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智学具”的创新开发与使用研究

2024-04-04陈艳美郑国良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新课堂新形势

陈艳美 郑国良

[摘 要]针对现阶段数学学具开发和使用中存在的低效问题,文章根据创新性、科学性以及经济性原则,将学具创新细分为智修配套学具、智选成品材料、智研印制学具、智造拓展课程学具等;根据探究性、思辨性以及高阶性原则,对学具的创新使用提出了从浅度操作到深度操作课堂教学,从操作到探究、从展示到思辨、从抽象到建构的转变,努力打造“智学具”创新课堂,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智学具;创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2-0087-03

有效使用学具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然而,现有的学具资源已无法满足当前课堂对于“轻负高效”的需求,使用学具进行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创新性地开发和使用研究“智学具”。合理地将这些学具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师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难题。对于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现有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也有助于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智学具”的创新开发原则和路径

(一)创新开发原则

智学具开发要遵循创新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三个原则。首先,创新性原则是指对原有学具进行改进或创造新学具,使学具更有助于学生探究发现和高阶思维的发展。其次,科学性原则是指要结合数学内涵来设计学具,使学生在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最后,经济性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学具的制作成本和效率,力求制作出既便宜又便捷的学具。

(二)创新开发路径

在遵循创新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原则的基础上,智学具的创新开发路径主要包含四个关键方面:智修、智选、智研和智造。

1.对配套学具的智修

教学实践作为重要的反馈渠道,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配套学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改进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1) 课堂问诊中寻找待改进问题

在设计和选用学具时,教师应注重其实用性和易用性,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率。通过课堂问诊,可以关注学具的使用,发现教学问题。只有了解使用者的真实感受,才能切实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的认识”时,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課件来展示平移现象,以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教师认为学具的使用不太方便,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剪裁。对此,教师可以将学具“小房子”印制成易抠下的图片,避免了学生动手剪裁的烦琐步骤。

(2)学情调查中寻找待改进问题

学具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认知目标和思维层次。研究学具的效果,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更要关注学具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展现出多元化的思维过程。

例如,“分类与整理”一课使用的学具图片大小一样,学生很容易就一一对应摆放,不容易出现错误,也就不能在比较中体会象形统计图的特点。因为学具设计上的不足,所以不易暴露学生的思维水平,导致挑战性不足。改进时,学具应尽可能设计成大小不统一的样式,使学生摆放时更具挑战性。

2.对成品材料的智选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学具或在网上购买学具,智选便捷、能一材多用和易组合的材料。

(1)便捷材料

利用生活材料制作学具,能够有效地降低学具的制作成本。教师应选择那些既能够紧密联系学科知识,又能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同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生活材料。这样的选择不仅有助于降低教学成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节约意识。

例如,教学“烙饼问题”时,使用三本数学书代表三个饼进行摆放,或者利用三位学生的站位表示三个饼摆放。这些材料既方便又经济,能够有效地模拟饼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2)能一材多用的材料

用同种学具探究不同问题,使学具做到一材多用。采用“局部—整体”的策略,研究能一材多用的学具,先找某一模块中的学具,再联系其他模块的知识,探索其更多用法。

例如,磁力片学具就能一材多用。在三年级上册,可用于研究“四个正方形,怎么拼周长最短?”和“三连方上再摆一个正方形,周长会有怎样变化?”在五年级上册,可用于研究正方体展开图。

(3)易组合的材料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教师应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学具。在选择材料时,需要慎重考虑材料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创造性地组合这些材料。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如何看量角器内外圈刻度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可将量角器和活动角组合(如图1所示),让量角器的使用更直观。

3.对印制学具的智研

印制学具是印刷在纸张上的图形工具,如小棒图、计数器图等,常用于学生的操作练习,如圈、分、画等。近年来,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逐渐受到重视,使得印制学具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日益普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某些内容,使用实物进行操作探究效果不佳,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在玩学具。对此,笔者研究了印制学具的使用时机、创新方法等方面策略。

(1)印制学具使用时机

多数教师认为,条件允许时,用实操学具,效果更好。使用实操学具的效果不理想时,再用印制学具。下列案例说明,既要优先考虑实操学具,同时也要设计和使用优质的印制学具。例如,教学“认识百以内数”时,如果给每位学生都准备实物学具,则较为烦琐,且学生桌面可能会因此变得杂乱无章,整理起来也需花费一定时间。因此,可以使用印制学具,把小棒、小正方体和计数器印在纸上,让学生圈小棒和小正方体,还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画珠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印制学具能展示数的多种表现形式,使用便捷,能让学生看到不同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的认识。

(2)印制学具材料的创新

印制学具是图片材料,材料选择比较灵活。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原有设计的不足,寻求创新。例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通常是出示方格纸(每小格边长1厘米),提出问题“请在方格图中画出图形,并说说周长是多少厘米?”然而,对于这样的方格图,学生只能计算矩形的周长,而无法理解其他图形的周长。教师可使用创新的长方形格子图,每小格长宽分别为4厘米、3厘米,对角线为5厘米。这种设计允许学生在格子图上经对角线绘制图形,如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传统的正方形格子图只能绘制矩形,这种创新格子图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图形选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4.对拓展学具的智造

拓展现有的学具,让学生能用学具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开发时,要找出知识之间的关系,找出学具的创新点,来应对新的任务。例如,教学“拓展课——做不一样的形状”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配套学具有小棒和接头,一般是让学生利用材料搭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但由于接头角度的限制,学生不能做出其他的形状。教师可将软糖和牙签拓展为学具,让学生用这些软糖和牙签搭出各种形状,如棱柱、棱锥、正多面体等,从而了解形状的特征,培养其空间观念。

二、从浅度操作到深度操作转变的原则和路径

目前,部分学具使用效果不佳,教师往往只看操作的结果,不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不把具象和意义建构联系起来。因此,笔者探究智学具如何从浅度操作变成深度操作。深度操作是问题导向的思维可视化,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操作要针对学生的难点、知识的要点,促进意义的整体建构。

(一)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具有探究性、思辨性、高阶性。探究性原则是让学具操作有问题驱动,指向核心本质,让理解的过程可视化。探究性操作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 思辨性原则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教师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材料,以便揭示不同层次的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思辨,注重操作与知识结构的相互转化,使操作成为思维可视化的有力工具,帮助学生突破学科本质的理解。高阶性原则是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反思、方案设计、概括本质等。为此,教师需要促进学生深度操作,紧扣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二)创新使用路径

创新使用路径是从操作到探究、从展示到思辨、从抽象到建构的转变。

1.从操作到探究的转变

为了确保学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深度学习,教师需要转变学具操作的方式。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进行抽象思考,发现自己的困惑,然后用学具来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抽象建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

例如,教學“笔算乘法”时,笔者列出算式14×12,要求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操作要求,有些学生就把点子一个一个或者一行一行圈起来。将点子图改为小棒图(由整捆的和散的组成),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操作。因此要创新学具的使用方法,先让学生尝试计算14×12,收集并展示学生的算法,如用竖式计算14×6×2,提出问题“这样算可以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能在图上进行圈一圈来说明吗?”有了明确的问题驱动,学生就会在图上圈一圈,学生的学习行为从操作转为探究。

2.从展示到思辨的转变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操作的思维过程和水平,而不只是结果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分析讨论,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分类整理”时,学生分类整理梨、苹果、桃子卡片后,教师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操作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说谁多谁少。这样教学只展示了正确的作品,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指向象形统计图的特点“图形的一一对应”。学生没有经历思辨的过程,也不理解分类整理的方法。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展示学生的操作作品(如图2)后,引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摆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喜欢哪一种”摆法的讨论中,学生感受到“一一对应”摆放的必要性,也认识到象形统计图的特点,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从抽象到建构的转变

与20年前的学具使用课堂比较,现阶段学具使用课堂利用投影仪、投屏技术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操作结果,有利于直观与抽象的联结。但是,教师还应该注意如何基于这种联结,促进知识的整体建构,延伸操作深度,形成高效神经联结,培养高阶思维,这是学具创新使用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例如,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说出一个百以内的数,比如45,让学生借助学具认识这个数。学生在小棒图和方块图中圈出45,在计数器上画珠子表示45,并说出45的组成。教学中学生完成探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学具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抽象出45的组成,这样就结束百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所有百以内数的抽象,导致整体建构的缺失。

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完成上述教学过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你能再说一个百以内的数,想象一下可以用什么样的图表示这个数,并说说这个数的组成”,引导学生发现“百以内的数一般都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满十进一”,再让学生猜猜“千以内的数可能是由什么组成的”。改进后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其他的数想图说组成,对数的认识有整体建构。

三、开发和使用成果全面开花

(一)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首先,减少了教师准备学具的时间,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次,改变了课堂使用学具低效的现状。

(二)提升教师研发和使用学具教学的能力

学具反映了教育理念和设计者的想法。学具的创新可以激发教师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如深度学习,建立高效的课堂。通过学具创新使用的课堂研究,推动教研活动的深入。教师也发现并改进了原有学具使用课堂的问题。

(三)形成区域教学品牌

笔者录制学具使用微课视频,推广创新使用。在本区域内,各种公开教学活动和教师研训都推广智学具创新开发和使用,形成区域教学品牌。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学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仍无法被取代。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具的应用,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自身开发学具的能力和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卫兵.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1.

[2] 袁爱玲.幼儿园数学学具的设计与使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

[3] 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2.

[4] 罗永军.小学实验数学设计与实践[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1.

猜你喜欢

创新课堂新形势
新形势下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构建探索
初中政治创新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引导探究创建“新”的语文课堂研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内科护理学“创新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差异
高中物理创新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