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

2024-01-31瞿友美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语文

瞿友美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去弘扬和发展,而语文课程则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就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进行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中华文化的智慧,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化,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形成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而语文又是学生认识与学习传统文化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培养。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古人谈读书》一课,关于读书有这样一句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勉而喜爱学习,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不觉得羞愧。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对待学习要真诚。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用这句话告诫大家对待知识一定要认真,不要弄虚作假。此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只学习不思考抑或是只思考不学习都不会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本上的思想内涵与《论语》中的实际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明确阅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总而言之,语文源于传统文化,也将从传统文化中发展壮大。《论语》更是时代的结晶。通过课本中的实际例子与古人总结的经验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很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更要重视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还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诗词为例,通过课前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而对于学习古诗词来说,诵读这一学习形式应该贯穿学习古诗词的全过程。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开始了解古诗词,对于领会其中的含义肯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应先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然后通过讲解其背景,让学生融入其中。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一课中,诗人运用打比方、夸张和猜想的写作手法,将庐山瀑布的壮阔与华美展现在大众眼前,从古诗词中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自豪,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具体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写作背景当成古诗词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诗的前两句通过诗人观察到的日常的庐山瀑布,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朗读这两句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调要稍微平缓且带有让人想象的空间。诗的后两句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直接描绘了水流的湍急,在诵读时语音语调要加重处理,感情要丰富,要引导学生反复进行诵读。

可见,反复诵读能帮助学生沉浸到古诗词刻画的世界,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语调轻重缓急的处理,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现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都很强,其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网站视频的兴起,也掀起了学生的学习狂潮,而传统文化不像流行热点那样新奇,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去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比赛,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上课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转换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知识竞赛这一新颖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传统节日的教学,就可以将知识竞赛的主题设计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奖励与表扬的方法调动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课后就会自主去了解我国传统的节日,增加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而竞赛时学生的作答与教师的评价又会二次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以竞赛代替上课的方法比传统的上课模式更加高效。

可见,语文课堂中穿插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要做到生动、有趣,首先要吸引学生去了解,其次才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贏得学生的喜爱,最后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新奇的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语言教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生处处都有语言的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值得去了解的知识,可现如今许多的古老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社会逐渐淡忘。在此背景下,身为给学生讲授知识的教师,就必须要担负起此职责,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使其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贯彻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更新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以及课后的复习,使学生完成完整地接受知识的过程。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中写道:“天下没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大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些父母会严厉一点,一些父母会和蔼一点,可是父母都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的。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孝顺父母,体会父母的难处。不应该埋怨自己的父母。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应该发扬的传统文化。正如《劝报亲恩篇》所云:“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父母出门我们要小心伺候,长时间的陪伴也不要厌烦。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要联系实际,问问学生自己在家里有没有好好孝顺父母?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小作业,请学生回到家里听父母讲讲他们一天所遇到的事情,学会倾听与陪伴。只有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德。

除了孝顺,尊老爱幼、和谐友爱、和平共处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需要学生去传承。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更能体会到书本中所讲的真正含义。案例中,孝顺父母不能光嘴上说说而已,需要靠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来表达,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此外,通过课后实践,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崇洋媚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要尊重各国文化的差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总之,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反映了我国的民族特征,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作为教师,除了自身学习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还应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让学生传承这些知识,从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语文
踏青古诗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