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多管齐下,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2024-04-09曾洋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4年3期
关键词:通腑脐部内服

曾洋

病机在于脾肾不足,湿浊邪气积聚

CRF是慢性肾病进展至终末期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单位及功能无法逆转性丧失。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乏力、腰酸和夜尿增多等。随着疾病进展,可能影响神经、血液、呼吸、心血管和消化系统,最终发展为尿毒症期。CRF的病因多样,如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和高尿酸性肾病等。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治愈方案,主要通过对症治疗来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中医临床根据CRF的症状表现,将其归为“肾风”“失格”“溺毒”“虚劳”“水肿”和“闭癃”等范畴,众多中医典籍《素问》《灵枢·本输》《诸病侯源论》《重订广温热论》《寿世保元》和《伤寒杂病论》中均有相关记载。比如,《素问》所言:“肾者,胃之关。肾气运行不畅,阳气推动之力下降,使水液聚集,溢于全身皮肤。”《灵枢·本输》记载:“三焦者……实则闭癃。”《诸病侯源论》称:“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囊湿生小疮,小腹满急。”《重订广温热论》曰:“邪毒进入血分,随血液上行入脑络,头痛眩晕,恶心伴呕吐。”《寿世保元》称:“溺溲不通,非细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呕,名曰关格。”《伤寒杂病论》言:“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根据上述中医典籍中的相关内容和现代研究,笔者认为,CRF的病机在于脾肾不足,主要由过劳、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肺、脾、肾三脏受损。CRF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亏损,标实为湿、浊、淤、毒。在本虚方面,可根据各阶段表现进行辨证治疗;在标实方面,湿浊邪气会加剧CRF患者病情。

多管齐下,重在化浊解毒

根据上述,治疗CRF需标本兼治,坚持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原则。处理湿浊之邪时,应在扶正祛邪基础上,借助多种中医手段进行化浊解毒,以实现祛邪正安。相关中医疗法包括:

内服中药以健脾补肾化浊

坚持“虚则补之”的原则,治疗脾肾两虚患者,以培固根本。对于脾肾阳虚者,可使用温脾汤、保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等内服中药;对于脾肾气阴两虚者,可使用参芪地黄汤等内服中药;对于阴阳两虚后期者,可通过内服左归丸、济生肾气丸等药物来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固护胃气,可借助一些有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作用的药物。其中对湿浊内阻、关格不通者,可视其具体情况在方药中添加陈皮、泽泻、竹茹、半夏、草果及猪苓等;对水湿盛及身体出现浮肿表现者,可添加防己、冬瓜皮及大腹皮等;对湿浊内阻、清阳不升者,可添加菊花、天麻及石决明等;对阴虚内热动血者,可添加黄柏、知母及地骨皮等;对皮肤瘙痒者,可添加地肤子、白鲜皮等。

中药灌肠以通腑泄浊

该疗法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直肠、结肠来吸收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以实现局部或是全身治疗,同时可规避内服药物对胃部产生的刺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由六月雪、生大黄、红花、牡蛎、制附子及蒲公英等药材组成的降氮方,是高位保留灌肠的常用方案。此方通过灌肠方式,能迅速减少或清除血液中的氮质,从而发挥益气活血、通腑泄浊和利水解毒的作用。该方以生大黄为主,实现苦寒泻下以通腑泄浊。为防止苦寒伤阳,辅以制附子;同时搭配牡蛎,具有收敛固摄之效。六月雪和蒲公英有清热解毒作用,有助于降低氮质生成量;而红花则能活血通络,有利于促进排泄。这些药物共同作用,可达到通腑泄浊、抑菌消氮的效果,最终实现减少吸收、促进排泄。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生大黄既能促进粪氮排泄,又能降低尿素氮合成量,避免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防止CRF持续进展,保护肾功能。牡蛎富含氨基酸和锌等微量元素,具有壮阳补肾效果;特别是精氨酸和微量元素亚铅,不仅能改善肾功能,还有助于缓解疲劳。

具体中药灌肠方法如下:首先,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至200mL。然后,控制温度在38℃左右。最理想的灌肠时间是大便后或睡前。在灌肠时,指导患者保持右侧卧位,双膝屈曲,臀部适当垫高。深度应控制在25~30cm。药液灌入后,维持1~2小时。每天进行1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然而,此方法不适用于便血、痔疮或直肠疾病患者。

中药沐浴以散浊

药浴法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使用具有发汗解表功效的药材,如地肤子、麻黄、红花、苍术、防风、白鲜皮和土茯苓等,来促进机体出汗。这有助于清除体内滞留的水分,降低尿素氮含量,减轻肾脏负担,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并促进肾功能恢复。

具体操作方法:将上述药材煎煮后,把药液倒入浴缸进行沐浴,持续约30分钟。以全身稍微出汗为标准,每天进行1次,连续治疗10~15天。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心功能障碍、出血倾向以及患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的患者。

中药外敷肚脐以祛浊

尽管口服中药汤剂及中药灌肠具有显著疗效,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患者依从性,降低治疗效果。然而相比上述两种治法,中药外敷肚脐作为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患者的接受度更高。

脐部,即神阙穴,是任脉的关键腧穴,同时也是冲脉循行之地。脐部皮肤的角质层相对较薄,皮下血管、神经末梢丛丰富,容易被渗透,便于透皮吸收。将红花、肉桂、大黄、冰片、生牡蛎、制附子及车前子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研成粉末状,用凡士林调成厚膏状。外敷前先使用酒精对脐部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然后将中药敷贴于脐部,隔日换药1次,疗程为1个月。该方法可有效激发正气、调和陰阳,实现阴平阳秘、邪去正安。但该方法不适用于脐周出现破损、过敏性体质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中医药多管齐下,可有效解决既往CRF治疗中遇到的难题。不仅可发挥标本兼治的作用,也实现了整体、局部治疗的有机结合,对确保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通腑脐部内服
内伤内服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内服外敷防疫情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