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教学细节 提升教学质量

2023-12-15袁龙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细节主体性教学质量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若忽视教学细节可能出现考虑不周、懂而不会、一错再错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的解题信心,限制学生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教学细节,通过巧妙引导、有效交流、正确反馈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细节;主体性;教学质量

当下,高中数学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变.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且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它为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实践教学中,其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是教学中过度地关注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细节. 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教学中若忽视教学细节,则教学很可能是“竹篮打水”,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把握教学细节. 笔者就如何把握教学细节,提升教学效率提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参考!

创设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有些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然学生的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并未引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出现了“假参与”“伪探究”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真参与”“真探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从课堂引入上下功夫. 课前,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创设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课堂导入这个细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智慧,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课始,教师引入“棋盘上的麦粒”这一经典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一共需要多少麦粒呢?如果你是国王,你会答应这个要求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迅速列出式子:S=1+2+22+23+…+263.不过学生计算时却犯了难,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计算方法,显然学生的探究欲被激发出来了.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代入计算,而是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特征,学生发现,这个式子中的每一项都符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aqn-1. 现在的重点是寻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一般表达式,若能够找到这个一般表达式,把n=64代入其中就可以得到结果. 分析至此,本节课教学探究的主题已经呈现,接下来就是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探寻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设置悬念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其是课堂引入的重要形式之一. 设置悬念时应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引入的作用,诱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深化.

充分交流,消除学生的片面认识

高中生虽然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在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时,依然会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 为了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个体差异的优势,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实现优势互补,促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 不过,在生生互动交流中可能出现分歧、障碍和误区等,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正确地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消除分歧、突破障碍、远离误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事件的独立性”时,教师给了这样一个实例:假设一个箱子中有4个小球,其中有3个单色球,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蓝色,还有1个红绿蓝三色球. 假设事件A={取出小球的颜色含红色},事件B={取出小球的颜色含绿色},事件C={取出小球的颜色含蓝色},试判断A,B,C三个事件是否相互独立. 根据生活经验,相互独立可以理解为互不相干,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三色球含有红绿蓝三种颜色,所以A,B,C三个事件互不独立.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独立性条件进行判断,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获得P(AB)=P(A)P(B),P(BC)=P(B)·P(C),P(AC)=P(A)P(C),但P(ABC)≠P(A)P(B)P(C). 综上所述,A,B,C三个事件两两独立,但是三者不满足相互独立. 这样从定义出发,通过有效互动消除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直觉和生活经验,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理论依据,以此给出准确的判断.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师生互动应贯穿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通过有效交流让不同思维碰撞出火花,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促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突破障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找到学生的思维障碍,以此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三角函数”时,教师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y=,求y的取值范围. 练习题给出后,很多学生无从入手.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有些学生借助诱导公式将sinα转化为cos

,但转化后学生依然一筹莫展. 教师启发学生从式子的特征出发,联系之前学习的知识看看可以联想到哪些内容. 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学生联想到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将y看成过点(cosα,sinα),(2,-1)的直线的斜率. 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思考,想到动点(cosα,sinα)为单位圆上的一点.分析至此,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顺利得到了y的取值范围.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遇到了思维瓶颈. 教师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出现瓶颈的主因,以此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瓶颈,让学生“既懂又会”.

指正错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 作业批改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形式. 作业可以充分暴露学生思维存在的漏缺,这样教师采用圈画、批注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修正,以此通过无声的交流让作业内容丰富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教学“不等式”时,有这样一道课后作业题:证明+≥,其中a与c,b与d不同时相等.

从作业反馈来看,很多学生没有顺利完成这道题. 从学生解题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是开方运算,然越开方越复杂,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教师在作业评价时这样写道:看到平方的和你想到了什么?在教师的提示下,很多学生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将看成点(a,b)到原点(0,0)的距离,将看成点(c,d)到原点(0,0)的距离,将看成点(a,b)到点(c,d)的距离,这样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轻松就完成了不等式的证明. 回批后,教师写道:“之前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解决问题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回顾、反思,以此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师在作业批改时要尽量减少简单的“√”“×”的评价,应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出错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修补思维漏缺,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当然,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总之,教学中师生应重视把握教学细节,它是影响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于教师,要认真研究,充分预设,及时捕捉教学细节,以此通过有效的引导来丰富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对于学生,只有关注这些小细节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以此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作者简介:袁龙(1988—),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教学细节主体性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关注细节研究 成就精彩课堂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细节成就精彩
聚智慧于细节,展精彩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