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总会再见
——高中生哀伤团体心理辅导

2024-01-04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中山5284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6期
关键词:邱某蔡某梁某

◎ 张 捷(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中山 528400)

【活动背景】

临近开学,中山市某高中高三学生梁某乘坐父亲驾驶的轿车返回家乡,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于当晚不幸去世。得知该消息后,该生的几位同伴(张某、邱某、蔡某、郭某)出现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

【活动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濒临死亡》一书中提到了“哀伤的五个阶段”[1]:

(1)否认事实:“不可能会是他”,在熟悉的地方寻找逝者的身影,觉得逝者并没有离去,保留着他们的遗物和位置,假装他们还在,无法接受和意识到他们已经逝去。

(2)愤怒:“为什么是他”,指责逝者不顾生者就这样离去,将内心悲痛的感受投射到外部世界,想要找个对象为整件事情负责,如抱怨命运不公。

(3)讨价还价:时而承认和接纳事实,时而拒绝事实,想要与逝者做交易,祈祷逝者回来,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

(4)消沉:明白逝者已逝的事实无法改变,但心理上还难以接受,陷入强烈的无助,痛苦和沮丧,感觉完全没有希望。

(5)接纳事实:接受失落,明白逝者的离开并不是他的错,开始寻找失落带给自己的痛苦和相对积极的影响,寻找安慰和疗愈,实现自我成长。

这五个阶段并不是循序渐进的,可能不会很顺利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可能会相互交叉,但是总体上,个体面对死亡会经历这五个阶段。

【活动目标】

降低梁某同伴对哀伤事件的应激反应,协助同学们表达和体验哀伤,逐步完成哀伤历程,从事件中获得自我成长,恢复心理平衡和动力。

【活动重点】

梁某的同伴们不同程度地处于“哀伤五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本次团体辅导的重点是要帮助同学们尽快地进入接纳事实的阶段。

【活动难点】

干预时间距离触发事件发生的时间较短,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在辅导过程中如何及时把控学生的情绪反应,通过辅导将学生的情绪带回正常的轨道,是本次辅导最大的难点。

【活动准备】

1.人员准备:由学校心理教师张老师作为本次哀伤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领导者,团体成员为与逝者梁某关系亲近的朋友,分别是张某、邱某、蔡某、郭某。

2.目标准备: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目标。降低梁某同伴对哀伤事件的创伤反应,协助同学们表达和体验哀伤,逐步完成哀伤历程,从事件中获得自我成长。

3.技术准备:安心团体干预技术(又称ABC 心理舒压模式),包括开宗明义、还原现场、压力反应、机会教育、行动计划和重新出发六大环节[2]。

4.材料准备:冥想音乐、焚炉、信纸、笔、逝者遗物。

5.场地准备:

密闭空间,保证辅导的保密性和绝对安全,给予学生安全的、可信任的空间。墙壁、窗帘须为明亮的暖色系,如淡黄色或粉红色,保证室内环境温暖。

场地需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相对安静,与其他场所保持一定的距离。室内需要有可拼装的活动桌椅,保障辅导的活动空间。要有较好的通风排气系统和通道。

需配置多媒体设备。

【活动时间】

梁某车祸发生后的第三天下午,活动时间60分钟。

【活动对象分析】

根据个别访谈的结果,四位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反应。

(1)生理方面的反应有:胸部强烈的压迫感、窒息感、心跳加剧、心悸、肌肉无力、难以出声、出汗。

(2)心理方面的反应有:震惊、悲痛、孤独、焦虑、疲惫、麻木。

(3)行为方面的反应有:失眠多梦、进食障碍、心不在焉、坐立不安、哭泣。

根据班主任和同班其他同学的反映,梁某平时与人和善,乐于助人,与周围同学的关系都很好。因此,身边的四位同学(特别是与梁某同宿舍的室友),出现了比较激烈的哀伤反应,如当看到与去世的梁某有关的事物时,出现严重、持续和无法控制的情绪;偶尔会自言自语;珍藏和随身携带梁某的遗物,无法控制地抽泣等。四位同学的状态符合创伤后应激反应(PTSR)的症状[3]。

【活动过程】

一、开宗明义

师:各位同学,我是你们的心理老师。今天大家一起聚在这里,是为了8 月28 日梁同学发生的意外事件。如你们所知,梁同学在这次事故中不幸丧生。听到这个消息,老师们感到非常震惊和悲痛,同时对此事件和在场各位同学的情况高度关注。老师们知道,这个意外同样带给你们很大的震撼,所以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在这一安全的空间中,聊一聊这个事件带给你的影响,并且提供一个彼此支持的环境。

师:今天辅导的主题是“我们总会再见”。在今天的辅导中,请各位同学自主发言,不要有压力,老师会对谈话的内容绝对保密。大家有任何的感受和需求都可以表达出来,只要需要,老师和同学都会帮助你。

师:接下来请到场的各位同学做自我介绍,介绍一下你是谁,以及你和逝者的关系。

张某:我叫张某,我和梁同学虽然现在不是一个班级,但是分班前我们是很好的朋友,她是我进入学校认识的第一个人。

邱某:我叫邱某,我和梁同学是从小学到现在的好朋友,认识了很多年。

蔡某:我叫蔡某,我和梁同学是同班同学,我们是学同一种乐器的,所以我们的关系很好。

郭某:我叫郭某,我和梁同学是室友,我还是她的同桌,我们相处得很好。

师:听完大家的发言,我感受到大家和梁同学的关系很亲近,她在大家的心中肯定非常重要的。今天再次来还原你听到噩耗的这个现场,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个事件。

二、还原现场

师:现在,找一个你最舒服的姿势,闭上你的眼睛,慢慢地吸气、吐气,调整你的呼吸。时间回到你刚听到意外消息的那一刻,你听到了什么?当时你正在做什么呢?

师:现在慢慢睁开眼睛。老师想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在得知消息时的状况。

张某:当时我正在家里练琴。我感觉眼皮一直在跳。邱某告诉我,阿梁(梁同学)“走了”。我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

邱某:我也是听其他人说的,当时我在玩手机,突然对话框里的消息吓了我一跳,我一直不相信这个梁某是我认识的阿梁。

蔡某:我当时和郭某在一起,我们提前回了学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还去找班主任求证了,没想到是真的。

(几位同学开始啜泣)

师:老师非常理解你们的感受。这样的事谁都很难接受。

三、压力反应

师: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回到听到噩耗的那一刻,感觉一下你当时的心情,是震惊、害怕、悲伤,还是有其他的感觉?那时候的你,脑中想到的是什么? 你的身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反应?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还是喘不过气?

师:细细地去体会它,并且接纳它,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在面临这样重大的事故任何人都会有些反应,虽然每个人的反应不尽相同,但这都是正常的,请你不用担心或害怕。

邱某:当时我四处求证,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觉得特别难受。心里像是有块大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

张某:我哭了,我们几个都哭得很厉害。我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事。

蔡某:我当时人都蒙了。她明明昨天还在我这里笑着跟我展示她新买的笛子。

郭某:我最难受的时候是晚上。她住在我的下铺,每次看到她的东西(遗物),我就感觉难受得无法呼吸。闭上眼睛就想到我下铺已经没人了(开始流泪)。

师:这种沉痛的心理体验持续了多久呢?

张某、蔡某:现在已经好多了,虽然想起来还是会很难受,不过平时学业忙的时候就会好一点。

郭某、邱某:还是很难受,特别是晚上(流泪)。

师:其实,在碰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同学们提到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通过刚才的分享,将这些情绪和感受外化出来,你是否有感到心理压力有所减轻?

张某、蔡某:有一些减轻。

四、机会教育

师:就如你们提到的,大家感到难过、感到悲伤、感到生气愤怒,或者其他的情绪,这些反应都是自然的、正常的,因为我们确实正经历一段难过的时间。

除了以上的情绪反应之外,你可能还会有失眠、做噩梦、身体不舒服、胸闷等症状;你可能会想象出事场景那可怕的一幕;你可能会忍不住地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或是容易觉得心情不好、想哭,觉得上天不公,为什么把她带离你们的身边。

我们会发现有些反应是大家共有的,有些只有你有。在这一段时间当中,上面提到的所有反应,都是正常的。这些反应统称为创伤后应激反应(PTSR)。

五、行动计划

师:通过这个环节大家可能发现这个事件对你的影响比你想象的要大,即便已经过去了好几天还是无法摆脱。我想问问两位同学(张某,蔡某),我感觉你们恢复得比较快的。可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吗?是否你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呢?你是如何让自己舒服一点的呢?

张某:我可能是因为曾经经历过这些事吧,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我爷爷刚刚因为癌症去世。一开始我也十分消沉,因为我是爷爷带大的。后来我在特别难受的时候就会和我的朋友们倾诉,我的朋友们也都会安慰我。现在我想到这个事情也会很难受,但是我知道过得好才是我爷爷最想看到的。

蔡某: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一直告诉自己,我要把阿梁的那份也好好地活下去。

(一旁的郭某和邱某已经开始泣不成声)

师:谢谢你们。郭同学和邱同学即使现在还很难过,但是我相信有大家的陪伴和开导,一定会好起来的。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走出哀伤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强求自己立刻恢复起来。因为人对悲伤的情绪总是有一个慢慢调整的过程,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个月,老师希望各位同学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力量:首先,要多保重自己的身体,注意均衡的饮食和休息、运动;其次,要寻找你的同伴力量——找个可以信任的人聊一聊,有任何事情都不要闷在心里,尤其当心里特别难过时,向对方倾诉,获取对方的能量支持; 最后,要学会自我监控情绪,如果有过于激烈或痛苦的情绪感受,要将情况告诉父母或老师。

六、重新出发

师:(发放信纸)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过去与梁同学有否未完成的事:来不及对她好、来不及道歉、答应她的事情还未做到等,如果有现在就把握机会对她说吧。请大家用纸笔写下你想对她说的话。虽然老师不认识她,但是老师相信她一定是个讨人喜欢的姑娘,老师也会像大家一样,写下对天堂的她的祝福。

(四位同学都边写边流泪)

师:梁同学离去了,但是她和你们的关系没有消失。你们觉得,她会希望你怎么继续走下去?怎么面对这学期以及后面的人生?

蔡某:她一定希望我练好笛子,把她的那份也学下去。我们之前约定好要考同一个大学,我会好好学,今年艺考努力发挥,带着她的梦想一起去我们梦想中的大学。

郭某:我平时不爱吃晚饭,她一定希望我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张某:我和她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她平时乐于助人,会帮助其他同学解题,我会好好学习,也会把她的助人精神延续下去。

邱某:我总是丢三落四的,有一次我忘记佩戴校卡了,她帮我戴上了却把自己的忘了。她肯定希望我不要再冒冒失失的,要我学会稳重。

师:相信在另一个世界的她也很关心大家的情况,她一定会关注着大家的。

师:处理完这些未尽事宜,接下来我们要与梁同学正式地告别了,我们请回老师们(班主任、音乐专业课教师),共同举行这个仪式。请同学们将梁同学的遗物(以梁同学的笛子为代表),交接给我们的老师进行处理。此外,将我们刚刚写好的信件焚烧给她,她一定会收到大家的话的。

(进行仪式)

师:我们的告别仪式到此结束。老师一直相信,去世的人都去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会活得很精彩,也希望大家在我们的世界活得精彩。许多许多年后,我们也会去到那个世界和他们团聚,我们总会再见。到那时,记得和梁同学说一声:好久不见。

【活动反思】

本次辅导首先通过开宗明义环节对事件进行概括,帮助学生明晰事件发生的经过和结局;其次,通过还原现场、压力反应和机会教育环节,使学生的感受得到了外化,减轻了内心的困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情感宣泄,并在彼此之间提供情感支持;通过行动计划和重新出发环节,学生从事件中得到了成长,理解了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通过信件书写,完成了和逝者之间的未尽事宜。通过告别仪式,和事件告别,理解了自己的生活仍旧会继续。根据班主任和同班同学的反馈,本次哀伤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较为显著,危机干预目标基本达成,参与辅导的四位同学在辅导之后情绪逐渐稳定。因此,本次辅导对于类似的哀伤事件的危机干预具有一定的启发,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哀伤心理辅导的领导者需严格筛选

哀伤心理辅导的领导者需要专业人士来承担,必须具有丰富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经验,熟练运用心理辅导相关技术,及时觉察到团体成员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并及时作出回应和调整。此外,哀伤心理辅导的领导者还必须具有强大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当哀伤事件被触发时,避免过分卷入自己的哀伤经历,出现同感创伤[4]。

二、发掘哀伤事件对于现实教育的启示

同伴的意外离世,对于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同学是巨大的痛苦,但更是一次生命教育。在哀伤情绪反应的处理过程中,在充分的表达中,团体成员能够深刻体会到同伴支持的作用。同时,在回顾哀伤事件的过程中,发掘哀伤事件对于现实生活的启发,认识到不要用悲伤和恐惧来记住逝者,而要用美好的回忆和承诺记住他们[5]。

三、重视哀伤心理辅导告别仪式的使用

梁某的离世属于意外事件,同伴们来不及与她告别,留存着内心深处关于梁某的未尽事宜。格式塔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6],因此追悼会具有对于情感的未完结的结束作用。本次辅导在告别仪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机会,从内心接受和意识到这种离别的真实性,从而实现真正的情感道别。

四、哀伤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需要灵活

哀伤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团体成员的状态变化灵活调整。本团体辅导案例在这方面略有不足。本次辅导的团体成员是根据个别访谈和班主任反馈,筛选出的受创伤事件影响较大的四位同学,并共同组成一个小规模的团体。但由于每个人受到创伤事件影响的程度不同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不同,在团体辅导的现场每个人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状态,例如本次辅导中的郭某和邱某显然比张某和蔡某在这次创伤事件中受到的冲击更大。但在具体方案的制定中,笔者预判四人都是处于强烈的痛苦中,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方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本方案的部分环节反而激发了情绪状态稍好的张某和蔡某更多的痛苦体验,本已几近消退的悲伤情绪再次被触发。因此,在类似事件发生时,需要制定多个程度不同的方案,或者根据现场团体成员的表现对部分环节灵活调整。

猜你喜欢

邱某蔡某梁某
实务案例视角下正当防卫问题研究
男子谎称能办理择校骗取学生家长28万元
劳动者根据原单位安排岗位变动到关联企业,原服务期协议是否应该继续履行?
男子“黑吃黑”遭禁錮 警拘三人
用人单位不能侵犯女职工生育权益
劳动者“跳单”入职仍应支付中介费用
“有心”的员工
男子自觉婚姻无效另娶妻,被判重婚
从老板到阶下囚
不当得利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