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国家标准发布 等

2024-01-11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社交活动探针居家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国家标准发布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近日发布实施《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43153-2023),这是我国针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发布的首个国家标准,将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内容、组织实施条件及相关流程要求等提供基本依据。

该标准是在全面总结各地实践做法基础上,适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编制而成的。主要内容分为5个部分,包括“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及要求”“服务评价与改进”。其中,“总体要求”明确了服务组织、服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服务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基础照护、健康管理、探访关爱、精神慰藉、委托代办、家庭生活环境适老化改造等7项服务,涵盖了居家养老所需的主要专业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及要求”明确了从咨询接待、老年人能力评估、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准备到服务实施等一系列程序性要求;“服务评价与改进”明确了服务评价形式及对评价发现问题改进反馈的要求。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首次修订

2023年10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草案)》。这是自2007年颁布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来,首次对其进行修订并获通过。

本次修订最大的变化是,将条例名称中“移植条例”更改为“捐献和移植條例”。此前,国家卫健委曾就此作出说明:凸显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强化对器官捐献的褒扬和引导,坚持自愿、无偿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善器官捐献的条件和程序。新修订条例将加强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认定审批管理,建立人体器官移植病例登记报告制度,对移植医院进行定期评估,加强活体器官移植管理和器官移植收费管理。

上海成立“老年友善联盟”

为满足多元健康养老需求,“上海市老年友善·健康服务联盟”近日正式成立。该联盟由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复医老龄健康研究中心、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联合发起,联盟成员都是专业的医、康、养领域标杆单位。这将有助于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优化老年人群医疗服务、全周期健康服务、构建整合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为广大老年人打造一个连贯、高效、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老年健康服务的全面提升。

20多个省份出台养老服务法规

为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养老服务行为,近年来多地针对养老服务出台法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其中。比如,广东、山东、江西、贵州、陕西、海南、甘肃、上海、河北、安徽、河南、江苏、福建、内蒙古、广西等省区市出台了养老服务条例,天津、宁夏制定了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河北、北京、山西对居家养老进行了立法,浙江出台了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

有多个省份在立法时,以专章的形式对“养老服务人员”作出规定。一些地方在对养老服务人员行为作出规范的同时,明确建立激励机制等要求。《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在“养老服务人员”专章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引进、培养、岗位(职务)晋升、激励评价机制,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治疗糖尿病的潜在靶点被发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和韩学尧教授团队通过临床和基础研究,深入研究了金属硫蛋白1E(MT1E)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潜在新靶点。

研究团队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早发糖尿病家系(家族中有成员在较早的年龄段就患有糖尿病)进行测序,经过数据筛选,在MT1E基因中发现了一种罕见变异体——MT1Ep.C36Y。研究团队对545名糖尿病患者、797名糖尿病前期患者和1282名糖耐量正常的人群进行测序,最终发现,与其他患者相比,MT1Ep.C36Y的携带者表现出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BMI、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表现出高血糖、肥胖等代谢异常,证明携带这种基因变异体的人可能更容易患糖尿病。相关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果。

新型双光子荧光探针可快速检测脑瘤

我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可快速检测人脑神经胶质瘤标志物的双光子荧光探针,有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中导航。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它与单胺氧化酶A(MAO-A)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该项研究锁定单胺氧化酶A,筛选出适配其空腔大小的双光子荧光团,并设计合成出一种具有较高亲和力和选择性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可以在20秒内完成对标志物的检测,是目前已知检测单胺氧化酶A最快的荧光探针。另外,它还可以精准检测并区分不同细胞系标志物含量。

胶质瘤有浸润性生长特性,其与脑组织间无明显边界,难以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基于荧光探针实时成像的技术,荧光分子探针能在术中实时“点亮”癌细胞,让外科手术有了“地图”的指引,突破了传统手术治疗的精度极限,显示出极大的临床价值。

闹钟响后再睡一会大脑年轻

与突然醒来相比,闹钟响后再小睡30分钟,对缓解睡眠惯性(睡醒后暂时头脑昏昏沉沉)、减少疲倦、提升情绪状态、改善认知有一定帮助。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近2000名平均年龄34岁的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69%的参与者会使用闹钟的贪睡模式或设置多个闹钟来叫醒,每个闹铃之间的平均间隔为8分钟,平均在首次闹铃响起后的22分钟起床。相较于一听到闹铃就起床的人,这些适度“赖床”的人大脑平均年轻6岁。

通过认知测试可发现,那些习惯在闹铃响后再小睡一会儿的人,在计算速度、情景记忆和认知冲突处理方面表现得更好,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也高于那些立刻起床的人。不过,这些优势在小睡超过40分钟时就消失了。这意味着,“赖床”虽好,但切不可贪睡。

“社牛”老人更长寿

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人员发表的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老年人要多参加社交活动,每天都有社交的老人更长寿。

研究纳入了近3万名老年人,中位年龄在89岁,将他们的社会活动频率分为5类。研究结果显示,与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相比,频繁地参加社交的老年人总体生存时间更长。在随访的前5年中,社会活动越频繁,生存时间越长。随访5年后,社交活动频率与总生存时间之间产生阈值效应,只有几乎每天都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生存期才有延长,约延长了204%。 研究人员认为,经常出去参加社交活动会促使个人保持更健康的生活行为,如活动多,久坐时间少,与人交流可以减少孤独感等,另外还可摒弃一些不健康的习惯,这些都对慢性病的防治有好处。

猜你喜欢

社交活动探针居家
社交新气象
《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试探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社交活动中的语用价值
staycation居家假期
牛津大学《Cherwell》
多通道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鉴定MRSA方法的建立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扫描探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