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际结算问题探讨

2024-02-17王守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6期
关键词:信用证银行客户

□文/王守蓉

(江苏省句容市中医院 江苏·句容)

[提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国进出口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真正地融入世界经济潮流,这为我国国际结算业务发展既带来机遇,同时又提出挑战。在目前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际结算诈骗时有发生、资金流动缓慢、企业运作效率低,我国进出口企业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我国国际结算业务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国际结算是指国际间由于经济活动而发生的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包含国际贸易结算和非国际贸易结算。国际结算主要经历现金结算、非现金结算和电子结算三个发展过程。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信用证、汇款、托收;新兴的国际结算方式包括国际保理、福费廷和备用信用证等,其运用范围更广,既可以防范风险,又能增加企业融资能力。国际结算属于银行中介业务,比国内结算复杂,并多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且与国际金融密不可分。本文分析我国国际结算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多,国际结算业务也不断增加。但我国国际结算业务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银行自身发展角度来看,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际结算业务也相应减少,但开设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的不断增加与客户量的增加不匹配,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银行的发展。从单纯的业务本身来看,国际结算无论是在业务结构上还是人才结构和风险评估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完善。只有正确认识国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才能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保障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现状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国际结算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银行的资本优势较明显,电子化结算应用普遍,社会资本存量大并且金融市场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从各大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统计量来看,各个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量保持增长态势,人民币融资贸易业务也快速增长,但是依然存在业务发展速度与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不同步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在国际结算方面的主要业务,该业务的发展水平,是衡量银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由于国内外在贸易融资层面的国际结算风险控制有一定的差距,使得一些国际结算的业务客户较难开展贸易融资业务,造成很多国际结算与金融业务脱节的现象。同时,我国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受到新兴国际结算方式的冲击,呈现出下降趋势,如传统上占重要比重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正在逐步衰退,让位于托收或汇款等结算方式。另外,我国国际结算中的混合结算方式日趋增多,国际结算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结算的汇率风险也不断加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日趋普遍等。

三、发展趋势

(一)国际结算基本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出现边缘化。长期以来,在汇款、托收和信用证三大基本结算方式中,信用证(L/C)这种以银行信用作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买方市场在全球贸易中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出口竞争的方式日益多元化,竞争的层次也愈来愈深,出口商单凭商品本身的优势(品质、包装、价格)占有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竞争的需求,而是使用商业信用交易方式来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同时运用有效的手段来防范风险,已成为许多国家出口商的一种常规做法。由此,商业信用重新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心所在,整个贸易国际结算市场则出现了信用证结算方式被边缘化的倾向。

(二)采用简便而可靠的支付方式。信用证结算虽然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之间,60%以上的结算业务是赊账方式(O/A),这是因为以这种方式处理单据业务量比较小,结算效率较高。因此,较多地采用手续比较简单的O/A、D/P(付款交单)、D/A(承兑交单)等支付方式是国际结算发展的趋势。不过,这些方式的基础是商业信用,对卖方风险较大,必须辅之以其他方式,如要求买方提供银行保函等,才能保障卖方收回货款的权益。

(三)融资的种类更加丰富。结算和融资将结合地更加紧密,结算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有融资出现。融资的方式和内容将不断得到扩展,除了传统的押汇、贴现等方式外,目前已经出现了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国际结算中的混合结算方式日趋增多。国际结算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或混合选择指多种结算方式的相结合或综合运用,如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结算,部分货款采用验货(特别大型设备货物)后电汇付款,或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结算,部分货款(尤其指超出信用证金额部分)采用托收结算;或部分货款采用T/T 预先付款结算,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结算等。采用混合国际结算方式的优点在于使买卖双方分摊一些结算风险和成本,以有利于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结算方式合约。因此,混合国际结算方式日趋受到青睐。

(四)国际惯例更加完善。由于国际结算的参与者可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做法可能会相差很大,纠纷不可避免,贸易和结算要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国际惯例的统一约束。从目前国际惯例的发展来看,惯例涵盖的领域将不断得到延伸,惯例本身将不断得到完善。

(五)商业信用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贸易结算中银行信用的加入主要是因为贸易的一方认为对方的风险不可控。随着社会信用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自然人和法人的信用情况将被完整的记录下来,一次的失信将导致沉重的后果。有鉴于此,银行信用的高价格就不再容易被接受了,商业信用本身就形成了很强的约束。总之,在将来国际结算中的电子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支付方式也会更为简便;融资种类丰富化;国际惯例完善化;商业信用的可信度大大提升,这些种种的发展趋势都会不断促使国际结算有质的飞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经过应用后不断改进国际结算的方式会使风险大大减小,保证国际结算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步前进。

四、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客户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存在一些差距,导致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都涌向外资银行,国内银行面对的中低端客户相对较多,导致我国国际结算业务的客户群体素质参差不齐。又由于企业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部分企业的信誉程度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出现一些客户企业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出现恶意逃债的行为,使银行承担的风险也相应增大,从而影响了我国国际结算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复合型专技人才不充足。国际结算业务的不断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同时,一些银行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不健全也不重视,而且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很多专业人才更倾向于在外资银行工作,这更造成了国际结算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和专业技能单一等问题。

(三)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近年来,一系列内部案件的发生,说明了我国银行在内部管理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上依然存在不足。很多银行在处理国际结算业务时,为了留住客户,甚至不能严格执行既有的风险防范制度,导致在银行风险防范方面有可趁之漏洞。

(四)产品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金融服务和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品种及功能不够丰富。在当下便捷的网络信息时代,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产品若无法创新或创新不及时,将无可避免地使自身在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需求度进一步降低。

(五)外资银行的进入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外资银行由于更早开展国际结算业务,他们已经具有很多领先于我们的优势,如具有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更广泛的网络网点、对电子技术的领先应用。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和更加激烈的竞争。

五、对策建议

(一)持续改善国际结算客户结构。一是加强客户信息的管理甄别,优化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客户结构,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来吸引优质客户。二是及时对市场情况作出准确分析,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努力发现一批新的客户群体。三是根据客户的需求特点,提供高效、便捷、差异化的结算服务,在网络建设、政策制定上努力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服务,不断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二)努力培养国际结算复合型人才。一是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对新入职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合理的评估,重点选拔熟悉国际结算业务和相关国家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专技型人才。二是定期组织人员交流学习,提升国际结算业务人员的实践能力。三是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完善人才考核制度,健全人才选拔激励制度,培养一批国际结算复合型人才。

(三)切实提升国际结算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风险控制和检查评估制度,重点控制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环节。如,在信用证发放和担保环节,必须严格按照明确的职责权限规定操作,同时明确对外授信与业务操作流程的具体责任划分,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各种风险。二是加强监管沟通,根据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变化,对风险较大的工作环节组织专人定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如,开展客户委托验收前,须加强部门沟通协调,严格调查客户的业务背景和真实信用度,并根据客户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努力避免或减少风险。三是加强网络支付安全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安全认证系统,筑牢防火墙,防止黑客病毒的侵袭。如,严格监控网上支付过程,及早发现并及时整改网上支付环节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电子化的风险。

(四)不断发展国际结算业务新品种。一是金融机构应进一步简化国际结算业务处理程序,缩短结算时间,降低结算费用,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增强自身结算业务对客户的吸引力;二是金融机构应重视对贸易融资新业务的拓展研究工作,在为客户提供更多安全、高效、便捷的资金融通的同时,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业务收入和利润;三是金融机构应依托人民币业务,发展国际贸易结算,同时依靠国际结算业务推动人民币存、贷、汇等各种业务的发展。

(五)强化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针对外资银行带来的较大压力,我国商业银行需及时分析市场行情,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项目。目前,电子化的结算应用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可以努力开发其应用的电子结算系统,提高安全性和效率,同时尽量降低成本,以保障获取更多收益,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权。

(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规制度。一是政府应加快推动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以减少汇率风险与成本。二是央行应考虑整个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的全面规划,努力建立统一、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电子网络国际结算系统,实现各商业银行的网络资源共享。三是法规部门应根据国际惯例的有关规定,努力完善相关法规,积极推动采用EDI 进行国际结算,使单据通过电子网络传输,实现国际结算业务处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自动化。

(七)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是目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要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数据库、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科学地建立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预警系统来覆盖所有业务风险并进行评价和监控,进行持续的评估与监测,全面地、系统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了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我国应该通过金融当局的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保障金融安全。同时,强化监管当局对银行安全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自主地决定对在风险管理上不合规银行的处罚和治理措施。

综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国际结算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结构也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同时国际结算业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结算业务还存在一些风险问题。为此,笔者建议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进和提升。政府应积极完善机制,健全法规制度,为国际结算发展提供一个安全便利的发展环境;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国际结算业务新品种,努力培养国际结算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从而保障并促进我国国际结算业务的健康、高效、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信用证银行客户
远期远付信用证及其索汇操作
国内信用证转让风险控制
再现信用证溢短装之争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
练就信用证修改审核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