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2024-01-24刘俊冕宁县财政局预算编审中心

财会学习 2023年35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控制措施流程

刘俊 冕宁县财政局预算编审中心

引言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内部控制不仅是确保资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行政事业单位透明、规范、有效运作的基石。随着我国对政府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也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政府会计制度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其演进与调整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深入探讨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不仅有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工作,还能为政府会计制度的持续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及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

内部控制通常定义为组织内部为确保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及促进经营效率与效果而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核心成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活动。其中,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打下了基础,风险评估帮助组织识别与应对可能阻碍组织达到既定目标的风险,控制活动则是为应对这些风险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信息与沟通确保了组织内外的有效信息传递,而监督活动则是对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定期检查和评估。

(一)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确保公共资金的安全与高效使用,推动公共服务的规范与透明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首先,内部控制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预防和减少误差和舞弊,确保公共资金的安全;其次,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效果,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后,内部控制还能增强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其公信力和公众满意度[1]。

(二)政府会计制度的核心要素和特点

政府会计制度,作为一种特定的财务管理体系,其核心要素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基于权责发生制:与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核算不同,政府会计制度更注重发生的权利与义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财务核算和报告。

(2)注重预算管理:政府会计更强调预算的制定、执行和监控,确保公共财政的合理使用。

(3)具有公益性:政府会计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以服务公众、保障社会公益为最终目标。

(4)强调信息披露: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会计更注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透明性。

(三)政府会计制度如何塑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首先,由于政府会计制度注重权责发生制和预算管理,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强化对预算的执行和监控,确保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政府会计制度的公益性和信息披露要求也推动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注重风险管理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最后,政府会计制度也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了一系列内部控制的指导和参考,帮助其构建适应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内部控制体系[2]。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而政府会计制度作为其外部环境,对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此的重视和支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共管理的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在其运作中亟需健全的内部控制。但在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和漏洞

尽管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对于特定的业务环节和风险点,内部控制措施不够明确或完备,导致控制失效的风险增加。同时,内部控制手册和规程可能未能及时更新,与实际运营脱节。

(二)内部控制实施的障碍与困难

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仅为其有效实施铺设了基础,而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首先,资源配置的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障碍。例如,为了执行某项控制措施,可能需要增加人员或提供专门的培训,但由于预算或其他资源限制,这些需求可能得不到满足。另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支持程度也是关键。如果管理层未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认为实施某些控制措施会影响效率,则可能不会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与此同时,执行层面的员工可能对新的控制措施持怀疑态度或抵触心理,尤其是当他们认为这些措施会增加工作量或复杂性时。此外,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与实际业务流程不匹配的情况。当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或升级,原有的控制措施可能不再适用,这就要求内部控制体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便及时调整[3]。

(三)内部控制的盲点和风险

即便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得再完善,仍难以确保其在实际操作中百分之百地覆盖所有可能的风险点。这些未被及时识别或处理的风险点,即为内部控制的盲点。例如,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化、自动化的业务流程日益增加,传统的人工审查或监控可能不再适用,而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控制。此外,某些难以预测的外部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法规的调整等,也可能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新的风险。这要求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具有前瞻性,能够预测并及时应对这些风险。员工的道德风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员工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违反规定,绕过内部控制措施。这就需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强化他们的职业操守。内部控制的盲点和风险是多方面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和应对,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四)监督和审计的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中,监督和审计两大环节是确保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首先,在监督体系上,许多单位的监督结构设置不够完善,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均有待提高。例如,某些监督部门可能直接或间接受到被监督单位的影响,导致其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监督工作。此外,缺乏专业化的监督团队,也使得监督工作很难触及深层次、关键性的问题。审计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尽管审计的形式已经普及,但很多情况下,其仍然是一种例行公事,重形式而轻实质。例如,审计的范围可能过于狭窄,仅限于财务数据的核对,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环节的审查;或者审计的方法过于保守、传统,没有结合实际业务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更有甚者,审计结果可能受到某些利益集团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五)信息技术应用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虽然信息技术为内部控制提供了许多新的工具和方法,但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仍然存在局限。一些单位可能因为资金或技术条件限制,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内部控制。而对于已经采用的单位,可能存在依赖技术过度、忽视人为因素等问题。

(六)内部控制人员培训和意识的不足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意识。但当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此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不够。此外,缺乏定期的培训和教育,使得员工在面对新的业务或风险时,缺乏相应的应对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的内部控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部环境,特别是政府会计制度的配合和支持。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策略

针对当前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存在问题,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完善策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高效、透明和有责任地执行其职责和使命。

(一)构建与政府会计制度相匹配的内部控制框架

针对政府会计制度的特点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一套与其相匹配的内部控制框架。这一框架应考虑会计制度的核心要素和特点,确保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与会计制度紧密衔接,从而提高整体的控制效果。例如,可以在资产、负债、成本和收入等关键环节设置专门的控制点,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流程,确保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政事业单位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之中,其中包括政策调整、技术创新和公众期望的变化。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稳健运行,其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必须具备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应对控制制度进行定期的评估,检查其是否与当前的政策和法规相一致,是否满足了日益复杂的业务场景。例如,随着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成了一个新的挑战,这需要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有所体现。流程不仅需要简洁、明确,更要能够反映实际的操作情况,以及预见到潜在的风险,在流程修订时,不仅要考虑到流程的高效性,还要考虑到员工的实际操作习惯和培训成本[4]。此外,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可能涉及多个部门或者业务板块,跨部门或跨业务的流程对接、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机制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此外,鼓励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提出建议和反馈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只有既稳定又灵活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才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时,仍能够有效地实现其目标和职责。

(三)加强内部控制培训与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资源管理的载体,其操作过程中涉及公共利益的保障,因此强化内部控制至关重要。然而,仅仅制定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确保其完全执行,员工的执行和配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其中,员工的内控意识起到决定性作用。针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那些与业务紧密相关的关键环节,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应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目的、方法以及单位特有的控制流程和制度的讲解。并且,这种培训不应是一次性的,而需要随着制度的更新和业务的变化而定期进行。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也是提高员工内控意识的有效途径。这一文化不仅仅是一套口头上的规范或原则,而是需要融入到单位的每一个角落,从领导到基层,都应当是这种文化的践行者。通过各种内部沟通、研讨会、工作坊等方式,使员工对内部控制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此外,设置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也是强化员工内控意识的关键。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守和执行应当成为其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内部控制方面有着出色表现的员工,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如提拔、奖励或表彰等。

(四)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控制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单位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内部控制信息化的投入和推进力度,确保每一项控制措施都能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加持。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从而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5]。推动内部控制信息化不仅仅是引入新的技术和工具,更是对整个控制体系进行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改造。行政事业单位应不断跟进技术发展的步伐,确保其内部控制体系始终处于行业前沿,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五)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提前发现和应对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单位应建立一套系统性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这一机制应包括定期的风险评估、风险分类和分级、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等环节,确保单位能够对各种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预防。

(六)强化内部和外部审计,确保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性

审计是验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内部和外部审计的力度,确保每一项控制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验证和监督。此外,单位还应定期对审计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根据审计建议进行制度和流程的修订和优化,确保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性。

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会计制度下的内部控制问题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和透明度,更关乎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应构建与政府会计制度相匹配的内部控制框架,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确保其既具有强大的适应性、灵活性,又具有相应的稳定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审计的力度,确保每一项控制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验证和监督,从而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总之,针对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和改进,才能确保公共资源得到最佳利用,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控制措施流程
给排水工程招投标阶段中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安装工程预结算造价控制措施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大型公司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探讨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