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3-12-26李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丁苯神经功能注射液

李丽

脑梗死属于临床上严重的一种脑血管神经病变,也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 该疾病是因为多种脑血管疾病使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出现血液供应障碍而致使脑组织出现缺血和缺氧而导致的坏死, 发病以后患者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神经症状, 并且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认为[1]脑梗死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症状, 其神经功能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死灶的具体部位和大小。有很多患者会因为脑梗死而导致出现语言障碍, 这是因为脑梗死使得患者的语言神经功能受到影响, 导致患者丧失了正常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其具体表现是患者的发音、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等能力受到影响。临床研究认为[2]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大约有21%~38%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语, 影响到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丁苯酞属于一种神经保护剂, 人们认为丁苯酞在促进脑能量代谢调节, 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减轻患者的失语症状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后失语中的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7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急性脑梗死后失语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43 例)和对照组(41 例)。观察组男23 例, 女20 例,年龄55~78 岁, 平均年龄(66.13±8.05)岁, 发病到入院时间1~5 h, 平均发病到入院时间(3.12±1.02)h;对照组男22 例, 女19 例, 年龄56~82 岁, 平均年龄(67.12±8.21)岁, 发病到入院时间1~5 h, 平均发病到入院时间(3.18±1.0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经过《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验证伦理, 并且在《入院须知》、《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诊断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诊断符合全国第4 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所制定的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入院后均检查了CT, 均存在失语症状;③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生脑梗死;④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患者家属愿意配合完成本文的研究工作。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严重的多脏器功能损害;②有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③存在血液系统病症或者全身感染;④对本人所应用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不耐受;⑤非首次脑梗死发病患者或脑梗死发病后无失语症状的患者;⑥同期参与其他研究。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主要为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脂药物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常规进行有关的静脉用药。将输血通注射液4 ml 加入到100 ml 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1 次/d;选择小牛血去蛋白0.4 g 或奥拉西坦2.0 g 加入100 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 1 次/d。患者持续用药10 d 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1.3.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100 ml/次, 2 次/d, 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用药, 同样持续用药10 d 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神经功能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神经功能采NIHSS 进行评分, 分值为0~42 分, 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差。语言功能采用WAB进行评估, 评分包括自发语言、口语理解、复述、命名等4 个方面, 总分=(自发语言+口语理解/20+复述/10+命名/10)×2。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胸部不适、头痛头晕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NIHSS、WAB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 WAB 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12.49±2.44)分低于对照组的(18.65±3.55)分, WAB评分(86.70±16.94)分高于对照组的(77.85±14.8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神经功能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神经功能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例数NIHSS 评分tPWAB 评分tP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328.75±5.62 12.49±2.44ab17.40280.000068.44±13.37 86.70±16.94ab -5.54850.0000对照组4128.09±5.3518.65±3.55a9.41420.000069.67±13.2777.85±14.83a-2.63200.0102 t 0.5508-9.3056-0.42302.5427 P 0.58330.00000.67340.0129

2.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与对照组的9.76%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属于临床上十分常见且严重的病症,也是威胁到我国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病症之一,但是最近这些年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3]。脑梗死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本文研究的急性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梗死, 这种病症所导致的死亡率较高, 特别是这些年, 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 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都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从我国的流行病学角度可以看出, 每年有>200 万的新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我国出现, 并且这种发病率朝着逐年升高的趋势。

由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较为复杂, 所以近些年来也有研究认为由于兴奋性氨基酸细胞的毒副作用、能量耗竭、梗死灶的缺血半暗带去极化、自由基的毒性作用、神经元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钙超载、调控基因的表达、炎症反应等都会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4]。临床目前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 主要实施对症的内科治疗, 常规方法, 包括对患者进行溶栓、降纤、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 同时也可调整并改善患者的脑循环, 实现神经保护作用等[5]。在对患者的治疗中超早期溶栓治疗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是有一部分患者经过溶栓治疗之后, 仍然会存在严重的失语症状等神经功能障碍, 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6]。所以在后续治疗中需要采取有效的药物进行干预, 本文主要研究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应用在急性脑梗死后失语患者的治疗之中, 并分析所取得的治疗效果, 结果得出: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 WAB 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12.49±2.44)分低于对照组的(18.65±3.55)分, WAB 评分(86.70±16.94)分高于对照组的(77.85±14.83)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与对照组的9.76%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肯定了对患者用药丁苯酞注射液的可靠性。丁苯酞注射液是我国自主研发出的一种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的新药, 目前这种药物包括注射液和口服制剂两种类型。注射液用药以后能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消旋正丁基苯肽, 能够对缺血位置的血流进行作用, 使血流增加, 可以提高缺血位置的毛细血管数量和灌注量, 也能减少对线粒体的损伤, 这对进一步避免细胞缺血具有重要意义, 增加对患者缺血部位的代谢功能, 最终实现对脑神经的保护作用。临床认为[7]丁苯酞注射液能迅速的对脑缺血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进行改善和阻断, 可发挥多靶点抗脑缺血的功效, 主要作用机制是重构微循环并增加缺血灌注, 这种药物可实现对线粒体能量保护的作用, 维持患者的正常代谢。

此外本文所得的研究结果与李俊[8]、郭丽红等[9]、高兆录[10]、夏芳莲等[11]、吴晗等[12]的研究结果存在相同的结论, 能在学术上进行相互证实。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后失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语言功能, 且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丁苯神经功能注射液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碘帕醇注射液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