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历程与启示

2024-01-17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接班人教科书身份

李 学, 王 敏

(湖南科技大学 1. 基础教育教材研究院,2. 人文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接班人培养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以法律形式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党的报告和修订的教育法所表述的教育方针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这一基本方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和政治属性的明确表述,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价值方向,体现了我们党在人才观上一贯坚持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2],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份是对受教育者发展规定的一体两面,建设者突出“专”与“才”的专业能力属性,接班人着重“红”与“德”的政治思想品德。教科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依据,是贯彻主流意识形态要求、落实教育“为谁培养人”首要任务的基本载体。社会主义中国的教科书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等显性内容和蕴含在知识中的隐性取向建构接班人身份、夯实社会主义政治底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回顾新中国教科书的接班人身份建构历程①并总结其经验,对进一步彰显教育的人民立场、确保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奠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明确了迥异于以往几千年的人才培养目标。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一文中提出,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批示》(1958年)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4]由此,“有社会主义觉悟”“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成为新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也成为教科书建构接班人身份的根本遵循。1950年12月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负责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至“文化大革命”前共出版发行四套教材,集中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1. 强化意识形态话语夯实学生思想底色

“意识形态话语的兴衰沉浮取决于其背后的阶级根源和利益根源。不管是‘虚假话语’还是‘革命话语’抑或‘统治话语’,都与社会实践紧密关联,而关联的突出表现是思想意识与劳动过程固有的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所围绕的核心是利益的争夺。”[5]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全国人民。相比报刊等宣传手段,教科书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持久深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科书被赋予揭穿国民党统治话语虚伪本性,延续民主革命话语政治,特别是树立无产阶级统治话语权威地位的任务,其内容选择与编排更容易随着社会环境起伏出现明显波动。教科书话语体系强调政治优先、政治正确、政治主题,直接体现各种“运动”需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教育服务于“背后的阶级根源和利益根源”的必然选择。

在改编根据地和苏联教科书的基础上,寻求意识形态宣传与学科知识话语之间的适度平衡,探索形成适应新社会思想观念的内容体系成为紧迫任务,因而“这一时期的教科书,没有柔情没有多元,它们不主张个性不主张私己,它们呼唤群众运动,渲染跃进、高昂、激情,灌输统一、集体、阶级,梦想与现实在教科书中浑然难分。”[6]虽然教科书在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渗透教育和直接搬用政治语言两种选择上有过反复与曲折,但在强调“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指导下,总的趋势是意识形态话语在各门学科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确保接班人培养红色底色的意图非常明显。通过直接移用党报党刊文章,大量选用领袖作品和重要讲话,绘制紧跟社会运动浪潮的插图,设计突出与生产劳动结合、重在理解课文思想的习题,缩减其他无关话语比重等方式,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紧随宣传需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绝对性和权威性。

2. 围绕“社会主义新人”培养选择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整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强大精神合力的历史经验,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结合,催生了培养 “社会主义新人”的理念与实践。“社会主义‘新人’,‘新’在哪里?归根到底,是要通过良好的精神素质来表现和检验的”[7],是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接班人。教科书通过英雄人物典型、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政治、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特色鲜明的内容,表现出典型的“革命”与“建设”风格,作为未来一代成长的精神路标与榜样示范。由于全国性的课程教学指导文件缺失或不完善,科学系统的教科书编用工作尚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教科书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期望值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被持续放大。

当时的政治教科书几乎全部搬用政治接班人观念和知识体系。1964年版的初中一、二年级政治课本与社会政治语境同步定名为《做革命的接班人》,选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为主要内容;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简史》《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等课本,也是从不同视角直接编排意识形态知识,政治化倾向非常明显。语文教科书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选择接班人身份角色,大量选入配合抗美援朝宣传的《英雄黄继光》《谁是最可爱的人》,倡导爱劳动的《公园里的花》《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等时文。地理等教科书也尽量以最快速度体现宣传国内重大事件和重要政策精神需要,如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集体编写的《中国经济地理》,在1956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公布后就立即补充中央经济工作和成就内容到相关章节。教科书内容直接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突出受教育者思想改造要求的倾向极为显著。

3. 紧跟社会形势变化修改编排体例

当时的教科书编排依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做了多方面探索与尝试。教科书的改版结合国情与文化传统,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服务生产劳动等原则,不断增加并优化构成要素,如根据教学实际中反馈的意见精简内容与习题,加大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工农业生产实践等等,从多个维度强化接班人培养要求。一是在习题中增加具有鲜明革命情境的内容。理化生等教科书采用由背景知识引出学科知识问题的方式强化思想引领,如1956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学》课本有习题在简要复述长征二万五千里革命历史后提出“25 000里合多少公里”的思考题,在考察 “里”如何换算为“公里”的基本意图基础上,探索了物理训练中融入接班人思想教育新形式。语文、政治、历史等教科书则通过提示、注释等方式,补充在正文内容中不方便安排的意识形态知识。二是教材封面、插图直接与政治挂钩。用毛主席头像、毛主席语录和工农群众形象替代了原来的火箭、水坝、卫星轨道等元素,选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插图,意在推动学生思想情感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同步。三是教科书名称改换。物理、化学等课程名称修改为“工业基础知识”“机电知识基础”等,甚至到后来直接称为“阶级斗争基础知识”,正文内容大量插入宣传话语。通过习题、注释、插图甚至教科书名称,将政治接班人的思想全面渗透各类各级教科书之中。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

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拨乱反正,教科书编写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要求,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接班人身份建构的内容与形式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

1. 根据学科特点引领接班人成长方向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生产迅猛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急骤流动、各种思想观念猛烈碰撞,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一度受到西方错误思潮和传统封建糟粕文化的双重冲击。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日渐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重视教科书的接班人培养方向成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依然是这一时期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指导思想。如1998年出版的高中生物教科书,结合生物学内容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环境道德观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8]等做法,是将接班人成长要求由单一的政治思想拓展到全面素养的典型表现。

围绕学科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能力训练过程中渗透接班人价值取向是这一时期教科书编纂的重要转向。如语文教科书根据“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核心目标,由“我爱北京天安门”式的直接宣讲拓展到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环节中多维融入国家元素,大量选用书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体现中华悠久文化和民族智慧的作品、描绘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篇章。历史教科书逐步改变以“阶级斗争为线索”的方式,突出“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6],以拓展学生对国家形象的感性认知,加强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中国认同。这一时期教科书的接班人方向引领,使得刘胡兰、董存瑞、王进喜等革命和建设典型人物,抗日胜利、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等历史事件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和发展动力。

2. 针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选择内容

从“社会要求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到“学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理念转变的基本趋势。培养定位从“劳动者”修改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内容从“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发展”变成“德智体全面发展”,深刻反映了党和国家及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调整教育方针的高超智慧。教科书由单纯推崇文化科学知识逐步转向突出素质发展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淡化了接班人身份的“标签化”“政治化”色彩,在保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道德观念,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等传统内容基础上,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的比重,将接班人身份建构有机融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之中。

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一是部分学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读本。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教基〔1991〕23号)要求发行了系列补充读本。1991年开始,每学年补充一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反对和平演变、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世界之瑰丽 民族之骄傲》《国土和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等历史和地理国情教育读本,也从学科视角深化学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认知和情感,强化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方向。二是探索完善教科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式。通过试验教科书的形式比较不同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完善教科书的教育功能。三是并行使用多种版本教科书,在以教科书审查制度保障方向的基础上体现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丰富接班人身份建构的实践形态。

3. 呈现方式和手段丰富多样

这一时期,教科书编写体例不断丰富与完善,呈现接班人身份的手段和方式也日渐多样。一是逐步淡化了课文内容的政治说教,强化了插图、习题、知识性资料、活动安排、名人名言中的隐性教育,更加重视运用观察、体验、思考、讨论等活动实现接班人身份认同,突出了学生建构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如《语文》九年级下册“爱国思乡”单元,选用《我爱这土地》等七首现代诗(其中外国诗两首),以“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为主要目标,设计在阅读中探究“我”与祖国的关系、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举办朗诵会等多种活动,推动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大“我”之中。二是由指令性语气转变为使用“我国”“我们”等第一人称用语,从简单地让学生思考问题转变为呈现问题情境,接班人身份认同与学生体验之间的通道越来越顺畅。三是形象呈现和叙事方式更加丰富多元。五星红旗、天安门、红领巾等社会主义标志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共同构成教科书立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明确将审美素养、劳动素养与德、智、体并列拓展了接班人身份的内涵。党对教材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教科书体现国家意志成为根本遵循。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在修订完善过程中都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课程与教学理念,显著增强了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与学科融合的力度和效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落实“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要求,是教材管理、编写和使用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国家通过成立教材委员会,设立教材局,制定实施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政治、历史和语文三科教材统编统用等一系列组合动作确保教科书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接班人身份建构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

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

教育部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相继印发“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和“加强党的领导”进大中小学教材指南等专项文件,突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分别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的教材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党的领导”教育,要求小学重在形成朴素情感、初中突出夯实信念根基、高中指向形成政治认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科书安排“党的先锋队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等基本知识” ,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的核心议题,设置“改革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文明与进展”等学习单元。语文教科书将《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人民服务》等红色课文作为基本篇目,要求阅读《红岩》《创业史》《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革命题材作品。教科书围绕新时期接班人要求的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新举措。

《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为夯实统编三科教材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提供了政策保障。其他学科教材在插图、探究活动等板块隐性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健康的情感态度培养同步发展、同向同行,确保接班人的思想方向和建设者的能力素养教育融为一体。这一时期,教科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旗帜鲜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又切实遵循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发展阶段特点,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理念,优化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路径,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学段各学科教科书的新路径新方式。

2. 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力度

这一时期,教科书的传统文化内容占比大幅提高。教科书根据学段差异和学科特点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明确其学习的方向,为实践“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指导思想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加大课文中古诗文的比重、倡导阅读中华经典名著、补充大量历史文献阅读材料、适时呈现传统美德代表人物和事迹、设计地方文化调查等活动,教科书夯实传统文化底蕴的功能明显增强。

教科书选择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经验结合紧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学科知识探究性活动中融入相应文化内容。如高中数学必修1要求找出依据中国古代弦图而设计的国际数学大会图标中的相等和不等关系,物理教科书要求根据光直线传播的知识来画图解释“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井底之蛙”蕴含的原理。二是从文化视角来解释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现象。如高中地理必修2安排城镇化主题、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等内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三是引导从学科视角探索身边的文化现象,加深对周围环境的思考和探索,如高中生物必修2“生物与环境”一章围绕个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3. 重视学生接班人身份建构主动性

这一时期,教科书开始重构学生接班人身份建构的话语修辞。“研究发现,教科书所展现的强式归类和构架体现了教科书的编码取向:呈现科学的‘非人化’、强调科学结果而不是过程、强化研究结论的‘确定性’和‘不容挑战’的形象。这种编码取向不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科学素质,有碍其自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9]活动安排中虽然带有“要、是、必须、可以、应该、最好、期望、你认为”等词汇的祈使句与陈述句仍然较多,但与以前的版本相比,指令性话语在逐步减少,商量性语气逐步增多,并尝试借助模糊的语言表达形式与柔和的口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激发、满足不同经验背景、不同地域文化学生主动建构接班人身份的需要。如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彻底改变以公式罗列和推演为主的风格,大篇幅使用叙事表达策略,更易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实现物理学习与接班人身份建构的自然关联、相互促进。

这一时期教科书更加突出学生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参与。除分析、概括、综合、推理等理性思维训练外,教科书尝试将课文内容的掌握与体会、联想、感受等主观情感活动设计相结合,促进学生将接班人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如物理教科书选择神舟飞船的事例,意在激发学生对当代中国科技奋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自豪之情。教科书改变直接灌输价值观的单一做法,将接班人的素养要求隐含在问题讨论与思考之中。如初中历史教科书安排根据图画讨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发展的影响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掌握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形成民族平等观念。教科书在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将知识呈现与活动探究有效结合,采用多种方式推动共同价值的个体内化。

四、新中国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的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教科书编写始终将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在70多年的探索中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经验,也出现过偏离育人规律的教训,对未来教科书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具体来说,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教科书应形成接班人身份建构的自觉意识

教科书需要处理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科书的宣传价值和意识形态功能,推动教科书在培养一代又一代忠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教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具有极端重要性。这是党在教材认识上的飞跃和超越,是党的教材理论的核心,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话语的教材理论大厦奠定了基石。”[10]但过度政治化、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或机械照搬国外经验,必然会背离中国文化背景下特定年龄阶段学生身份建构的内在规律,弱化教育实际效果。在信息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借鉴国外教科书编写的先进理念,将他们宣传意识形态的手段、方式与中国教科书编写经验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教科书接班人身份意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教科书需要将接班人身份意识有机融入科学文化素养培育全过程。近代中国的自然科学成就远远落后于西方,但我们的教科书不能只是复述西方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只是培养具备某些特定技能的人才。新中国教科书曾经将实用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糅合,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在介绍工业生产设备和产品时,都会引用毛主席语录,进行毛泽东思想与政治思想教育。在编排形式上也突出毛泽东思想教育”[11],导致政治话语强行插入教材,严重影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也违背了学生接班人身份内化的心理规律。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另一种片面倾向:以科学知识价值中立的观点排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入。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教科书除呈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科思维以外,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在情境设置中关注社会生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评估教科书中知识和技能所隐含的价值观,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接班人身份建构意识。

我们还要注意教科书接班人身份意识培养的整体协调。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科书编写人员不同,统编三科以外的教科书多个版本并行,如果缺乏整体规划,很容易出现教科书之间的身份表达含混甚至对立。如历史教科书较为详细地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但物理、化学和生物涉及的科学史内容几乎都是国外的。要解决以上问题,一是需要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性文件来整合不同科目、版本之间的内容,同时考虑不同层级文件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协调。二是要总结并推广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修改完善提供借鉴。三是教科书要体现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的时代特点,为学生提供理解、认同并践行接班人身份的文化语境。

2. 教科书应重视接班人身份建构的呈现方式

教科书应加强接班人身份建构话语体系的针对性。教科书语言隐含着意识形态观念,与一般的语言形式相比,“更具包容性与扩充性,可囊括所有形式的意识形态,它必然要对教科书中所有的观念材料,包括那些甚少政治性的科学内容都结合进去,使它们都具有话语的逻辑特征”[12]。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迎合、附属或有意识远离政治话语体系,是应对社会外在要求的具体表征,是特定时期教育政策的直接结果,也是教科书编写中接班人身份建构呈现方式单一的表现。教科书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凭借,需要重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探索出打破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之间隔阂、从生活话语等角度增强教材可读性的新方式,更好地促进接班人与建设者身份建构。

教科书应更好地发挥辅助系统的多维功能。辅助系统是为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服务的图片、表格、短文等内容。辅助系统可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复杂观念条理化、活动安排明晰化,其接班人身份教育作用更多在于隐性层面。辅助系统应当尽量展现反映中国正面形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场景;排版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协调不同职业代表人物、不同民族文化风格和城乡之间不同生活方式在教材中的出现比例,特别是要警惕隐含西方价值观色彩内容的负面影响。辅助系统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呈现红领巾、红旗、党徽、天安门、长城、黄河、泰山等党和国家的标志性图案,在思考问题和活动安排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情境,同时提供批判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的机会。

教科书要优化接班人身份建构的活动类型与效度。身份建构具有社会要求个体化和个体发展社会化双重向度。教科书要求“我”成长为接班人,只有“我”希望成为接班人它才完成了其使命。判断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效果的终极标准是学生个体的内化程度。教科书建构的接班人身份对学生影响是潜在的,需要借助显性的活动设计安排来实现其意图。接班人身份建构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典型人物与事件等教育内容,但不能只限于在“讲述”“阐释”的层面接受、理解、懂得,更需要在丰富的活动中实践、体验与感悟,推动接班人身份由被动认知升华到主动认同。同时,教科书设计的接班人身份建构活动要考虑到具体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和学段特点,要有可行性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3. 教科书应体现接班人身份建构的复杂特性

教科书编写有其自身规律。如果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接班人身份建构不只有教科书一种途径。除教科书之外,学校有多种方式影响、塑造学生价值观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他与周围环境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社会、家庭中的文化观念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教科书编写需要注意“在‘接班人’这个宏大的教化主题与学生稚嫩的心智之间,至少,或者首先存在着理解与内化上的鸿沟及紧张”,避免“不遗余力告诉学生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并且用一整套考试制度强制学生接受并相信这一种东西”[13]。

教科书应根据年龄特点体现学生建构接班人身份的心理需求。接班人身份建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需要以合乎中国风格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教科书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逻辑,在小学阶段多用故事、插图、力所能及的活动设置让学生拥有关于接班人身份的直接经验,中学阶段的知识选择与活动安排尽量引发学生辩证思考,引导学生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强化对接班人话语的理解和认同,能够辨识社会文化中不符合接班人要求的观念与行为,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为从课堂、学校的被动状态顺利发展到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自觉状态奠定基础。

教科书还应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强化接班人身份建构的现实关联。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但他们的成长深受周围社会环境影响,其接班人身份应当在立足当下与面向未来之间有效衔接。教科书一要改变单纯呈现知识而脱离生活实际或为联系生活拼凑内容的做法,及时将生活中常见而学生没有发现、体验、思考的现象与接班人身份建构有机融合起来,如脱贫、抗击疫情、城镇化、“双减”等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大政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及“网络舆论乱象丛生”等不良问题的危害、根源,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成长为接班人的决心。二要改变只强调国家和集体不谈个人的取向,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成就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激发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的强烈动机,将革命先烈、圣贤先哲、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典型融入教科书,旗帜鲜明地引领接班人身份建构的方向。

“人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和核心,社会共同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根本保障和方向指南。人的价值追求蕴含社会共同价值观,社会共同价值观体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共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历史和具体的统一。”[14]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社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概括,教科书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者,只有不断探索接班人身份建构的有效方式,才能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注 释:

①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新华社2021-11-16)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分期确定。

猜你喜欢

接班人教科书身份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跟踪导练(三)(5)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
加油!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