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一杯“屠苏”,不变的年味

2024-03-13江媛媛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春盘屠苏酒药材

江媛媛

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又称岁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道出了古时春节的两大风俗:饮屠苏酒和挂桃符。冬春交替时节,气候乍暖还寒,病毒活跃甚至还会肆虐,所以古人习惯制屠苏酒祛瘟病,门挂桃符避邪祟。而春节喝屠苏酒的意义,其实远远不止这些。

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之夜,是家家欢聚、户户团圆的重大节日。此时此刻,人们会借助一席丰盛的年夜饭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为彼此送上祝福。既然是一年到头最重要的一顿饭,酒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红楼梦》里,贾府过除夕摆的年夜饭,叫合欢宴。宴上的重头戏,是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和如意糕。其中,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都是带有吉祥寓意的特色饮馔,而这里所说的“屠苏酒”,则是旧时过年非常流行的一种药酒。

其实“屠苏”原意和酒无关,而是一种常被作为亭阁装饰花纹的阔叶草,后来又引申为房屋的代称。相传有住此屋的高人,在腊月发明了一种很有效的防瘟疫药,并酿制成酒,至大年初一时取出饮用,这就是屠苏酒。因此也有人习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饮用屠苏酒,是古人新年所喝的第一杯酒。并从初一到初三,连饮三日。王安石著名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便用了这个典故。

宋以前受酿造技术限制,酒的度数不高,所以正月饮屠苏酒,小孩子也要参与,而且还要先喝,因为新年“小者得岁”,是喜庆的事。相反“老者失岁”,年纪大的过一年少一年,要等到最后小辈们都喝过了,才尝一口,沾沾喜气。苏东坡有诗:“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讲的就是这个习俗。

古时医疗条件不高,新年的许多习惯其实都与防疫和保健有关,如着干净的新衣、除夕大扫除、饮屠苏等药酒。屠苏酒的用药主要包括大黄、花椒、白术、肉桂等,有驱疾避疫、祈求健康等作用。邓拓在《燕山夜话》里提到,古人饮屠苏实际上是一场“群众性的防疫运动”。

宋朝年夜饭的“三大件”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开封府百姓吃年夜饭时的情景:“居室华灯皆燃,举家围坐,长者上首,男女分左右,频举杯觞。”南宋百姓的年夜饭礼仪也差不多。至于桌上的菜肴,无论贫富,都必备屠苏酒、春盘、馎饦这三大标准件。

屠苏酒:喝了这一杯,来年不生病

传说古代一位居住在“屠苏”里的名医,每到大年夜都会给附近人家一包草药,让他们用布袋缝好,投到井里。到春节时,就可以打来井水,和着酒一人喝一杯,新的一年就不会得病。

屠苏酒的制法非常特别,需要先将药材沉入井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取出,在酒中煮沸后服饮。所谓“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晓出药,至酒中煎数沸”。南宋时,这一习俗依然很兴盛。陆游就在《除夜雪》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馎饦:名字很冷僻,其实是面条

三大件的第二件叫馎饦,这两个字生僻到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其实它就是面条。馎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用清水和面,不加酵粉,掐成小面段,搓成“两头翘、中间凹”的形状,放在菜羹里煮熟。

到了南宋时期,馎饦早已演化成了制作更精细、口感更好的手擀面。不过水,不打卤,也不需浇头,一把面条丢到沸腾的羹汤里,捞出即吃。宋代谚语称“冬馄饨,年馎饦”,陆游《岁首书事》诗:“中夕祭余分馎饦。”在除夕夜,人们用它敬奉完祖先后,再全家老小一起分食。

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在日本山梨县,依然保留了吃馎饦的习俗。据说早在13世纪,一名中国商人把这个食物传去了日本。

春盘:食材堆成“金字塔”,先祭祖后上桌

“三大件”的第三件,春盘,又叫“五辛盘”,也是敬奉祖先的祭品。

《岁时广记》中记载了南宋宫廷厨师的春盘做法:把腊肉蒸熟,切成细丝,再在盘中摆出花型。或将油饼、馓子、麻花、馒头之类的主食摆入大盘,堆成金字塔形,中间插上金银丝扎成的花朵。

祭祖后拔掉线香和纸花,春盘就上了年夜饭的餐桌,南宋人希望吃了它祛病健体。到了年初一,亲朋好友之间也用春盘“馈岁”,立春那天,依然要吃。

流传千年的屠苏散方

屠苏酒相传为汉末名医华佗创制,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但事实上,岁时饮屠苏的民俗见于文字,远早于唐朝。

南朝(公元502年至公元557年)《荆楚岁时记》就记载,长江中游一带的百姓在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药方则最早见于东晋时期(公元4世纪左右)的《肘后备急方》,上面还详细记载了屠苏酒的做法,即在除夕正午,把装满屠苏的药囊浸入井中,待大年初一取出,和酒煎沸,“药渣还投井中,歲饮此水,一世无病。”

有学者研究认为,屠苏的出现与汉末魏晋时期频繁暴发的大疫有关,其中危害极大的一个疾病便是冬春时节多发的“伤寒症”。于是有名医创制并推广了屠苏一方,后来逐渐成为年节的一个习俗。

屠苏的药方后来多有变化,但总不离大黄、川椒、肉桂、桔梗等健胃抗菌的成分。唐宋时期,屠苏广为流行。宋时市场上还有售卖精美的屠苏袋,即将药放入绢袋中随身佩戴。

为了宣传屠苏的效用,除了防疫外,历史还渐渐为屠苏蒙上了“驱邪”的效果。南宋《岁时广记》载,“屠者,言其屠绝鬼气,苏者,言其苏省人魂”。而后更将“苏”讹为恶鬼之名,饮屠苏,就能屠杀该鬼。

清以后,民间新年酒中少有加药,屠苏酒也逐渐被简单的黄酒代替。不过,岁时饮屠苏的习俗却东渡至朝鲜半岛、日本,并成为当地人过旧历年必不可少的饮品。

屠苏酒的配方智慧

屠苏酒有一个经典配方,主要成分是大黄、白术、桔梗、桂枝、防风、蜀椒、乌头等中药。那么,这几味中药的搭配有什么讲究呢?

本方的首药为大黄,您可不要认为这是一味简单的泻药,须知此药可通各种污浊阻滞之气,调血脉,利关节,被称为“药中的将军”。说到这里,大家不禁提出疑问,为啥大黄是头等重要的药物呢?

原来,除夕之夜,同胞聚餐,畅饮饱食,必然是肥甘厚味,油腻充填于肠胃,导致食积气滞,胃肠壅实。此时用泻火解毒、攻积导滞、活血祛瘀的大黄,正是急人所急呀!什么食积、湿邪、血瘀,都可以借助大黄的涤荡之力,推陈出新,令脏腑安和,焕发活力。

再看白术与桔梗的配伍。前者善于健脾、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清痰逐水,生津止渴;后者善开提肺气,宣胸快膈,祛痰止咳,可以利五脏肠胃,除寒热风痹。两药合用,共奏和中化湿、通利水道、宣开肺气,推动气机和水液在体内的正常运化,令人身轻体健,神清气爽。

最后加入四种温阳药物,搭配更是绝妙。桂枝辛甘大热,善于温中散寒,与同属热性的蜀椒合用,可以温中开胃,壮阳暖腰;再加入防风和乌头,加强祛风湿、止痹痛、温脏腑的功效,缓解风寒侵犯导致的身痛、关节不利。蜀椒温中、乌头温经、桂枝解肌、防风解表。可以说是自内而外,层层布防,从胃肠至血脉再到肌肉体表,充分发挥祛风湿、散寒邪、止痹痛的功效,真是不得不叹服古人的用药智慧!

在冬末春初,尤其是流感季节,适量地喝屠苏酒既有养生功效又有防感功效。而从屠苏酒的中药配方特点来看,我们也不难窥见古人在春节期间养生调摄的几个重点:

其一,方中首推大黄,实则是强调春节期间,要及时调理脾胃,消积化食,推陈出新,使胃肠蠕动协调,脏腑安和。建议大家饮食要规律,切忌暴饮暴食,以免给胃肠带来过度的压力,造成消化不良,食积阻滞肠胃,甚至出现烦躁、失眠、疲倦等症状。

其二,减少刺激性饮食,尤其是辛辣、油腻、寒凉之品,过量摄入易伤脾肺,导致气机不利,津液不化,容易生痰聚湿,出现不思饮食、胸闷气短、疲劳乏力等症状。

其三,春节期间注意避寒保暖。俗话说,风从颈后入、寒从脚底生,尤其年老体弱或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外感风寒会使经脉气血阻滞不通,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及时固护颈部、足部、腿部,对人体健康裨益良多。

屠苏酒配方虽好,还是要提醒大家:要小心乌头有毒,嗜酒伤身,所以屠苏酒不宜多饮、久饮,建议只在除夕和正月饮用,每天不超过一小杯。

小貼士:

屠苏酒在民间流传已久,流传的方子有很多种,有网友推荐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取自明代医书《景岳全书》的配方,以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自制的屠苏酒虽然可以使用各种药材,但是每种药材的使用量都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安全性和口感。此外,由于不同药材的药效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来选择药材配方。同时,饮用时应适量,过量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用料:肉桂15克,麻黄15克,干姜15克,苍术15克,细辛15克,桔梗15克,防风15克,蜀椒(产地是四川的干红花椒)15克,冰糖(可根据喜好适量添加),黄酒或白酒1升。

制作方法:到药店把药材称好并打碎(原文为粗沫,所以不要打太碎),注意千万别买到假药;将打碎的药材混合装入纱袋。把纱袋放在酒中浸泡,将酒置于阴凉处,3日后开封。

猜你喜欢

春盘屠苏酒药材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什么是春盘
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立春吃“春盘"
孙思邈与屠苏酒
元日
释“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