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

2024-01-27刘欣宇张凌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主体家庭职业

刘欣宇 张凌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28)

2017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需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2019 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自此,职业启蒙教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相关政策文件中被反复提及。提升中小学生的职业认知与职业素养,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实践能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工作。2022 年5月24 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教育部举行的发布会上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技能报国之志”,同时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提供更适合的多样化发展机会。由此可见,国家正逐步加大贯彻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力度,职业启蒙教育也具有了推进中小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时代使命。提升中小学生职业认知、帮助其建立初步的职业理念、助力中小学生在成长教育过程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以学校教育为引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键作用是深入推动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当前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的现状予以审视,发现其仍存在部分问题,一是我国当前的职业启蒙教育仍停留在探索阶段,政策文件多呈现一笔带过的状况;同时,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少,多为对其他国家经验的总结,针对如何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特点协同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具体措施仍待落实,协同育人具体实施难度较大。二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主体对于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各主体在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各自为政。三是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环境有待改善等。

基于此,为向职业启蒙教育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与实践方式,课题组将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作为核心问题,指明当前实施职业启蒙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以弥补分离式教育带来的缺陷,旨在为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提供可行路径。

一、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三重困境

职业启蒙教育具有跨界性特征,强调在学校主导、企业支撑、家庭协助下打破时空边界多维育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发达国家针对职业启蒙教育都具备丰富的理论成果、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及多样的实践路径,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1]。譬如美国设立的“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父母需要带上自己6~16 岁的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单位与自己一同工作,带领孩子了解自己的职业,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意义;英国社区为青少年设立实习培训中心,政府、机构为青少年提供实习、培训机会等;德国各联邦州以职业指导的形式进行职业启蒙教育,涵盖企业参观、Block 实习、实习日、假期实习等内容与形式[2]。因此,在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将职业启蒙教育与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及国情相结合以外,联合社会多方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到职业启蒙教育中来也是职业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同时,如何促进不同利益主体更好地完成协作、最大效益地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主体对职业启蒙教育的认知不清晰,主体间对职业启蒙教育的作用、价值持模糊或不同的立场,在承担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责任时,各主体的责任意识不强、内生动力薄弱。总的来说,我国当前在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合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缺失、合作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良好教育环境三重困境。

(一)合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缺失

尽管从大量政策文件的发布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正逐步加深,职业启蒙教育的成熟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但政策文件中大多使用“鼓励”“呼吁”等倡议性表述强调发展职业启蒙教育,对职业启蒙教育的标准和具体实施要求并没有清晰明确的表述,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评价也没有具体的方案指导,合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缺失导致政策落实困难。一方面,合作体系的缺失使得家庭、学校、企业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时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合作质量不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职业启蒙教育处于边缘化境地。据近年来对各城市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学校是否开展过职业启蒙教育及教师是否有对自己进行过职业启蒙教育尚不知晓或不明确[3-5]。家庭将文化课学习视为学生未来获取良好资源与社会地位的唯一通道,对职业教育的抵触、逃避和抗拒心理阻碍了家庭与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资源投入失衡,影响各主体间的合作意愿。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社会参与是职业启蒙教育的鲜明特征,涉及多方主体。促进学校与家庭、企业、社会各界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完善的保障制度是关键。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家校社之间缺乏系统完善的合作机制,保障制度也尚未制定,各主体间资源的快速共享与流通难以实现。如企业与职业学校在为职业启蒙教育工作付出一定的成本之后,自身的收益却难以得到保障,则容易萌生消极的心态,致使合作道路困难重重。

(二)合作内生动力不足

合作的内生动力是指存在于合作系统内部的、各合作主体产生的合作内驱力,能够促进各主体间的合作更加高效地完成。内生动力不足是指在合作发生的过程中,主体的合作动力不足,合作体现出被动性。在进行职业启蒙教育时,各主体间的合作原始目的与驱动力往往不同。如企业参与职业启蒙教育主要是以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目的[6],而职业学校则希望通过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获得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以及家长与学生的认同[7]。当前职业启蒙教育社会参与的现状是,企业、职业学校与中小学之间很少出于自身合作意愿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活动,更多是受政府及其他利益回报的推动。如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的创新活动大量开展时期都是处于相关政策任务的下达时期,不免有完成任务式的协作嫌疑;同时,由于参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生年龄较小,企业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收益回报,甚至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投入与产出不均衡也会直接制约企业在职业启蒙教育中的积极性。根据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得知,由外在动机激发的行为具有功利性,容易在外在刺激取消后出现行为消退的现象。因此,要使社会各界愿意与中小学产生长期稳定的职业启蒙教育合作,激发各教育主体的内生动力、满足各主体的利益需要则尤为重要。

(三)缺乏良好教育环境

从制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环境来看,传统的社会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尽管国家目前正大力发展和支持职业教育,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仍是我国一部分家长心中的标杆,营造良好的职业启蒙教育环境任重而道远。具体体现在缺乏良好的知识环境与舆论环境两方面。首先,缺乏良好的职业启蒙知识环境。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起步较晚,家长基本没有职业启蒙教育的理念,理论与实践上都难以给予孩子专业化建议与系统化指导,但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和升学时,都会与父母进行沟通,请父母帮忙出谋划策[8]。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父母的教育贫困将会影响后代文化资本的获取,容易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9]。也就是说,由于父母能给予的职业启蒙教育文化资本有限,导致父母为孩子制定不适宜的职业规划,或要求孩子从事父母认为好的职业,这将对孩子的职业启蒙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受自身所经历的社会环境影响,父母会依据自身成长经历,给予孩子职业建议,对孩子未来职业存在“理想”与“鄙视”区分,忽视孩子个性化特征和孩子自身的兴趣与理想。如将看上去“体面”“舒适”的工作视为“理想”工作,听起来“劳累”“朴素”的工作则嗤之以鼻,引导孩子追求所谓“光鲜”职业,扭曲孩子的职业认知,或直接干涉、决定孩子的职业选择。其次,缺乏良好的职业启蒙舆论环境。受固有办学经验的影响,中小学教育注重课本的理论性知识,追求“升入”普通高中,避免“落入”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仍然存在。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范畴,社会缺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升学理念,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基础教育阶段抗拒性、应付性完成职业教育的现象,致使职业启蒙教育推进工作处于不利境地,社会舆论环境仍需加大力度转变。

二、推动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理论基础

自20 世纪80 年代起,美国教育工作者便已经意识到家庭与社区在学生教育活动中的必要性,认为如果不能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建立平衡、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孩子的受教育权限将受到影响[10]。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教授指出,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建立协作关系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儿童在未来获得成功[11],并提出交叠影响域理论。该理论认为学校、家庭与社会这三个影响学生成长的主体,会对学生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

在社会分工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呈现的家校社分离的局面还未得到完全改善,应试教育带来的职业教育偏见与割裂尚存;同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进一步强调了除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教育角色的重要性。破除职业教育偏见,促进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既遵循了教育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未来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诉求。本文以爱普斯坦提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基础,以期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职业启蒙教育模型。

交叠影响域的理论模型由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构成。外部模型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校的指导作用,重点阐释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与价值;交叠影响域的内部模型则从微观角度解释三主体之间如何建立起复杂且必要的人际关系和影响模式。

(一)外部模型

图1 展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主体对学生的影响既存在独立部分,也存在融合部分。独立部分是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单独的经验、实践及价值观;融合部分则为三主体间共同的经验、实践及价值观,交叉互叠地影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通过家校社之间优质高效的协同合作,学生可以在多元视角下达到认知的统一,激发自我内驱力,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合作的外部模型中,三主体间各自对学生影响力的大小会因学生的年龄、年级及对其进行的教育活动等影响而不断变化,三主体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重叠、累积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图1 交叠影响域理论外部模型(外部叠加效应)

(二)内部模型

内部模型镶嵌在外部模型之内,是外部模型交叠部分的放大,既包括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交叠区域,还涉及交叠区域内外链接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家校社机构层面(如家庭、学校、社区),也包括细化的个人层面(家长、教师、社区教育者)。同时,在阐述内部模型时,爱普斯坦指出,学校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专业性机构,在协调家校社关系中应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应在关注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教育合力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见图2)

图2 交叠影响域理论内部模型(内部互动效应)

(三)交叠影响域推动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能

由上述交叠影响域模型可知,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交叠影响域批判了家校分离理论,认为学生成长环境中所依托的家庭、社会、学校三主体间应当抱有相同的目标并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大量研究表明,家庭与学校的关系越密切,教育质量则越高[12]。职业启蒙教育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较为关注的问题,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政策不完善、合作体系与保障制度缺失、合作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教育舆论环境等是当前职业启蒙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若消解职业启蒙教育中家校社合作的障碍,必须由政策文件引领,学校作为主导,主动寻求家庭、社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合作体制机制,将育人模式从单边向多边合作转变,改变职业启蒙教育中家校社分离的现状,同时营造良好的职业启蒙教育环境,落实“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

三、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能路径

(一)以政策为引领,建立合作体系

根据交叠影响域理论模型得知,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交叠影响会强化学生的能力。因此,需在政策引领下建立一个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协调共生的交互合作体系,增强职业启蒙教育的系统性,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上发挥最大力量。在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各主体间要避免各自为政,应相互支持以协调合作机制。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法律法规,保障各教育主体的利益。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由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联合相关学校共同制定相应规则。将各中小学、职业学校、家庭委员会代表、企业代表共同纳入制定职业启蒙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的主体中,共同商议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行办法。同时,政府要加大对职业启蒙教育的财政支出,为各企业、学校减轻压力,为企业、社区、职业学校等投资者设置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保障各主体的利益,提升其合作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需健全家校合作、校企协作等合作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应加强联结,相互提供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指导与支持服务,营造良好的职业启蒙教育环境。具体而言,相对于家庭与社会,在职业启蒙教育方面学校是更具专业性的主体,应从专业视角对家庭提供指导,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中来。如为家长提供有关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与训练,丰富家长在职业启蒙教育方面的知识;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指导家长进行针对性教育,培养孩子自身职业意识与职业观念,充分发掘孩子的个性;通过家访、电话访、视频访等交流方式增进家校双方的相互理解,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共同协作为孩子设立合理的个性化职业启蒙教育目标,为不同的学生做出适配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家庭作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应积极配合学校的职业启蒙教育计划,革新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教育中心而非家庭的唯一中心。此外,企业、社区等社会中的角色应发挥独特的优势,协助学校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具体而言,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寻求社会帮助,建立职业启蒙教育平台,带动社会力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服务,如建立职业技能工作室、劳动实践基地等,支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参与职业实践。

(二)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权责划分

根据交叠影响域理论可知,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参与会对学生的职业认知与情感产生综合影响,但当前各主体间的职业启蒙教育目标纷杂无序,主体的内生动力不足。为避免学生产生混乱、不稳定的职业理念,可以从各主体的不平衡性入手加以改进。平衡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理清各自的责任及边界,落实权责划分。首先,在职业启蒙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是三者实现合作共赢的基础。研究发现,学校和家长的共识与合作,更多是以学校教师的认识及其行动的改变为主导取得的[13],学校不仅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决定了各主体间协作教育的范围及强度。在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可以通过教师主导、家长商议、社会协助的方式,灵活确定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目标。如教师通过设计职业启蒙教育特色课程,运用课程载体融合职业启蒙教育,设定丰富有趣的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培养职业甄别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探索职业、找寻自己的职业方向,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与家长共同帮助其制定职业规划。其次,交叠影响域理论指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平等的相互协作关系,学校不可专断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吸引和组织家长自主自愿地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为家校合作型关系的建立提供契机。最后,在学校主导下,家长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如引导学生为社区发展提供服务,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学生通过与社会部分职业及就职人员面对面的接触,提高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利用企业或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工厂车间、产业学院园区等现有资源,在日常工作情境中完善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体悟,并以此促进学生的沉浸式投入。

(三)以关爱为主线,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根据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外部模型可知,教育环境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叠影响域理论强调情感导向、氛围营造、心理干预等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地位与价值[14]。因此,在职业启蒙教育中,应以关爱为主线,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落实到家校社协同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营造充满爱的协作环境。第一,要建立良好的职业启蒙知识学习环境。首先,学校应致力于构建“家庭般的学校”,即学校应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给予学生关心与照顾,让学生在学校也能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氛围。同时,学校应积极邀请家长开展讲座,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职业故事,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感悟职业。此外,积极构建“学校般的社会”。学校积极与社会媒体、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各类基础设施的构建,建立劳动学习型社会,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平台的职业体验机会,以关爱的情感与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应对就业风险的能力。最后,积极构建“学校般的家庭”。家人应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力求将孩子培养成一名社会的接班人而非学习课本知识的机器,为其创设良好的职业启蒙教育家庭环境。第二,要建立职业启蒙舆论宣传环境。我国当前职业启蒙教育环境形势式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当前媒体环境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宣传较少。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宣传力度。将职业启蒙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人民大众讲清讲透,提升广大民众对职业启蒙教育的认知度与认可度。评选职业启蒙教育样板学校,对职业启蒙教育工作完成较好的学校进行新闻报道,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日常媒体软件,定向投入一些简单易懂的职业启蒙知识在大众常用的APP 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固有理念。

猜你喜欢

主体家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家庭“煮”夫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恋练有词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寻找最美家庭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