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2024-01-03李远丽韦媛陈莉萍邱淼连付玉春

广西农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农职业院校育人

李远丽 韦媛* 陈莉萍 邱淼连 付玉春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习总书记的回信对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涉农高校引导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扎根基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不准不细不实[3]”因此,农类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服务“三农”的使命,围绕“三农”问题,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三观、扬正气,以社会实践服务为根本点,以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为出发点,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切入点,构建具有“农”字底色的思政育人体系,打造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循环系统生态圈,引领更多的“一懂两爱”青年扎根基层,助推乡村振兴。

1 农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 农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耕读教育联系不够紧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 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要求,“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4]”。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耕读教育的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重视,将“耕”“读”并举,为农类高校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目前尽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也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融合,但效果不理想。部分劳动教育课变成“扫地”课,部分专业课程难以挖掘到较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因此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1.2 农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三农”对接不够精准

农类职业院校在培养服务“三农”事业人才的建设上对接不够精准,“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带动不强,国情省情农情教育与时代变化、社会需求、‘三农’发展和区域共生的联系不紧,围绕解决‘三农’领域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难题举措不多,知农爱农信念转化为服务‘三农'行动路径不畅通[5]”。同时,农类、涉农类专业就业环境相对艰苦,毕业生从事“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和毅力不够,无法真正扎根农业。

1.3 农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不够匹配

目前,农类职业院校未完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在创新创业实践和田间生产劳动中体现的刻苦专研精神不够,课程思政创新的硬招实招不多[3]。此外,学校开展的“双创”课程、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彰显农业特色,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创新研究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2 农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案例: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校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思政中,突出“农”字底色,擦亮“农”字招牌,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及综合性大学生创业基地,并引入优质合作企业开设创业型学历班,组建校企合作创业社团,引导在校大学生注册小微型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在校学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在县、乡、村的广阔天地中干事创业,让学生真正扎根农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1 “耕”“读”并举,注重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深入挖掘耕读教育内涵,探索具有农类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育人模式,对于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体制机制、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文化建设上精准施策,下足功夫。

2.1.1 做好顶层设计

为凝聚全校全员参与耕读教育,学校成立大学生耕读教育教学研究部,出台耕读教育实施方案,开设耕读教育相关课程。发布《关于进一步将“姓农为农”、服务“三农”、农耕文化等耕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工作的通知》,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按专业大类完善融入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具有耕读教育元素的专业课、专业综合实训课和专业生产劳动课等课程教学,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的教育。

2.1.2 做好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更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耕读教育内化成“立德树人”重要组成部分,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是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耕读教育、强农兴农等元素融入各学科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二是将人文素养课程与校园育人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融、相交、相汇。三是开设专业生产劳动、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其中,要求农林牧渔药类等涉农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不少于3 个学期的专业生产劳动,共64 课时;劳动教育共18 课时;社会实践活动共28 课时。

2.1.3 搭好实践平台

充分发挥“农”字优势,做实、做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农科教基地,搭好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田野、社会三大资源,坚定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心,切实引导青年在社会课堂中长见识、增才干,在基层一线中了解国情民情。目前,该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66 个、培训基地68 个,与企业共建57 个校企协同育人班。八桂田园基地在2022 年入选国家首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此外,与广西云乡村振兴电商直播服务中心、腾讯短视频直播南宁东盟运营中心校企合作,建立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1.4 “盘活”文化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阵地,那么第二课堂活动则是主战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切实利用好第二课堂活动这个实践教学的好平台,发挥好这个“舞台”的实践育人作用。通过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干部培训、社团骨干培训等专题讲座活动,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技能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化对强农兴农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知农、爱农的意识,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近年来将《文学鉴赏》《国学经典》《大学语文》等人文素养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化活动内涵,提升活动层次;以课程实践和耕读传家为切入点,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进农村农民,在活动中了解民情乡情,切实提升学生的知农爱农素养,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落实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2019 年出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分管理实施办法(试行)》(2022年重新修订),并通过团中央的“到梦空间”APP网络系统平台学分管理系统,做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学分管理。

2.2 服务“三农”,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农类职业院校办学的初心和使命是扎根中国大地,推动“三农”事业建设。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将“农”字嵌入实践育人各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向基层流动,增强学生对“三农”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校建立“送教下乡”的培养模式,在教育中强化“三农”情感和“三农”价值导向,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农业农村大有可为。每年组织“三下乡”实践活动,近年来该校的“三下乡”团队获建全国优秀团队1 支、全国重点团队3 支、自治区优秀团队1 支、自治区重点团队2 支。该校获建全国2020—2021 学年“活力团支部”1 个,获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2 次。

2.3 完善体系,提高创新创业的软实力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抓手。当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基础上,依托大学生创客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农产品营销中心、食品DIY 等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开展立地式研发、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活动。其次,在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的基础上加强产教融合,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组织学生到企业跟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与岗位的需求契合度。三是开展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工作,与西乡塘区团委、兴宁区团委签订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共建协议,指导班级团支部与南宁市社区形成结对,进一步加深校社合作,拓展创新实践渠道,全面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发展。目前,该校获得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区级金奖7 项,银奖30 余项。

3 农类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同时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全方位部署与安排,有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地、落细和落实。其中,《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农类专业课程的要求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6]。据此,农类职业院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紧紧联系、环环相扣,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耕读教育、专业课程、人文素养课程、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相结合,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构建的具有“农”字底色的思政育人体系,对农类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 坚持“三全育人”

国务院在2017 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7]。农类职业院校坚持“三全育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强农兴农、知农爱农等理念全面贯穿到课程思政中。一是抓实思想引领,打造党建+课程+工作结合的思政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抓实协同育人,全面统筹各行业、各领域的资源和力量,引导行业企业、新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环节,打造线上线下多元化的育人格局。三是抓实问题导向,根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抓牢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产教融合基地,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精准施策,解决学生专业知识不熟悉、实践操作不熟练等难题,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3.2 扎根“三农”事业

农类职业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擦亮“农”字招牌,聚焦“三农”使命,坚持德育润心,筑基培根,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激发学生的知农爱农意识,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入学之初,利用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的机会,邀请知名涉农企业的优秀校友返校做报告,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强化强农兴农使命。入学后注重耕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将涉农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做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农业教育的内容,提升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水平和能力。实习前拓宽学生的农业教育思路,将农业+互联网、农业+现代化、“一带一路”建设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振兴乡村的使命感。

3.3 推进耕读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2021 年)中指出,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8]。因此,农类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8]。具体举措在于:

3.3.1 以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为出发点,构建课程体系

农类职业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实现整全性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一是突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农”字底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把“耕读教育”元素科学合理融入各类课程中,在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中体现“姓农为农”、服务“三农”等耕读教育元素。二是在课程思政中深度挖掘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元素,把职业教育的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

3.3.2 以社会实践服务为根本点,开拓实践教学场所

农类职业院校要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农科教基地,依托农事体验节、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展销、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建设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增设更多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打造劳动教育品牌项目。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农村、林区、实践基地、生产一线等地方,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增强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增强学生知农爱农的意识,增强学生在基层一线创新创业的能力。

3.3.3 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切入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农类职业院校要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活动育人上下功夫,建设好校园文化,有利于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在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农耕文化,讲好耕读传家故事。“以‘名师讲堂’‘博读经典’等活动形式,推进耕读文明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8]。二是在活动中打造“农”字元素,让学生参与农耕文化墙、农耕文化长廊的设计,组织涉农专业学生打造校园内的梯田景观,组织学生参观农业发展史展示馆。三是开展具有“农”字特色的品牌活动,让学生参与打油茶、插花、制作非遗产品等活动。四是在各类活动中展出具有“农”字特色的艺术工艺品,将艺术作品与学科文化相结合,把装置艺术用于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如用稻草、麻绳材料编制、制作的稻草人为切入点,融入农耕文化、农耕场景、农业机械元素,配以声音、灯光等辅助表现形式元素,彰显农类院校的学科特色[9]。

4 结语

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农业人才是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农类职业院校担负着培育有“大国三农”情怀、有助力乡村本领、有责任担当、“一懂两爱”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要通过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社会发展需要,把强农兴农作为主要任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厚植学生的知农爱农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姓农为农”意识,提高学生服务“三农”的本领。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扎根“三农”事业,大力推进耕读教育,把握耕读教育中的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内涵,努力实现农类职业院校知农爱农人才的内涵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为我国“三农”事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三农职业院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