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方法研究

2024-01-31马胜连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马胜连

将课程思政贯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做出的贡献。课程思政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可以在真实的道德与法治活动中接受文化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拓展学习的空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教师因循守旧,不愿创新,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透彻,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拓展和延伸。所以,在新时期,教师应该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学科特征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实现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协同育人,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

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推进,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还要加强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品质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挖掘,将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放大,优化道德教育功能,重建课堂教学形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了大量的插图和生活实例,这些都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教师要细心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找到学科思政功能的“因子”,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占比很大,而且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将重要的课程思政资源标记出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深化整体认知。

例如,《周末巧安排》一课讲述了小朋友过周末的故事。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周末都做了什么,并填写在教材第六页的调查表中。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判断课件中小朋友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以此引出时间观念,让学生知道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畅想:“下个周末如果由你安排,你会做些什么?”这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要过得充实,有的说要过得愉快,还有的说要过得有规划,最终学生都能够懂得应该养成有秩序、守时间的习惯。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能够正确处理学习、娱乐、休息之间的关系,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

此外,教师应对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使其能够合理规划周末时光,继而规划每周或者每月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体现统筹兼顾,减少成长的烦恼,使人生充满积极意义,同时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到台上讲述“我的时间规划”,并开展时间规划成果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的课程思政资源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全面的资源,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和开发,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黏性,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所以,教师可以积极探究本土资源,将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打破传统思想的限制,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任,最大限度地开发优质思政内容,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活跃起来。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或者本地的历史人物等,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启迪,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成长。

例如,《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告诉学生成功贵在坚持。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父母长辈的溺爱,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使他们在做事情时缺乏韧劲,很容易半途而废。所以,教师可以在本课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改掉坏习惯,形成科学的思想品质。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学校历届“三好”学生的事迹,这些学生都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养成了好品德,取得了好成绩。教师要求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坚持信念,不怕困难和挫折,最终拓宽成功的渠道。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本地名人或者历史人物的故事,带领学生走访调研,听取家乡老人讲述历史故事,从而更加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并能够积极行动起来,逐渐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信念。教师要组织学生绘制宣传家乡的手抄报,并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长大以后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教师可以将本地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在学生心里埋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教师还可以与学生重温红军长征的故事,给学生展示一幅幅感人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坚持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做好每一件事。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面对枯燥的文字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指向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对课程思政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做好规划,既要准备积极的案例,也要准备消极的案例,利用积极案例培养学生品质,带动学生更好地成长,通过消极案例起到警示作用,告诫学生要规范行为。

每一个案例都蕴含着一个思政道理,教师要聚焦育人目标,苦练基本功,将案例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带给学生深刻的启示,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对于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化解和释疑,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适当进行德育渗透,不断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师生共同体做好铺垫。

例如,《父母多爱我》一课讲述了父母的爱无处不在,父母的爱非常伟大,父母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心血。教师在讲授本课内容时要切合实际,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父母的爱,让学生与父母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首先,教师为学生列举一些积极的案例,比如,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扭伤脚了,但是这名学生不想耽误学业,他的爸爸就每天早晨把他背到教室里,放学再把他背回家。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然后,教师在教室里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邀请学生一起哼唱,将课堂教学氛围提升一个层次,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举一些消极的案例:有些学生总是抱怨,父母要求他们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但他却想在家里玩游戏,父母要求他们一起到田间去劳动,他却想在家里看电视。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虽然父母有些行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但父母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所以请与父母坦诚沟通,给父母提出自己的建议,使亲子关系更和谐、家庭更和睦。

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具有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它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还能引发学生的深刻感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书本知识用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安全记心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基本的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生活中隐藏的危险很难预见。为提高学生的生活观察力,教师在安全出行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播放一些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车祸的视频案例,并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为什么视频中的人会失去生命,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危险的发生”,用真实的画面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从网络中搜集真实的数据,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年因为交通事故受伤死亡的人数,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想一想“交通事故会给我们的家人及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游戏环节,利用大屏幕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找错、纠错,说说图中人物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辨析,掌握交通规则,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录制宣传文明出行的短视频,将其发布到短视频平台,形成更加浓郁的教育氛围。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感受课程思政的价值。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能灵活运用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将组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发挥优势和长处,与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合作,营造温馨的学风和班风。

实践活动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对于课内活动来说,教师要在每堂课中留出充分的时间,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活动任务,一方面优化师生关系,打造全方位、立体式课堂,另一方面巩固课堂听课效果,将思政理念渗透给学生。如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在教室内模仿现实场景,包括坐公交车为老人让座,去超市购物要排队结算,在公园游玩不乱扔垃圾等。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地选择各种角色,表演得非常用心,也体会到公共秩序需要大家自觉维护的意义,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制作宣传公共秩序的传单,让学生利用學过的知识书写感人的宣传语,将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

对于课外活动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有多种活动选择。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置任务方案,自己进行调查分析,整个实践过程都以学生为中心,将课程改革精神落到实处。如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多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党旗党徽的不同功能,绘制富有创意的党旗党徽,将红色火种世代传承下去,并通过了解革命先驱的感人事迹,能够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进行演讲,抒发自己对国旗的情感,同时能认真查找资料,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运用思维导图展示党史内容。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共产党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党、爱家的情感。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渗透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还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体验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传递正能量。教学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带领学生一起挖掘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理解,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组织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在因材施教观念的指导下,打造思政特色课程,践行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思政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236】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磐安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