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培养探索

2024-02-20王建更刘合香刘和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民人才培训

□文/王建更 刘合香 刘和英

(河北商贸学校 河北·石家庄)

[提要] 本文以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聚焦乡村“五个振兴”中处于独特地位的乡村人才振兴,选取职业院校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承担重要使命,在服务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进行研究,提出职业院校通过校村合作,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夯实保障机制,丰富乡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乡村人才专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实践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农民入手,从农村发力,从农业发展,让农民富裕起来,农村发展起来,农业兴旺起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河北商贸学校是河北省供销社唯一一所省属职业学校,担负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在服务乡村人才培养工作中,学校贯彻落实省供销社以为农服务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多年开办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及短期培训的资源积淀和教学优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从“三农”实际出发,组织“双师型”骨干教师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经纪人、种养能手、致富能人等乡村人才进行培训,得到了省供销社、省教育厅、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一致肯定。

二、培养路径

(一)健全管理机制,细化工作职责。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河北省《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学校以乡村振兴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校村合作建设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全面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促进乡村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

1、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实施乡村人才培养工作。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王建更担任,副组长由主管乡村人才培养的学校副职领导担任。下设培养工作专班、培养工作调研组、教学师资组、行业企业专家组等机构,从组织领导、师资配备、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统筹协调,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细化工作职责。学校围绕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四干”表,即: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候干?责任到科室、到人。同时,面向河北省石家庄市、邯郸市的部分乡镇、村委会、村办企业和农民,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就河北省乡村人才培养现状、培养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从而为乡村人才培养找准切入点。

3、突出问题导向。学校组建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无人机、法律等专业教师资源库,抽调了30 名近两年入职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作为调研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2 人一组分别下沉到乡镇、村庄,与各实践基地对接,了解农民群体的真正需求,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作为培训提高的对象,做到按需施教。通过结合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实践培训,使新时代的乡村人才能够以新发展理念带动乡村发展,带领当地老百姓致富。

4、构建长效机制。学校秉承“农民为本、立足产业、注重培养、提升素质”的理念,以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素养和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制定了《河北商贸学校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办公室2023 年度工作任务》等进行科学管理。建立了培训教师资源库,把聚焦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服务乡村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制度落实,保根本、谋长远、促长效。

(二)优化课程体系,理论实践并举。课程体系建设是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建设、学习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等内容。学校本着以实用够用为度、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原则,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建立了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生产实践与创业教育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不仅包括乡村人才必须具备的农业相关基础知识,还包括参加生产实践需要的职业技能,并根据季节等因素,组织农民走进生产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课程资源建设。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导向,将专业学习同岗位要求相结合,依据不同类型学员对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重点开发了道德与法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移动电商、计算机应用和农用无人机等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大量涉及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案例资料,培养乡村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增加可读性和实用性。

2、学习资源建设。学校结合不同类型农民的需求,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设计编写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适应不同类型学员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3、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民学员提供乡村人才发展动态信息、“三新”技术应用等比较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让农民更多地了解、熟悉农村职业领域发展动态及基本状况。

(三)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前提,人才培养是关键,产教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

1、合作模式:“学校+基地”。学校从2016 年开始,选择了邯郸魏县的魏邦创业孵化基地和石家庄灵寿县的河北海燕农牧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培训基地,校企共同打造育人双主体、授课双导师、实训双基地、考核双评价培养模式。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紧紧围绕当地支柱产业——鸭梨、鲜桃、食用菌等产业,探索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效衔接,从生产管理、网络营销、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产业链上开展现场教学和实习实践,让农民学员体验工作流程,培养其走近产业、融入产业,助力产业发展,推动农民致富。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2023 年,学校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立足省会、面向全省、依托供销社、连接新农村,选择了石家庄栾城区、藁城区、元氏县的部分村庄,校村合作建立了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基地,签订校村合作协议并挂牌工作。学校围绕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需求,面向河北省乡村农民学员,开展了一系列乡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培养具有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专业技能的乡村人才,推动农业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

2、培养模式:“集中+分散”。学校结合自身特色,针对当地实际需求和优势产业,合理安排培养内容,精心选择具有丰富涉农培训实践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到培训基地进行集中授课,传授农民学员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视野和综合素质,让农民不仅掌握相关农业技术,同时熟悉和掌握国家的“三农”工作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使培养过程向生产工作过程的转化更加顺畅。同时,以学员集中的乡村为中心,分片设立实训点,实地分散授课,强化课程实践效能,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3、服务模式:“线上+线下”。针对不同层次农民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突破时空限制,从课内到课外安排了一整套层级递进的学习实践活动。采用“固定+空中”课堂相结合、“线上+线下”服务相衔接的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方面组织农民学员认真参加线下学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注重过程把控,重视课程结束后的跟踪辅导服务,利用学校官网“新型农培平台”、微信、网络App 等交互平台,组织教师和专家开展线上释疑解惑、难点会诊等活动,精准培养,有效夯实培训效果,确保培训工作不走过场。

(四)完善评价体系,激发人才活力。学校一改过去以培训数量和结业测试成绩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将培训组织、过程管理、师资选聘、培训效果等方面全部列入评价内容,制定出客观的、科学的、可行的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增强乡村人才培训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学校跟踪了解农民学员在知识技能、思维转变、理念提升等方面的改变情况和培训应用情况,多主体、多方法和多角度评价相结合,过程性、终结性和社会性评价相衔接,既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价,又注重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农民学员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实践效果等评价,坚持凭能力、业绩、贡献评价人才,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乡村人才活力,促进乡村人才培养工作良性发展。

(五)夯实保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村人才培养方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健全政策、制度等保障体系,用足、用好国家有关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制度,提高人们对乡村人才培养的认识,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2、师资队伍保障。学校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资源库,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走出去”就是积极选派本校的“双师型”教师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授课或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引进来”就是积极从校外引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一线技术人员、工程师、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为开展乡村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3、资金保障。省供销社、省教育厅等部门加大对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每年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乡村人才培养,且到位及时,监管有力。

学校财务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项目实施的预算要求,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做到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不挤占、截留、挪用。同时,对项目开支及时足额拨付资金,相关账务资料完整、规范,提升了服务乡村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除了用好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外,还要拨付一定数额的培训资金投资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并调动社会其他资源参与培养,形成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

三、实践效果

(一)对接“三农”需求,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学校教师深入到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三农”实际需求,依托教师的专业技术优势,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开展校村合作,建立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打造“产学研用”人才发展生态链,确保为农服务的针对性、高效性及规范性,实现了乡村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丰富了乡村人才培养内容,提升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农业三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为河北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参训农民学员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实际,市场意识和法治意识显著增强,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当地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岗位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行家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对接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是提高了教师职业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的建立,发挥了教师的智力和技能优势,提高了学校与“三农”发展的融合度,提升了广大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和培训水平,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二是调研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校教师实践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既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又大大增强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三)对接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学校与河北省部分农村校村合作,建立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基地培养乡村人才,既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更符合省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宗旨,也符合办学方向和市场定位。一些企业如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河北省五级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公司、河北省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等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互利双赢,促进校村、校企深度融合发展,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学校为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河北农民报、燕赵晚报、长城网等省内外多家媒体对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进行了报道;省供销社、省教育厅领导多次深入学校培训基地进行考察,对学校的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实践与反思

与其他职业院校一样,学校在乡村人才培养实践中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 务农男性青壮年比例下降,导致部分农村学员年龄偏大且文化素质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农村新技术、新方法应用难以推广;二是农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致使从农村走出去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农村或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在外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返乡”回流不多,限制了农业快速发展。

学校将根据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情况调整工作思路。一是增强培训灵活性。培训工作要兼顾农民学员文化程度,突出模块教学的灵活性。二是打造新专业。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及农民学员的生产生活实际,开发新专业来满足培训需求。三是讲好惠农政策。积极宣讲国家惠农政策,把农村有志青年培养成知农、务农、爱农的农业后继者,努力将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好。

猜你喜欢

农民人才培训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