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为例

2024-05-07魏桂英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三江素养学生

魏桂英

(庐江县第四中学 安徽合肥 231500)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研究路径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反复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颁布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诸方面。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客观反映了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的地理方面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节中的三江源地区是一个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区域。三江源地区的典型特点、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成为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典型案例。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三江源保护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20年5月,国家层面又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守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实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如何通过深入浅出、互动联动、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有效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体现地理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是衡量课堂品质优劣与否的重要尺度。地理课堂教学必须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解释三江源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三江源地区成为江河源头的自然方面的主要原因,能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充分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人地协调观和新发展理念。

(二)开展教学实践,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桂《沧江赋》“盘江带碧,捍围苍龙”等诗句导入:“长江和黄河——中华文化的命脉所系,澜沧江——东南亚地区至关重要的水源,让我们逆流而上,去探寻三条大江大河的源头活水。”

设计意图:利用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歌赋,抓住学生兴奋点,集中学生注意力。

2.欣赏三江源美景,培养区域认知素养

(1)播放中央电视台专题纪录片《故事中国——三江之源》,欣赏三江源地区的特色景观,探寻三江源的奥秘。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三江源地区地处我国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既是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也是大江大河的源头所在。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人烟稀少,空气稀薄。她幻化出无尽长江的第一滴水,孕育着九曲黄河的第一道湾,蜿蜒出澜沧江的第一道流。

设计意图:纪录片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三江源美景,利于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利用现代新媒体视频资料,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直观、形象展示地理环境特征,克服学生视野的局限性。

(2)安排学生仔细研读青海省地图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第92页图9.17《三江源地区的地形》,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的南部,平均海拔在3500米至4800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的源头汇水区。

设计意图:认识区域的前提是认识地理位置及地理事物分布。通过描述三江源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描述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需要从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着手。通过读图、识图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把握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学会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3.自主学习,培养地理实践力

(1)在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图上圈出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巴彦喀拉山脉、沱沱河、扎曲、约古宗列曲、长江、黄河、澜沧江。

设计意图:读图识图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研读三江源地区地形图和三江源地区水系图,指导学生掌握三江源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基本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奠定合作探究基础。

(2)开展模拟科考,探寻三条大江大河的正源所在。

根据三江源头水系图,设置模拟科考的问题:杂乱的源头水系,究竟哪一条才是大江大河的正源呢?

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得出确定河流源头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河源唯远,二是流量唯大,三是多因素综合考虑。

设计意图:围绕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开展活动,学习科考方法、体验科学精神。

4.合作探究,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1)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三江源为什么被盛赞为“中华水塔”?其成因是什么?

(2)做好合作学习成果记录、整理、加工、综合、分享。

教师提问:三江源地区为什么有“中华水塔”的美誉呢?

学生在查阅资料后回答:因为长江水量的四分之一、黄河近一半的水量、澜沧江近七分之一的水量都来自该地区,称其为“中华水塔”确实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教师展示三江源地区所属气候类型及气温变化和年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三江源地区为什么成为众多河流发源地和“中华水塔”?

学生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三江源地区雪山横亘、连绵不绝,冰川总量更高达2000亿立方米,雪山、冰川是大江大河的源头。三江源地区星罗棋布的湖泊、数不胜数的沼泽就像巨大的天然“海绵”,是非常重要的水源调蓄器。

设计意图:通过团队合作分析、加工探究成果,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5.保护资源,培养人地协调观

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突出的问题,以环保志愿者身份组织一场探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的活动。

探究之一:“中华水塔”的危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哪些突出表现?

教师对比展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景观图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

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得出结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冰川不断退缩、湖泊湿地的面积逐步缩小甚至干涸、草地严重沙化、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等方面。

三江源拉响了红色警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深远,严重威胁到我们国家的生态屏障安全。

探究之二:什么是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诱因?

学生认真研究后得出:世界范围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发生严重退缩,进而影响到湖泊湿地水源的正常补给,湖泊湿地日渐萎缩乃至干涸见底;放牧过度、淘金采矿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致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草地沙化渐趋严重、虫害鼠害肆虐猖獗、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等等。

探究之三:如何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江河水顺流而下,人类现代文明逆流而上,两者怎样才能有一个美好的遇见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设立自然保护区、落实保护责任、加强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分析。

学生甲提出,国家设立30余万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学生乙认真思考后认为,必须压紧压实地方政府生态保护主体责任。2016年12月,中国政府全面落实江河湖泊高效制度管理,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省长、市长、县长、乡长担任河长,保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学生丙分析后认为,要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依法依规依纪保护三江源。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三江源生态问题成因及对策(见表1)。

表1 三江源生态问题成因及对策

教师播放央视中国新闻《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青海三江源》视频,让学生深切感受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辛勤付出、天翻地覆的沧桑巨变和取得的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设计意图: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训、反思、成绩、启发、展望、祝福等方面,让学生感悟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践行新发展理念。

课堂小结:展示本节课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梳理思维过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三、反思教学实践,聚焦核心素养

通过本节课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的重要地位,清醒意识到三江源地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我们要下大力气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地理核心素养,帮助他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念、大局观念、长远观念、整体观念,引导学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环境、保护环境,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年学生在未来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自觉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倾心守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努力促进包括三江源地区在内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猜你喜欢

三江素养学生
三江之水天上来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赶不走的学生
三江并流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