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12-26王璐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22期
关键词:类药物医护人员心血管

王璐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国内有研究显示: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1,2]。他汀类药物包括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托伐他汀等, 此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有学者指出:他汀类药物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 其属于治疗血脂异常以及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 同时属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药物, 其具有优良降脂效果的同时, 还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研究人员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效果, 使得其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其治疗周期相对较长, 加上多方面因素影响, 会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出现降低, 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5,6]。本文将选取2022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51 例作为研究对象, 探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12 月本院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51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53~91 岁。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均能够有效配合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依从性的调查, 且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3 个月。

1.2 方法 对51 例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依从性调查, 明确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设置他汀类药物依从性优良的判定标准为: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的相关行为与医嘱一致则判定为依从性优良;否则则判定为依从性差。主要采用院内自行设计的依从性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由相关医护人员引导患者自行填写, 完成后结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1 例患者的依从性调查结果 在完成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后发现:依从性优良患者23 例,占比45.10%;依从性差患者28 例, 占比54.90%。

2.2 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依从性差患者的年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自费支付医疗费用占比高于依从性优良患者, 经济收入、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他汀类药物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医患关系优良占比低于依从性优良患者, 病程、他汀类药物使用时间长于依从性优良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性优良与依从性差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就医条件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s, n)

表1 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s, n)

注:与依从性优良患者比较, aP<0.05

项目类别依从性优良(n=23)依从性差(n=28)t/χ2 P年龄(岁)56.32±11.56 77.18±13.82a5.7670.000性别男10150.5150.473女1313文化程度≤初中8110.1100.741≥高中1517经济收入(元/个月)2103.12±103.46 1479.65±196.88a13.6970.000病程(年) 3.87±2.22 7.01±3.37a3.8340.000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分)91.26±2.1776.81±2.4222.2180.000他汀类药物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分)88.57±2.01 74.20±1.98a25.6150.000他汀类药物使用时间(个月) 9.82±4.43 16.30±5.11a4.7810.000药物不良反应存在8 18a 4.3980.036不存在1510医患关系优良13 3a 12.3070.000一般1025就医条件方便19210.4320.511不方便47自费支付医疗费用7174.6470.031

2.3 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所得的相关因素为基础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年龄≥70 岁[B=1.223, SE=0.599,OR=3.397, 95%CI=(1.050, 10.991), P=0.041]、他汀类药物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足[B=1.080, SE=0.401,OR=2.945, 95%CI=(1.342, 6.462), P=0.007]、药物不良反应多[B=1.118, SE=0.551, OR=3.059, 95%CI=(1.039,9.007), P=0.042]、医患关系差[B=1.222, SE=0.360,OR=3.394, 95%CI=(1.676, 6.873), P=0.001]、自费支付医疗费用[B=0.890, SE=0.374, OR=2.435, 95%CI=(1.170,5.068), P=0.017]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心血管疾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包括以下内脏以及血管的疾病, 例如冠心病:心肌供血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肌和心脏瓣膜的损害等。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群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 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病例多于其他类型疾病导致死亡的病例, 截至2016 年, 由于心血管疾病所导致死亡的病例占全球死亡病例的32%左右,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 尽早配合相关医护人员落实干预措施, 对其自身的生命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7,8]。

治疗依从性主要指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其日常生活习惯以及行为等方面与相关医护人员所制定的治疗方案内容的一致性, 患者自身依从性的优良与其最终的治疗效果存在密切的联系, 如果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存在依从性以及配合度较差的情况, 则会直接使得治疗的最终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甚至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 不仅会提升患者自身的医疗成本, 同时会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现阶段有研究显示: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患者依从性呈现出不断降低的情况。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导致患者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依从性差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其中包括:年龄≥70 岁、他汀类药物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足、药物不良反应多、自费支付医疗费用以及医患关系差。①年龄≥70 岁:国内有研究显示, 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发生率是非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3 倍左右, 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相似。分析其原因为, 由于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提升, 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均处于衰弱的状态, 加上部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存在多种老年疾病, 如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 均可使得患者出现记忆力降低、分辨能力衰退的情况;在实际用药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的种类、使用剂量、使用方式、使用时间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使得患者难以进行有效的辨别,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出现漏服以及误服的情况, 加上老年患者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有限, 使其难以有效认识到自身疾病的危害性, 进而使得患者出现依从性降低的情况。②他汀类药物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足:多数情况下, 部分患者对于他汀类药物具有一定的了解, 但其了解程度仍存在相对不足的情况, 如部分患者知道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的效果, 但难以理解他汀类药物的血管保护效果, 其认为血脂处于正常的水平时便能够停止服用药物。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 部分患者反映其在查看说明书后担心长时间使用药物会出现说明书中所提到的拜斯亭事件, 由于惧怕毒副反应而停止用药, 加上部分外界的不良宣传,使得患者更偏向于使用保健品或是营养品, 进而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③药物不良反应多:在很大程度上, 用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不仅会对患者的生理造成影响, 同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疼痛、消化不良以及肝损伤等, 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为老年人, 耐受性更差, 长期的不良反应便会使其对药物产生恐惧感, 甚至担心长期服用所得效果适得其反, 加重病情, 进而出现不遵循医嘱服药的情况。④医患关系差:由于心血管疾病需要接受长期的连续性治疗, 在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 可能会存在部分医护人员责任感缺失、对患者耐心差等情况, 长期的不良相处模式可能使得患者对于相关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降低, 进而使得患者出现自行停药的情况。⑤自费支付医疗费用: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 患者所需服用的药物同样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而药物自身在类型、剂型等属性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进口类药物以及合资类药物为例, 其具有优良的治疗效果, 但其价格昂贵, 使得自费治疗的患者难以接受,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停药的情况。结合上述因素分析, 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 相关医护人员不仅应当将治疗的效果作为干预的重心, 同时应当重视导致患者出现依从性降低的原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 如:①强化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 对于≥70 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指导其进行用药的过程中, 可将用药与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 进而避免患者出现忘记服药的情况, 同时在干预过程中可予以患者用药卡片, 将用药的方式、剂量、时间等进行书写, 保障其用药的依从性以及安全性。②强化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 使其明确疾病的危害、遵循相关医护人员落实干预措施的重要性以及遵循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等, 为其说明不遵循医嘱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使得患者主动纠正依从性差的情况,同时定期为其普及药物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 保障其依从性的提升[9-12]。

综上所述,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年龄≥70 岁、他汀类药物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足、药物不良反应多、自费支付医疗费用以及医患关系差。针对此类情况,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需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进而保障患者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

猜你喜欢

类药物医护人员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