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减时增效,“一降”降分提质
——谈“双减一降”背景下化学课堂优化教学法

2024-05-07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1期
关键词:双减化学作业

赵 娟

(蒙城县庄子中学 安徽亳州 233500)

引言

“双减”政策提出减少课外学科类培训,全面推动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各界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化学老师要快速顺应时代要求,改变自身原来的教育理念,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大胆创新,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化学课堂。我通过以下几点来优化“双减一降”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课堂,以真正与时俱进,“效”对改革。

一、创新作业设计

(一)设计分层作业,因材施教,提高作业效率

“双减”对义务教育阶段整体学科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而“一降”则让化学学科陷入了一种很“尬”的境地——40分还要有作业吗?但是实际上,减分不减量!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创新作业设计,以“四两拨千斤”来提升学生化学素养。为此,我在作业设计方面采用了弹性化和“私人订制”相结合的方式,多布置分层和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作业“菜单”,让他们拥有选择作业的权利;同时引导学生因“能”(个人化学素养)选题,分层练习。

比如在学习记忆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让同学们抄写方程式,一个抄写五遍或者十遍等等,这样的作业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交作业而写作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抄的是什么,更不会读。但是如果把抄写方程式改为班级小组竞赛,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化学方程式,我会定期举行默写方程式的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素质组织分层默写。我将素质好的同学分在一组,在默写时加大难度。对于化学素质差一些的同学,我会稍微降低难度,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化学方程式。评价小组对每一个小组的成绩进行打分,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课下对基础素质不同的同学,布置分级分类作业。比如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我根据安徽省中考试卷的考查方式,让基础较弱的同学对选择题1~8题,以及13题和14题,包括计算题重点做,争取做一题会一题;对于素质较好的同学,更多地注意细节,让其重点掌握选择题9~12题,把握科学探究题。这样既能让学困生更好地“消化”知识,又能让学霸吃饱。分层作业,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让他们从内心热爱化学,主动学习化学,培养了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关注化学生活,学以致用

“双减”首先减的是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就绝不能仅停留于过去的老套路。为此我多布置一些“口头表达作业”和“生活小实践作业”,增加生活化作业比重,将化学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无缝链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水的净化”一节时,我们可以布置实践性作业:事先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了解目前世界水资源的匮乏情况,做一个市场调查,树立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根据课前的导学案学习制作简易净水器,在家里感受一下自来水和矿泉水加肥皂水后的泡沫量,初步认识硬水和软水。

又如在学习了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后,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中的物品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制作无壳鸡蛋,探究垃圾处理等相关问题。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利用纯碱和醋酸反应来制作简易发射器。学生将作品带到学校后,与老师一起讨论、分析,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及改进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思维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增强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能力,激活其创新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宏观认识和微观探析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论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微观知识难以用传统的方式理解。这时候多媒体就发挥了它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制作模拟分子运动的动画短视频,制作二维或者三维图像,使抽象的知识、微观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获得动态的知识,逐渐形成概念。比如在“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H2O、H2、O2等分子结构制成立体分子结构动画,再配上音乐,让学生认识到这几种模型分子本身的结构,认识到分子模型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化学式含义的理解。还可以形象地展示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分别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等过程,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其本质。这样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轻松地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又如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我用动画模拟了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过程,通过视频使同学们认识到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以及氯化钠在水中存在的形式,认识到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去画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加深印象,从微观的分子、原子的角度来认识中和反应,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二)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人的手逐级放大的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皱纹一步步放大的过程中看到了构成DNA分子的原子。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惊呼神奇,同时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大大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导入,让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形象,新颖而不繁杂,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有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三、链接社团活动

“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使得学生在校时间长,如果一味讲知识、写作业,既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又可能损害他们身心健康。因此作为科技社辅导老师的我,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链接社团活动,组织和引导执教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参与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我也引导他们注重将知识与活动相融合,从活动中总结和探究新知。如我班学生卢梦婷,在亳州市航模飞行比赛中,利用课堂所学的物理力能原理和数学的对称思维,以及在社团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快速且高效地设计出“梦庭”号飞机模型,获得了市级二等奖。

学科与社团的“无缝衔接”,彰显了学生的鲜明个性,展示了他们的兴趣特长,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力,让他们爱上了化学、爱上了学习,从而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同时社团活动课题化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有近20名同学获得了奖项。

四、使用手持技术

实验是化学中最重要的流程。在化学课上,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新兴技术,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让学生可以动手参与。教师可以利用手持技术优化化学实验,让化学实验更加简单明了,改变学生对传统化学实验的认识。将手持技术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可以让最终的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减少实验中出现失误的次数。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传统的化学实验,之后再利用手持技术重新做一遍这个化学实验。这样的实验方式,不仅让学生参与到了化学实验中,帮助学生熟悉了化学实验的流程,还通过手持技术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化学实验知识框架。近几年的全国中考也越来越多地把借助手持技术所开展的数据化实验编写成有意义的科学探究题,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一)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压强等变化

例如在做“空气”这一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我首先按照传统教学方法,画出装置中压强曲线图,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原理。在实验结束后又专门用一节课开展数据化实验,通过压强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让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变化。特别是体积分数小于1/5,借助氧气传感器对红磷燃烧过程以及瓶中氧气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装置内氧气仍然有(如图1)。然后又对红磷和白磷谁测量得更准确进行了比较,继续借助氧气传感器发现白磷消耗的氧气更多。

图1

(二)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在反应时无现象。为探究是否发生反应,我们利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并把它绘制成曲线图,了解pH、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压强的变化(如图2)。近年来由这类实验改编的题目非常多,让更多同学了解到实验更深层的内容。这类实验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手持技术促进实验顺利进行,帮助学生准确地得出化学实验的结论。

图2

化学是一门实验十分频繁的学科,很多同学对化学实验非常好奇,但是过程如果过于粗糙,就无法让学生保持化学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进行创新,让实验更加方便,让学生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探究。将手持技术与传统实验相结合,不仅为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有助于教师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结语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教学是一场心的修行。“双减一降”对于一线化学老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双减是一场“持久战”,磨砺着我们的耐心与毅力;“一降”是一场“攻坚战”,锻炼着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教书不易,我们须且行且思考;育人亦难,我们必且教且革新!作为新时代“减负提质”的答卷人,我们须不忘初心,专注执着,努力做好“加减乘除”的育人运算。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主动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作业繁多且课业压力大的教学现状,利用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课外时间,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成长,真正实现“减负”不减效。

猜你喜欢

双减化学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