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思维可视化”,优化阅读教学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

2023-12-29沃远鸿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34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概念图流程图

□沃远鸿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将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可化抽象为具体,降低阅读难度,撬动深度学习。

图表作为思维可视化工具,已成为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发挥不同的作用?笔者参照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三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中的图表题,结合实际,尝试将阅读思维可视化,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绘图品语言,借图明布局

概念图是一种表示知识之间关系的图形,可用来研读重要内容、梳理行文思路等。概念图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整理、加工,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抓关键,一图胜万言

关键词句是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学会精准定位关键词句并在语境中进行细致分析,能帮助学生有效、深入地理解课文。

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例,引导学生体会水泥道的美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如果直接让学生寻找体现水泥道美的句子,学生可能会画出第五至第七自然段中的所有内容,但仍无法切实体会其中的美。因此,笔者先让学生研读第五、六自然段,交流从哪里感受到水泥道的美,引出“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一比喻句,并指导学生抓住“金黄金黄”“闪着雨珠”“闪闪发光”等关键词展开深入品读。学完这两个自然段,概念图的第一个节点便出现了。接着,学生默读第七自然段,画出体现水泥道美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师生合作绘制概念图。最后,同桌合作研读第八自然段并把图绘制完整(如图1)。

图1

概念图避免学生重复赏析,教师也无须煞费口舌地重复引导。在绘图过程中,学生初步体验了“抓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的阅读方法,水泥道上迷人的秋景深深刻入心间。有了图,这篇散文的行文脉络也顿时清晰起来,其“围绕一种景物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特点一览无余,这为小练笔提供了思路,可谓一举多得。

(二)理关系,一图解段式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言:“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三年级阅读教学以段落为重点,旨在增强学生的段落意识,让学生了解最常见的构段方式。这有利于提升其思维能力,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处。

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围绕“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展开,通篇穿插着充满诗意的描写和对话,耐人寻味之余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梳理脉络、读懂内容是学习该课的第一步。文章主要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因此,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笔者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至十九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父亲的话并从中提取信息。

师: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了解鸟儿的?请用概念图进行梳理。

(学生交流反馈,完成图2)

图2

师:父亲能看叶、闻味、听声,“我”又是怎样的?请用波浪线画出第二至十九自然段中关于“我”的描写,给“我”也绘制一幅概念图。

(学生交流反馈,完成图3)

图3

通过两幅概念图的对比,父亲对树林和鸟的了解与喜爱便展露无遗,恰恰印证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至此,第一自然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清晰可辨。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特别是第二、三、四自然段,以总分的形式描写秋雨的特点。教学时,笔者先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雨”“秋雨里有哪些颜色”“秋天的雨把五彩缤纷的颜料分给了谁”三个问题为“引信”,引导学生绘制部分概念图(图4中“有颜色”部分),体会构段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用图助推思维,解密行文思路,深入感受总分式的构段方法,形成完整的概念图(如图4)。

图4

掌握基本的构段方式是段落教学中较为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的内容,而概念图解决了此类难题。它将段落结构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降低理解难度,增强记忆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绘图现过程,借图巧复述

如果说概念图说明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流程图则能直观地呈现事物发展的过程。由于其具有简洁明快、富有逻辑性的特点,流程图还是帮助学生内化情节、展开复述的踏板。它让学生的思维从混乱走向有序,让学习入情入境,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一)缩情节,一图抵千字

情节是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把握情节是理解故事的前提。通过流程图来浓缩情节,能有效抓住课文的精髓。学生无须强记一串串长句子,学习兴趣也随之浓厚。

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如下: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考虑到这篇课文情节结构相似,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的能力,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以下任务单梳理情节并完成相关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如图5。

图5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横线画出来的这四句话分别对应种子的四段经历。谁能根据这张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的历程?

(学生自由复述,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复述其中一段经历)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很流利,有的还很有感情。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内心想法浓缩成四个关键词,请在文中圈一圈。

生:我圈的是站起来、会跑、坐着休息、躺下。

师:真是火眼金睛!下面请修改流程图,让它更简洁些。

(学生交流反馈,完成图6)

图6

师:面对大树的愿望,农夫是怎么帮它实现的?

生:大树想要跑,农夫就把大树砍倒,做成了手推车。

师:(圈“砍倒”“做成”)是呀,我们把这两个关键词也补充到图中。手推车和椅子的愿望又是怎么实现的?请你像老师一样圈一圈并把图补充完整。

(学生交流反馈,完成图7)

师:看着这幅图,你能比较详细地介绍种子的历程吗?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通过补充流程图,故事情节随之完整,种子的历程一目了然,这样既概括了主要内容,又为复述提供便利。复述时,说得清楚、有序、连贯便不再是难题,这远胜于以文字形式梳理情节。流程图以其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帮助学生重构文本结构,推动学生不断地进行思维创造,提升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复述能力。

(二)炼主线,一图化繁杂

每一个故事都有贯穿全篇的主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抓住主线,就可以让他们较好地厘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想要阐述的主题。

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中,蟋蟀红头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但相关内容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与其他情节相互交织,使学生无法清晰感知。因此,抓关键词提炼主线,借流程图再现情节,是本课的首要任务。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找一找红头到过的地方,引导他们聚焦关键词——牛嘴里、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并出示相关词卡。接着,请一人上台摆一摆词卡,再画上箭头,将旅行路线绘制出来,其余学生在《语文作业本》上绘制。这路线图的形状恰似牛肚子(如图8),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直观地呈现出牛胃的结构和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此外,本课的副线——青头帮助红头脱险,是故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该情节进行梳理并完善流程图,是把故事讲具体的关键。于是,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寻找青头救好友的一系列做法,并出示关键语句:不顾疼痛,大声喊;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说话;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随后学生完善流程图(如图9)。

图8

图9

三年级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而流程图的两次绘制分别为讲清楚和讲具体服务,循序渐进,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流程图对情节的清晰再现也有助于学生体悟旅行的惊险以及友情的力量。

流程图适用于叙事性作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析其中的关联与逻辑,提炼关键词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文章的内核便展现无遗。

三、制表学预测,借表练猜想

表格,指按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便于统计查看。表格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能将思维过程细致而连贯地展现出来。预测时利用表格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梳理、归纳,能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

(一)理思绪,一表破难点

预测是一种读书方法,一种阅读策略。它不是凭空猜想,而是有理由、有依据地猜测与推想。

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为预测单元的开篇之文,安排了旁批。这些旁批在为学生提供预测思路的同时,也暗示着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然而,三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有限,使得预测方法的习得成为了难点。受《语文作业本》中课外阅读材料《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启发,结合旁批,笔者设计了“预测表”,将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师: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故事旁边有一些橘色的字。

师:是的,这些橘色的批注都是一位小读者在读故事时产生的一连串猜测,我们把它叫作“预测”。批注里的这些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先看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人思考:这是一座怎样的老屋?哪些关键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生:老屋的年纪很大,从“一百多岁”可以看出。

生:这是一座非常破旧的老屋,从“黑窟窿”“破了洞”能看出来。

师:这样一座看起来随时都会倒下的老屋却总也倒不了。这位小读者读后作出的猜想是什么?

生: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

师:猜猜他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生:他从题目中知道老屋倒不了,但老屋又很老、很破,他就猜老屋被施魔法了。

师:原来小读者是根据题目作出猜测的。

在笔者的引导下,第一次预测的内容及方法都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吸收(如表1)。

表1

在接下去的预测中,笔者继续引导学生紧扣旁批探究故事,发现并梳理预测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填表(如表2)。

表2

边读边推想,边想边确认,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预测”有了初步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地停下来,对随后的情节作出判断,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搜索、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而表格可将这些信息整理出来,让思绪更清晰,让思考更深入。同时,表格将猜想与依据一一对应,让学生领悟到根据题目、插图、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对之后的事情进行猜想,就是预测。表格能更快地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让学生更好地将所知所学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破解难点,积累新知,提高思维能力。

(二)开思路,一表助迁移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旨在学习预测的方法,其后一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意在运用方法,练习预测技能。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迁移学过的方法是略读课文的目的和功能。课堂伊始,笔者先带领学生回顾前文,明确预测方法,接着布置学习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把自己的猜想和依据做成表格。通过自主学习、集体交流,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如表3)。

表3

边读边预测已经难不倒学生了,笔者又向他们发起了更大的挑战——续编故事。续编故事就是让学生有依据地大胆想象。将这些畅想及依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便能发现,童话作品最典型的结构特点就是反复,仿照前一个情节的写法往下编故事,也是一种预测。体会到了这一特点,学生兴致高涨,思路大开(如表4)。而在丰富的想象中,预测的方法早已谙熟于心。

表4

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图表支架,可以使思维变得可视化。学生的语言获得发展的同时,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教学贵在得法,寻求教之有道,永无止境。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概念图流程图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概念图教学功能初探
概念图构建中概念关系提取方法
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
《天津医药》稿件处理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