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者介入老年伤残军人优抚工作的实践研究

2024-04-18张琳冯玫

经济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张琳 冯玫

摘 要:优抚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伤残军人作为国家的优抚对象,是社会工作的重点领域。文章基于对R医院“荣耀之家”及在院休养员的实践研究,分析得出老年伤残军人的现状与需求:生活单调,娱乐活动少;社会支持网络不足;自我认同感降低;院内照护内容不全面,精神层面关注度不够。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伤残军人优抚工作的四种实务方法:开展活动,丰富院内生活;增强社会支持力度,扩大交往范围;重建理性信念,提高自我认同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感。最后通过实务介入,得出社会工作需提升专业实务技能,加强专职人才队伍建设和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从而为老年伤残军人提供服务。

关键词:社会工作 老年伤残军人 优抚工作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1-027-02

优抚工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项特殊社会工作, 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优抚工作。伤残军人是指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因战、因公负伤或因病致残的军人,是国家的重点优抚对象。目前,针对伤残军人的优抚工作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依托行政手段为这一群体提供服务,且多为医务人员提供医疗照护,服务手段较为单一[2]。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实务的学科,强调助人自助,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案主发挥潜力解决问题。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伤残军人优抚工作既可以有效弥补当前依托政府为主导的优抚工作的不足,也可以为社会工作提高对伤残退伍军人的服务效果提供经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R医院“荣耀之家”及伤残军人概述

“荣耀之家”的前身为休养区,是1956年建院成立的科室,目前有医护人员11人,其中医生5人,护师6人,并配备生活护理员10名。主要安置因战、因公负伤或因病致残的一至四级伤残军人,为其终身供养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服務保障。目前集中供养12人,平均年龄55~75岁,入院时间最长的为50年。所患病种主要有脊髓损伤所致截瘫及截瘫合并症,1人常年瘫痪在床,其余多人需轮椅代步出行。全院医护人员在对入院休养员(入院休养的伤残退伍军人,下文同)精心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针对性康复训练的介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借助在R医院专业实习的机会,通过与“荣耀之家”的休养员、医护人员、生活护理员及医院其他科室人员的接触与访谈,开展针对性的个案和小组活动,依据所取得的成果,对社会工作介入伤残军人优抚工作实践进行了概述分析。

二、伤残军人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生活单调,娱乐活动少

由于休养员们大部分都年逾半百,年龄的限制及身体机能的缺陷导致他们的院内生活十分单调。随着年龄的增长,休养员的活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负伤等原因,多数休养员都需要借助轮椅完成日常活动,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久坐,避免压疮的出现。加之近年来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春游和秋游活动也均被取消,休养员们大部分时间都困囿于“荣耀之家”这一四方天地,而院内适合休养员、特别是适合年长休养员的活动设施不足,难以满足日常活动需求。

(二)社会支持网络不足

社会支持包括正式的来自社会组织给予的支持和非正式的来自家人、朋友、邻里等的互助支持。在院的休养员均为参军后负伤,大多较年轻尚未成家,独自在此休养,且与原生家庭联系较弱[3],家庭支持不足。参军时的战友们也大多已经去世或因上了年纪等很少来看望他们。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尚不够,导致外界对他们的了解相对较少。与他们关系最亲密的人也几乎为同住在“荣耀之家”的其他休养员和负责医疗照护的医护人员及护工群体。

(三)自我认同感降低

入院的休养员均为一至四级伤残军人,身体的创伤导致他们的肢体发生改变,日常出行的不便等原因造成他们与社会脱离,从保卫祖国转变为靠国家供养,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加之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复杂,有时忽视了对伤残军人的尊重[4]。身份的转变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造成有些伤残军人情绪低落,自我认同感降低。

(四)院内照护内容不全面,精神层面关注度不够

目前R医院“荣耀之家”针对休养员的照护服务内容主要以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为主,侧重于生理层面的康复,对于他们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注度不够。一方面因为衰老的原因,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会不可避免下降,身体机能的改变会给老年人的内心带来失落感;另一方面,伤残军人是因受到意外创伤接受疗养,造成生活无法自理,产生心理落差,缺乏自信和乐观。

三、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伤残军人优抚工作的实务方法

(一)开展活动,丰富院内生活

限于年龄及身体机能等原因,在院伤残退伍军人的生活十分单调。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与医护人员沟通并了解注意事项后,在院内进行宣传和小组招募,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院内伤残军人,也可以招募其他科室人员和社会人员。社工需确定每节小组活动的主题,在每节小组活动结束后接受反馈,听取意见,适时调整小组活动策略,并在下一次小组活动前与小组成员进行约定。社工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丰富伤残军人的院内生活。

笔者通过与R医院“荣耀之家”的休养员、医护人员及其他科室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了休养员们的基本情况和注意事项并对相关医学知识进行学习。随后确定了以“共享院内生活”为主题的小组活动,社工在医院进行小组成员招募。共招募到9名休养员及医护人员和护工数人。社工在听取小组成员意见和充分利用院内资源的基础上,共开展六节小组活动,分别为“你我初相识”“团队大比拼”“红歌大传唱”“比比手工艺”“心底里的话”和“再见会更好”。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反馈。社工在每节小组活动后进行总结并适时调整活动计划。六节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对于这几次活动十分满意,笔者还收到了休养员手写的感谢信。

(二)增强社会支持力度,扩大交往范围

伤残军人虽然在工资及医疗方面享受着国家的优待,但社会层面角色的缺失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社工要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一群体,扩大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社工运用现代媒介手段,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等方式积极对外宣传,使社会大众了解并关注到老年伤残军人这一群体,增强社会支持力度;且社工积极倡导和动员周边学校及社区定期对伤残军人进行慰问和帮助,并鼓励社会大众参与伤残军人小组活动,增加伤残军人与社会的接触,扩大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4]。

(三)重建理性信念,提高自我认同感

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社工运用优势视角,改变伤残军人的非理性信念,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并发掘他们自身的优点,感觉自己被需要,让老年伤残军人重拾生活的信心与乐趣。社工要与伤残退伍军人建立良好关系,通过反思、同理和共情,给予其接纳与理解,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同感。还应该向全社会呼吁应给予退伍军人尤其是伤残退伍军人更多的尊重,国家和平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背后,是每一位军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以休养员G为例,57岁,服役期间因执行任务时因意外致残,已来院休养13年。休养员G伤残较重,除需借助轮椅出行外,他还伴随有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问题。平时借助纸笔与其他人交流,也正因此,除去必要的生活交流外,很少有人和G主动说话,G休养员经常独自一人待着。社工察觉到休养员G心情低落,生活态度消极时,就积极主动找他说话,通过沟通,社工发现休养员G的文笔很好,虽然他语言表达障碍,但其文字的表述能力很强,社工发现休养员G的这一长处后,不断鼓励并引导他与其他人进行正向的言语支持,G的心情逐渐好转。

(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感

入院之后医护人员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休养员身体机能的康复上,很少关注他们心理层面的需求。因此,在社工介入伤残军人优抚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负面情绪对伤残军人造成的困扰。同时社工要鼓勵伤残军人积极参与院内院外活动,参与院内图书角建设;社工要加强与伤残军人及医护人员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联系文艺表演团体等来院演出,满足伤残军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休养员W,55岁,年轻时曾是一名空军地勤雷达兵,后因公致残,左眼球摘除,来“荣耀之家”休养,一直未成家。社工在与W的护工访谈中得知,他平时喜欢看书,房间里几乎堆满了书,经常一个人跑到院内角落里读书。社工在了解了休养员W的爱好后,主动邀请他一起参与院内图书角的建设,并听他分享读书心得。社工在之前的访谈中得知大家都喜欢书法,在与院领导沟通后,统一购入一批宣纸和笔墨供休养员们使用,充实了他们的闲暇时间,丰富了休养员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伤残军人优抚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一)提升专业实务技能,加强专职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服务对象群体的不同,转变不同的工作方法。在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伤残军人优抚工作这一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面对目标群体,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若前期缺乏对这一群体的深入了解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就可能会造成服务的不精准与服务对象的不配合。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面对不同群体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专业实务技能,以此更好为各个群体提供服务。目前,社会工作在国内依旧属于起步阶段,社会大众对这一专业尚认识不足,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更影响了国内社会工作的长足发展。因此要加强社工专职人才队伍建设[5],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个案、小组等方式为更多群体提供针对性、有效性的服务,提升大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不断扩大社会工作影响力,实现本专业良性发展。

(二)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

多方联动是指跨部门协同合作。在面对老年伤残军人这一服务群体时,社会工作者要以社会工作项目为载体,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三方联动,组成跨专业合作团队,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回应伤残军人的不同需要[6]。其中医务人员为伤残军人提供医疗、照护等服务;社会工作者链接多方资源,运用专业知识开展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及社会工作者开展各类活动,灵活有效。同时社会工作者要畅通沟通渠道,听取各方意见,适时调整服务策略,加强与政府、基金会、各类社会组织等的联系,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满足伤残军人多层次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介入老年伤残军人优抚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庆,刘勇.社会工作机构参与优抚工作的实务探索——以上海市F机构优抚项目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8(03):47-52.

[2] 鲁晨晨.援越抗美参战退伍老兵优抚工作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3] 唐灿灿.浅析社会工作介入在院伤残军人精神生活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某省荣军医院为例[J].赤子(下旬),2017(03):66.

[4] 郜一凡,孔凡飞.浅析社会工作介入伤残军人疗养服务的必要性——以L荣军医院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24):11+21.

[5] 张智辉,翁炜佳.优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的路径研究——基于S市C社区“老兵亦有价”的项目实践[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09):52-58+63.

[6] 王淑君,刘航,刘朝国.医务社会工作在伤残军人医疗服务中的实践[J].中国社会工作,2021(09):31-33+38.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作者简介:张琳(1999—),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研究;通信作者:冯玫(1959—),女,汉族,山西太原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务社会工作、风湿免疫学及激光医学的研究。]

(责编:建峰)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农村“剩男”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