[5]《徐养贞先生墓志铭》载:“公弟育贞翁,客游不返。”[2]267徐育贞为吴孺人之子,徐芳幼时,徐育贞曾为徐芳讲述寒空僧之事,以及天启年间鸡发出人言之异事。吴孺人生病时,徐育贞并未侍奉在侧。

2.母亲

徐芳之母为全氏。因徐芳之故,全氏诰赠太宜人。徐芳在《亡妻潘氏宜人墓志铭》中提及全氏生病和去世的情形。徐芳称,妻子潘氏于“丙子春归予,年十九……先妣中岁得目疾……辛巳谒选,得泽州守,时楚豫寇扰,山左饥民啸聚南北道梗,谋迎养不得。冬十月,先妣染疾渐亟。予天涯遥阻,乡信沓绝。宜人妇芜子职,衣不解带,前后三月。先妣亟诵其孝,弥留之际,竟枕倚宜人怀抱中以瞑”[4]599。由上述记载可知,崇祯九年(1636年),全氏得眼疾。崇祯十四年(1641年),全氏染上疾病且病情日益加重,徐芳的妻子潘氏侍奉操劳,全氏因此多次称颂潘氏仁孝。在染病三个月后,全氏去世。

3.妻子

徐芳妻子潘氏生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未时,卒于康熙四年(1665年)十一月,封宜人。潘氏未出嫁时住在旴南汾水岭,曾祖潘如圭以明经任司训,父亲为潘允武,母亲为宁孺人,弟弟为潘蔚文。潘蔚文曾与徐芳谈及鬼畏戒牛人[3]386、纵屠得遣[3]388等异事。潘氏自幼奇慧,精通女红,知书达理,通晓内典,不杀虫豸,淡然恬静。崇祯九年(1636年)春,潘氏嫁给徐芳,时年十九岁。潘氏嫁入徐家之时,正值徐芳之父徐德耀营构伏龙里,每日宾客满堂,工作繁多,潘氏为家务操劳。不久,徐芳之母全氏罹患眼疾,潘氏小心侍奉,牵衣调羹。徐德耀每日晨起礼佛,潘氏于枕间倾听,待到无声之后才起来生火做饭。在嫁入徐家后的三十年中,潘氏每每亲自下厨,不假婢女之手,徐芳赞其勤恪识大礼。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月,全氏病情加重,潘氏独自侍奉全氏,三个月衣不解带。自崇祯十六年(1643年)始,潘氏同徐芳四处避乱。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潘氏产下一子,为徐一麟。后徐德耀一病不起,潘氏整月侍奉,日渐憔悴。徐芳妾孔氏所生诸女出嫁,嫁妆布匹皆为潘氏亲手织就。康熙四年(1665年)十一月,潘氏病逝。康熙六年(1667年),徐芳占卜到吉壤,于八月十三日将潘氏葬在河西石奇岭。徐一麟准备请名人为其母作墓志铭,徐芳感叹自身无权无势,遂作《亡妻潘氏宜人墓志铭》[4]599-601。

4.兄弟

(1)徐英

《(同治)南城县志》卷八之四载:“长子英,字伯升,入闽,以国子典籍侍父。闽破,奉父航澥扺漳,间道归绥安嗣,是亦屏迹山中。著有《溅花吟》《寒香亭集》,今不存。”[5]《南明史·卷四十四列传第二十·徐芳》载:“兄英,字伯升,历国子典籍、助教、中书舍人。国亡不出。”[10]《徐养贞先生墓志铭》载:“故长子升伯,垂髫有文名。”[2]267徐英为徐芳同母兄长,字伯升(升伯),号鸿庄。徐英在隆武朝历任国子典籍、助教、中书舍人等职,其著述主要有《溅花吟》《寒香亭集》等,今已亡佚,现存诗歌有《舟行九里潭》《秋虫》《山庄春霁》《古松》等。徐芳曾为徐英作《五日竺峰登眺有感寄家升伯》《舟中寄家升伯》《和家升伯唐山》等诗,收录于《遗民诗》《江西诗征》等诗集中。

文德翼曾作《鸿庄先生传书后》一文,感慨徐英、徐芳两兄弟际遇不佳。文德翼称:“鸿庄与拙庵难兄弟也,拙庵弱冠成进士,而鸿庄以诸生,老天耶,人耶,使罢进士科,以贤良方正孝弟力天科下州邑。拙庵断不先举,何也?天下知其能让也。呜呼,一置黄金台上,一置白玉楼中,又后先共置紫芝山里,至今乡人太息曰:徐卿兄弟那肯效二陆入洛,令人问葫芦种乎?”[8]653

徐德耀去世后,徐芳将徐德耀遗留的数亩田地尽数交付徐英。此事见于徐芳的《与邓伯勉言清丈事书》:“瓢笠余生,从未轻闻户外。即先人所遗薄田数亩,尽付之家兄,而不敢与其他可知。”[5]康熙二年(1663年),徐英去世,徐芳请林之蕃为徐英作墓志铭。康熙六年(1667年),徐芳作《奠鸿庄先兄文》祭奠徐英[4]597-598。

(2)徐藻

徐芳之弟徐藻,为徐德耀侧室饶氏所出。《徐养贞先生墓志铭》载:“公有侧室饶氏,生一子,曰藻……”[2]267《徐母四十序》载:“戊子之秋,予寓年友拙庵家。厥弟叔采方五龄。既克岐嶷,已卜其为大器矣。今遂成人,而有进乎高明之志。”[2]217《徐母四十序》中“叔采”应为徐藻之字,徐英字伯升,徐芳字仲光,徐藻字叔采,这正合伯仲叔季的排序。顺治五年(1648年),徐藻五岁,由此可以推知,徐藻生于为崇祯十七年(1644年)。《内省斋文集》中有关于徐藻的母亲的记载:“其母矢节柏舟,叔采承欢伊始。即见许于拙庵,良可庆矣。今春其母四旬,姻友约贺以言为祝……叔采之母甫廿二失所天,即矢志冰霜今十有八年矣,无负初志。”[2]217

5.子侄

据《亡妻潘氏宜人墓志铭》记载,徐芳有二子五女。长子徐一麟,为妻子潘氏所生,次子徐一鸾及五女,为侧室孔氏所生。

徐一麟生于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康熙六年(1667年)童子试抡元,为郡庠生。《(同治)南城县志》卷十之三载《幼仙诗话》一则,提及此事:

邑侯苗公观风首题炫玉求售,次题庄周知百里奚皆用四书注,策题则问五经异同。江西历代人物所取录者,惟傅有果、王之玫、潘翘生、张承光、傅造诸君皆有声庠序。论者拟登元礼之门,潘君果以午未捷去。丁未岁试童子首题,夫人自称曰:小童次题他日归第一名。徐一麟为仲光先生长君,第三名。今太史梅公批其卷,首决为继潘抡元,已而果然。[5]

康熙四年(1665年),徐一麟娶傅氏为妻。康熙八年(1669年),徐一麟卒,时年二十二岁。《(同治)南城县志》卷八之六载:“生员徐一麟妻傅氏,年十八归一麟,二十二而寡。无嗣,仅一小叔方幼,傅与继姑同抚。一字守节,三十八年卒。”[5]

王亚男在《徐芳年谱》一文中以徐芳所著《水莲纪异》为据,称徐一麟的字可能是子宣[11。笔者认为,王亚男的这一猜测存在错误。徐芳在《水莲纪异》中称:“去平西之西数十里,有刘季尖,不知所自名也……己卯冬揭子子宣读书近地……子宣徘徊良久,逼暮乃返。顷过山中,予征其生平闻见之异,举此以对,且曰此大略耳,其奇绝处可想不可述……而幸有嗜奇如揭子者,而事始传其奇,遂为古今所仅有。”[4]501-502文中“揭子子宣”应指揭暄。揭暄,字子宣,著有《揭子兵法》《揭子战书》等兵书。王亚男将“揭”误认作“携”,以为徐芳曾携其子徐一麟前往刘季尖,进而误认为子宣为徐一麟的字。

徐一鸾幼年失父、失兄,后娶王氏为妻。《南城县志》载:“徐一鸾妻王氏,年十八归一鸾,二十四而寡,守节三十九年卒。”[5]

徐芳共有五女,为孔氏所生,出嫁时嫁妆皆为潘氏筹备。徐芳曾为幼女作《昼寝》一诗,自序云:“幼女三龄而慧,夏昼倚卧楼头捉户,吚哑不辍。呵之,辄曰:侬开户为昼,闭户为夜,未已又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予闻色喜,而有此诗。”诗曰:“闭目聊成夜,开眸遂入晨。晦明弹指事,老壮隙驹身。月解流连照,花知再四春。最怜流浪处,千古梦相因。”[12]

据《徐养贞先生墓志铭》记载,徐德耀有“孙五,曰一麟,一鸾,一骥,一熊,一鹗”[2]267。徐芳在《奠鸿庄先兄文》中称:“兄之三孤,近颇森如。长行娶妇,仲知读书,季方鞭策,渐启芚愚。”[4]598徐芳二子名为徐一麟、徐一鸾。徐芳称“兄有三孤”,可见徐芳还有三个侄子,皆为徐英之子,名为徐一骥、徐一熊、徐一鹗。徐英去世后,此三子由徐芳抚养。

猜你喜欢

潘氏墓志铭
小肠潘氏细胞的功能特性及与畜禽肠道疾病的关系研究
常吃西餐更容易患肠炎
潘氏细胞为小肠干细胞提供微环境信号因子研究进展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尹源墓志铭》考释
墓志铭漫话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墓志铭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