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4-02-17李青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6期
关键词:山西省融合旅游

□文/李青芳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太原)

[提要]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分为内与外两个方面,故而山西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应分类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数据和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目前山西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内部方面存在产业关联程度总体较低、市场化发展中易造成同质化、资源合理配置程度较低等问题;在外部方面存在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不畅、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有限、与其他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足等问题。通过文献阅读和对比分析法,对照发展前沿地区,得出适合山西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山西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背景

(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实现生产要素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附加值提高的系统工程。依据国家数据可知,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近五年来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第一产业增速保持平稳,发展稳定;第二产业自2020 年以来,增加值突破10,000 亿元,且连续两年保持增长。由此可知,虽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但其对山西省第二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低;第三产业则在五年时间内,增加近10,000 亿元,发展势头强劲。山西省为推动经济良性发展,鼓励并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促使第三产业发挥联动效益,推动整体产业结构升级。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山西省北连内蒙古自治区,南接河南省,东临河北省,西靠陕西省。此外,山西省依附“母亲河”与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等其他8 个省、自治区相连,是北方地区重要关节。根据国家数据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山西省与其他省份、自治区的联动作用明显,形成良性“环”。山西省需高效利用旅游资源禀赋,助力旅游产业成长,规划建设旅游精品线路,与黄河九省形成黄河特色旅游带,提升黄河流域整体经济实力,拉动经济发展;与中部六省连接,凭借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形成“都市区+城市群”发展格局,助推中部崛起。

(三)“双碳”目标实现的要求。习近平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正式做出“双碳”目标承诺。山西省紧跟国家发展动态,制定一系列规划,采取山西行动,持续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根据2021 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山西省煤炭资源占全国总额的23.8%,内蒙古自治区占比15.7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比17.53%,但内蒙古、新疆的煤炭资源为战略储备资源,故而日常用煤仍是由山西省主要提供。可见,山西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山西省亦是碳排放大省,在中国各省碳排放额分配及减排潜力排名中,山西省排名倒数第二,出现“高排放、低配额”特征。为加快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做好“革命排头兵”,山西省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目标,传统发展路径已然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势不可挡。山西省乘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东风,秉持低碳旅游理念,大力开发旅游产业,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资源禀赋高,文化底蕴深厚。截至2019 年10 月30 日,山西共有国保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 处。其中,古遗址46处,古墓葬群20 处,古建筑421 处,石窟寺及石刻15 处,近现代及纪念性建筑28 处,其他1 处,数量傲居全国第一。山西省不仅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而且作为中原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三晋文化延续千年,文化底蕴深厚,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享誉世界,旅游资源禀赋极高。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良性循环带动作用。当前,学术界对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集中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以及“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方面,对于旅游产业该如何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发展带动点的研究较少。本文选用文献阅读与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山西省与国内外各地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提出适合山西省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之策,故而本文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山西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内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产业关联程度总体较低。基于山西旅游卫星账户(JSTSA-2007)研究,山西省旅游产业与铁路旅客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服务业、其他服务业、航空旅客运输业、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等产业关联度较高,而上述产业可归结为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旅客运输业三大类。由此可知,山西省旅游产业与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旅客运输业联系密切。依据山西省旅游局2012 年举办的“我发现·晋善晋美”网络推广专题活动,公众网络投票评出的“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景区”名录。笔者按照该名录整理出与十大景区有关联的单位,发现各景区与各行业的关联程度总体较低,具体而言:五台山、皇城相府、壶口瀑布、云冈石窟等与其他各行业关联度联系比较紧密,涉及运输业、教育行业、智能行业等多行业,然而其余的风景区仅与个别单位有合作,特别是悬空寺,在笔者整理数据期间没有找到关联单位,出现明显分化。此外,关联单位较多的风景区大多有着明显的品牌效益,从而合作关联的单位较多,如前所述,合作关联的单位越多,其所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强化原本的品牌形象,两者形成强效的互动作用。上述分析表明山西省的旅游产业整体关联度较低,亟待解决。

2、市场化发展中易造成同质化。山西省各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多以古城为基础,再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古城+”旅游模式。山西省较为出名的古城有:平遥古城、太原古县城、忻州古城、大同古城、皇城相府、榆次老城等15 座古城。以大同古城、榆次老城为例,两者建设风格相似,基于古建筑建设商业一条街,内置小吃店、服装店、照相馆等服务型店铺,景区外围则设置现代商铺,多为珠宝店、甜品店等;此外,两者亭台楼阁布置相似,易造成旅游同质感,减少旅游“回头客”。可见,在全省范围内,在“古城+”旅游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极易造成同质化。

3、资源合理配置程度较低。2020 年11 月16 日,由晋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的“弘扬晋商精神,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大型活动采访团,沿着万里茶路,先后到访和联系报道了常家庄园、渠家大院、乔家大院、青龙古镇等旅游景区,是一次有益的文化旅游融合,但是类似活动在近五年内仅见过这一次,后续并没有相似活动。山西省旅游资源普遍存在系统规划不足的现象,各个旅游景区以及各行业之间“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规划和合理配合,旅游资源的配置不适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以致合作进展缓慢,是以短时间内很难获得合作收益,造成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浪费。

(二)旅游产业外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不畅。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具备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故而山西省的“农家乐”发展可倚靠当地的自然风光,再搭配新颖的娱乐项目,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省内发展较好的“农家乐”集中于晋中地区,不仅高效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还开发出相对完整的项目体验链条,游戏种类多样,游客体验感十足。以华辰农耕园为例,据统计,其在2022 年“五一”假期(4 月30 日至5 月4 日)期间接待游客0.41 万人。对比之下,晋北、晋南地区多数的“农家乐”则是提供餐饮服务,仅有一小部分同时提供住宿服务,并没有形成“吃+住+玩”配套链条,造成一部分游客资源的损失。除此之外,省内旅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未接受过教育的人,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一定的欺客、宰客行为,乡村人员的接待能力服务质量有限,导致乡村旅游流于形式,吸引力下降,访客量进一步下降,再加上,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进而加剧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难度。

2、旅游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有限。山西省自2010 年实施煤炭企业重组方案之后,将资源整合,从而实现了规模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益,但是还存在大量废弃的煤矿等工业遗迹。然而,目前山西省内工业厂区旅游景点只有中国煤炭博物馆、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丹东岭工业旅游区、东湖醋园等十多处。山西省的工、矿业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工业旅游基础扎实,但能够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研发出新经济增长点的工业厂区(园区)屈指可数。上述分析表明,山西省发展工业旅游,缺少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升级意识,没有带动更为立体和丰富的工业旅游热潮,可见其发展的有限性。

3、旅游产业与其他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足。山西省旅游景区(点)不乏5A、4A 级别,但目前能打响山西文化旅游品牌的只有承办平遥电影节的平遥古城以及承办第四届成龙动作电影节的大同代王府,其他景区并没有承担过该类大型娱乐活动。虽然目前关公文化旅游节发展规模不错,但其影响力度仅在晋南地区,无法形成全省协同发展合力,助推山西省整体经济实力提升。除此之外,作为旅游产业的配套产业——文化创意行业,山西省的发展仍比较落后。以山西西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山西省文化创意行业的先行者之一,近年来研发了多项内涵丰富文化的特色产品。此外,该公司还联合紫禁文创(山西)产业有限公司、山西觉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打造山西专属IP,但目前已知的文化创意产品仅有剪纸艺术、悬空寺、关帝庙、宗教文化、大院景群、木雕、古镇纹样、布艺、壁画等几个项目,其余大量文化资源则被闲置,相关的创意产品仍未被开发。不仅如此,山西省文创投资额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以浙江都市快报控股有限公司为例,根据企业公开的年报数据,其实缴出资额为5,000 万元,对比之下,山西西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实缴出资额为500 万元,这表明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在研发层面开发力度不足,更是缺乏开发前期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层面的支持。可见,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足。

三、山西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一)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

1、强调文化独特性原则。山西省的黄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冲刷、侵蚀,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不同的地形地貌带来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最终形成独特的“黄土文化”。山西省自古作为中原地区的一部分,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深厚是山西省发展第三产业的根基,省内发展旅游产业要本着文化独特原则,结合当地特色,塑造山西品牌形象。

2、突出环境保护原则。山西省规模性开采煤炭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山西省由于长期大量开采煤炭,导致出现采空塌陷,易诱发地质灾害。在采煤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噪声等转化难度大、成本高,引起外部不经济。长期开采已然使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转型发展旅游产业,就更要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只有守住绿色生态发展的路子,山西省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

3、重视游客参与体验原则。发展旅游业,不仅是发展带动经济,更是要传承山西文化。例如,可以借鉴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发展模式,利用“不倒翁小姐姐”的行为艺术,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不仅宣传陕西文化,而且促进经济发展。故而,山西省发展旅游产业要转“形”升级,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注重游客参与体验感。

(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1、旅游产业内部融合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打通产业连接关键点。旅游产业包含性极强,内部所关联行业众多,系统性规划、开发各地的基础服务行业与景区(景点)之间的联系,疏通各行业之间重合度较高的节点,将整个第三产业整合,焕发出经济总体效益。

二是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特色游。例如,山西省大同市,自古作为边陲城市,连接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可发展特色边疆游,省内旅客短途便可体验异域风俗,省外游客亦可体验民族融合的风采,增强旅游吸引力;再譬如,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地区,赓续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心”游。

三是促进资源融合发展。山西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省内文物资源深厚,开展旅游产业需利用好文物资源,促进特色民俗游、红色游与其他旅游资源的融合,在多样的旅游形式中,体验特色文化,将山西文化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历史知识,培养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文化素质,打造高素质服务品牌。

2、旅游产业外部融合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是土地集约化管理,将科技元素加入旅游产业融合,升级农家乐的经营水平。山西省“农家乐”发展普遍缺乏规划,可借鉴广东省“农家乐”模式,集中管理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山西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加入科技元素创新发展。山西省“农家乐”缺乏内涵,项目同质单调,可对照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打造“科技+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含有科技元素的项目,培育经济增长的新的经济发展点,提升农业旅游质量。

二是加强工业旅游开发的系统性规划。对工业企业旅游路线、当地传统旅游路线以及交通路线等进行规划和建设,完善工业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加工业旅游区的联系,发展第二产业联动带,助力山西省发展;合理对工业遗产开发,参考德国的鲁尔区的转型发展模式,转型初期继续支持发展传统煤炭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教育,扶持传统工业产业现代化和支持新产业创新研发,最后分区域寻找地方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再根据现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发展。山西省亦属于工业省份转型发展的类型,可以借鉴鲁尔区,适度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地促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

三是开发“银发+康养”项目,发展康养行业,促进多元产业融合。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近五年中国的老年抚养比逐步升高,“银发”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山西省可借助多样旅游资源,植根于多样传统民俗文化,服务于老年人群体,打造专属康养文化旅游城。

四是完善城市群专线交通路线。山西省的地上文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是景点之间的距离较长,且跨市的景区之间距离更远。借鉴BRT 快速交通理念,打通山西整个旅游景点的交通路线,连接整个山西景点群,增强山西省吸引力,打造内涵丰富的山西快速交通游。

五是打造专属文化旅游品牌。加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研发模式。山西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不仅是要依靠社会企业的力量,更需要利用好学校的校内资源。以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为例,连续多届毕业设计展示为山西文化打call。发展本省旅游行业需借鉴时代的声音,跟随年轻人的脚步,以最年轻的心态唱出古老声音的厚重。山西省发展旅游业,不仅要延续红色血脉,赓续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化,更要深挖背后的内涵,打造专属品牌。

猜你喜欢

山西省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融合》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