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之花,在小学民族音乐学习中绽放

2024-01-31凌欢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美育

凌欢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相比通俗音乐,民族音乐之所以冠名“民族”,是因为它与民族地区、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独特的美的基因。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民族特点,通过资料拓展,使学生在了解民族艺术表达的基础上充分地体验、欣赏、表达。

此外,音乐既是艺术的一部分,更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民族音乐“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民族音乐中独特的旋律美、歌词美,还有其中所隐藏的意境美、表演美等,借助多种形式展示、融入、体验,引导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继而尝试创造美。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小学民族音乐中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以便陶冶学生情操,渗透美育,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而言,音乐较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点抽象,让缺乏音乐基础的学生直接鉴赏,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民族音乐更是如此。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多媒体介绍民族音乐所对应的地区、民族风俗人情以及特点,推进相应的民族音乐美育知识渗透,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民族音乐兴趣的同时,也能为他们艺术素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金孔雀轻轻跳》时,无论是歌曲还是歌唱表演或是民族管弦乐,都带有浓浓的西南少数民族特点。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单元民族音乐特点,借助多媒体拓展一些西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如泼水节等,帮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特点。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特点拓展,应简明扼要,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另外,针对拓展,最主要的是拓展少数民族音乐特点,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或者其他形式,介绍西南民族音乐代表作,从中渗透美育知识。如杨丽萍的孔雀舞,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激情。如有可能,教师可以伴随拓展跟着音乐奏一奏、跳一跳,提前让学生体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特点,感知彝族“跳月”的愉快心情。

课程标准强调,要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针对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唱游占据重要位置。它不仅节奏强烈,而且富有韵律,不仅能充分表现音乐的艺术美,还能帮助学生塑造形体。至于唱游形式,课程标准已经进行细化,要求学生“能自信、自然地进行演唱、演奏、歌唱表演、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

在组织学生进行唱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随着音乐律动,在唱的同时进行歌唱表演或者游戏,当他们的动作随着音乐力度、节奏变化时,其身体也会随着音乐节奏发生变化,继而产生一种韵律美感,最终也让他们在唱游中获得美的体验与享受。而这一点,在民族音乐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圆圈舞》属于墨西哥民间乐曲,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墨西哥不太了解,教师可以稍微铺垫一下,通过视频介绍墨西哥舞蹈特点,帮助学生加深形体记忆。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听一听,相互交流说说乐曲中有哪些变化。接着,教师示范相关动作,引导学生跟着节拍做分解动作。待学生熟悉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跟着节奏分小组表演。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复习《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彝族民族舞蹈特点,边唱边舞。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而且通过唱游方式,在学习表演中,加深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创新思维,获得了美的体验,为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创造了条件。

契诃夫曾经说过:“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组织学生学习唱歌以及欣赏歌曲是主要内容。其中民族歌曲由于其独特风格、独特唱法,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帮助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与享受。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民歌鉴赏与学唱,并在组织学唱过程中,渗透相关民族文化,以便帮助学生对其形成强烈的认知,从中获得美的感知,继而在其学唱与鉴赏中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划船歌》属于印度尼西亚民歌,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适度展示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主要民族以及相应风土人情,还有民族音乐相应特点、唱法技巧。接着,教师可组织学生诵读歌词,让他们了解歌词描述的内容,并且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应内容,从中渗透美育,引导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最后,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跟唱,在他们熟悉之后,通过集体唱、小组唱、个人唱等形式,让学生沉浸于音乐美的旋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美育素养。

学唱,不仅是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而且是引导学生与音乐、与民歌之间进行多元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的教与学的多元互动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应唱法技巧,从中获得了情感体验,使美育得以升华。另外,针对学唱,学是次要,唱是关键,教师应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唱,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熏陶。

小学音乐教学中,除了唱游、学唱外,还有音乐欣赏。通过音乐欣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名歌名曲,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欣赏中,民歌民曲占据了重要位置。由于学生缺乏相应鉴赏知识,如果直接让学生去欣赏,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告知学生民歌特点,包括唱法、旋律,从中渗透美育,继而引导学生在聆听中进行比较鉴赏,为审美能力提升做好铺垫。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舞台还给学生,在音乐鉴赏中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聆听中体验音乐,享受美,从中获得精神愉悦。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杨柳青》属于江南民歌,江南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民间音乐传承吴歌特点,其代表有民歌、丝竹、戏曲、曲艺等,音乐特点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具有“小桥流水”的婉约、典雅风格。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介绍江南民歌特点,如有可能,也可以对应拓展江南水乡景色,以便让学生通过音乐,与视频一一对应体验。在学生积累一定知识后,再欣赏《杨柳青》这一民歌,自然体验就会不一样。如在播放《杨柳青》民歌的同时,可以播放《姑苏风光》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感受音乐对美丽景色、美好生活的表达。还可以组织男生用奥尔夫乐器对乐曲进行伴奏,女生进行歌词创编并表演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更深层次领悟民族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美,以美怡心。

总之,民族音乐虽然抽象,却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教学,主动搭建平台,积极创设情境,并在其中渗透美育,让学生借助诗意的歌词、优美的旋律、深远的意境体验美、感知美、理解美、传承美,在推进课堂教学走向精彩的同时,着力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

(责任编辑金灿)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歌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