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数学思维的引导研究

2023-12-15蒯龙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情境应用

[摘  要] 思维贯穿数学教学整个过程,不论是教师的思维,还是学生的思维,对课堂的“意义建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文章以“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为例,具体从“情境创设,诱发思维”“问题驱动,激活思维”“实际应用,提升思维”三方面,谈一谈基于“意义建构”的数学课堂思维的引导措施.

[关键词] 意义建构;思维;情境;应用

布伦达·德尔文(Brenda Dervin)在1972年提出“意义建构”理论,认为知识由学习者主观建构而成. 该理论是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實践与研究而来的,其中“同化”与“顺应”为认知发展的主要过程,学习者的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的共同作用促进了意义建构. 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有效促进意义建构呢?本文以“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为例展开分析,与同行交流.

情境创设,诱发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想要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通过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来. 丰富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客观认识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情境常能带给学生较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本质.

初学基本不等式,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式子”“大于”“小于”等基本知识层面,想让学生立即认识到基本不等式是一种新的知识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此,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起点与思维习惯,通过丰富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基本不等式与之前接触的方程、函数等的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种新的数学现象,主要研究的是两个变量所组成的代数式间的不等关系.

“两个变量”“两个代数式”“一个恒成立的不等关系”是基本不等式的特点,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 想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影响,需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在耐心等待中诱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促使学生多方位建构新知.

情境1 如图1所示,此为2002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该图案是根据赵爽弦图设计的,透过明暗色彩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风车图案. 大家能从这幅精美的图案中探寻出一些相等或不等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探究结果. 为了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笔者开始点拨如下.

师:图2为会标的简图,大家从中发现了哪些熟悉的几何图形?

生1:分别有大正方形ABCD、小正方形EFGH以及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师:很好!既然我们发现了这些图形,能否从这些图形的面积着手,探寻出其中存在哪些相等与不等的关系呢?

生2:从图中发现,大正方形ABCD的面积S=a2+b2,小正方形EFGH的面积S=(a-b)2,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S=2ab,其中S>S,也就是a2+b2>2ab.

生3:若a=b,可将直角三角形理解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正方形EFGH缩成一个点,此时S=S. 因此,S≥S,不等关系应是a2+b2≥2ab.

将数学史作为情境素材,不仅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渗透数学文化的作用,还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主从背景丰富的图案中探寻出面积间的数量关系,并抽象出不等关系. 该情境,成功地帮助学生从几何与代数的角度认识到了不等式.

情境2 如图3所示,已知半圆的直径为AB,点C位于圆周上,且CH⊥AB,H为垂足. 若AH=a,BH=b,为算术平均值,为几何平均值.

师:说一说图中的哪些线段可以代表a,b的算术平均值?

生4:线段AO,OB,OC都可以,它们都是圆的半径.

师:很好,那么图中哪些线段为a,b的几何平均值呢?

生5:结合射影定理,不难发现CH==.

师:若想比较它们的大小,该如何处理呢?

生6:可过点O作AB的垂线,与半圆相交于点E,OE为半径. 观察图形发现,半弦CH不大于半径OE,即CH≤OE,所以≤,当且仅当点H与圆心O重合,也就是a=b时,半弦和半径为相等的关系,此时可取等号.

师:很好!有其他意见吗?

生7:若从Rt△CHO着手分析,或许更直观也更容易理解CH≤OC.

师:非常好!从“几何意义”的角度出发,咱们又获得了一个不等式≥,这个不等式中的a,b的取值范围有什么规律吗?

生8:有,a>0且b>0.

生9:不对,应该是a≥0,b≥0. 若a,b均为负数或一正一负,则该不等式不成立.

师:非常好!但咱们现在只研究该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0,b>0.

该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出发,让学生从图形中自主探索出基本不等式. 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同时深化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利用赵爽弦图引出不等式,借助几何图形让学生自主抽象出不等式,学生在两个情境的启发下,不仅发展了数形结合思想,还初步获得了用几何法证明不等式的能力.

问题驱动,激活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教学中,不断涌现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生命力. 问题分为外显的知识性问题与内隐的经验生成性问题. 外显的知识性问题是单纯的教学知识问题化,而内隐的经验生成性问题则是数学问题意义化、形式化. 一般情况下,问题能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暴露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沿着问题的深化螺旋式上升.

实践证明,在数学概念、规律等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演绎问题或形式地呈现问题,而应将数学本质展露出来,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提出更好的新问题. 同时,课堂问题应具备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与推广性等特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如此才能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析与思考.

师:通过刚才对两个情境的分析,大家经历了不等式形成的过程,其实该过程实则为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大家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生10:-==(-)2≥0,即≥,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师:很好,这就是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方法之一——作差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1:根据a>0,b>0的条件,要证明≥,即证明a+b≥2,也就是证明a+b-2≥0,即证明(-)2≥0. 我们知道(-)2≥0恒成立,所以≥成立.

师:非常好!这种方法以结论为起点,通过推导到已知条件而完成证明,这也是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方法之一——分析法. 值得注意的是,书写“要证明”“即证明”“?”等文字或符号时,要保证每一个步骤都具有可逆性.

生12:能否将生11的证明方法反过来?如对正数a,b,因为(-)2≥0,所以a+b-2≥0,即a+b≥2,因此≥.

师:这也是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的一种——综合法. 即以已知条件或结论为出发点,通过“由因索果”的方法获得结论.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3:因为a2+b2≥2ab,所以a2+2ab+b2≥4ab,也就是(a+b)2≥4ab. 由于a>0,b>0,因此可将(a+b)2≥4ab的两侧同时开方,得a+b≥2,也就是≥,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师:这里应用到了“当且仅当”这个说法,为什么会这么说?

生14:为了表示两者相等的关系,“当且仅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方面,当a=b时取等号,也就是a=b?=;另一方面,仅当a=b时取等号,也就是=?a=b.

师:对于“≥(a>0,b>0),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生15:可以理解为两个正数的和与积之间的不等关系.

生16:可以理解为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必然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生17:还可以从数列的角度来理解,即将视为正数a,b的等差中项,将视为正数a,b的等比中项,则基本不等式可作如下描述: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必然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

师:非常好!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基本不等式进行了理解与总结,今后若遇到涉及两个正数的和与积的问题,可尝试从基本不等式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思考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在此环节中,通过言简意赅的问题的驱动与提炼,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几种常用于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方法(作差法、分析法、综合法). 每一种方法都由学生自主领略而来,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基本不等式的意义建构,也充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

其中,生11的逆向思维令笔者惊叹,该生能自主转化思维方式,出其不意地从结论出发,为证明带来新的突破. 由此可见,只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就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执果索因”的方法,不仅给所有学生都带来了启示,还从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 同时,笔者规范了书写要求,为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实际应用,提升思维

数学结论为实际应用服务,数学学习重在辨别、模仿与创新. 基本不等式的几种证明方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为接下来的实际应用夯实了知识基础.

例题:若a,b均为正数,求证(1)+≥2;(2)a+≥2.

生18:(1)+=,因为(a-b)2≥0,所以a2+b2≥2ab. 又a>0,b>0,所以≥2,也就是+≥2.

(2)a+=,因为(a-1)2≥0,所以a2+1≥2a. 又a>0,所以≥2,也就是a+≥2.

师(未置可否):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

生19:(1)a2+b2≥2ab,因为a>0,b>0,所以≥2,也就是+≥2.

(2)a+-2=,因为a>0,所以≥0,也就是a+-2≥0,所以a+≥2.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20:若直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更简单.

(1)因为a>0,b>0,所以+≥2=2,当且仅当=,也就是a=b时取等号.

(2)由于a>0,故a+≥2=2,当且仅当a=,也就是a=1时取等号.

三位学生分别从综合法、重要不等式与基本不等式三个角度来分析并解决问题. 虽然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此题更简洁,但由于是新知,因此学生应用时并不十分流畅. 为了增加学生的熟练度,笔者应用变式题诱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变式题:求函数f(x)=+x的值域.

生21:f(x)=+x≥2=2,当且仅当x=,也就是x=1时取等号,因此函数f(x)=+x的值域是[2,+∞).

生22:不對,题设条件并没有明确指出x>0,我们应该将x<0的情况考虑进去.

师:非常好!考虑得很周全,也就是说要对x进行分类讨论,谁来说说x<0时该怎么处理呢?

生23:当x<0时,则-x>0,-f(x)=-x≥2=2,因此f(x)≤ -2,当且仅当-x=-,也就是x=-1时取等号. 综上分析,函数f(x)=+x的值域为(-∞,-2]∪[2,+∞).

生24:函数f(x)=+x属于对勾函数,通过作图,结合函数的单调性,也可获得该函数的值域.

变式题的应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还强化了学生对“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认识,将基本不等式和函数最值问题联系起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与生俱来,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心理. 涂荣豹先生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的提问,尽可能多采用一些元认知问题,少采用一些认知性问题,让学生在开放性的状态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情境创设、问题驱动与实际应用是引导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促进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学生的思维,提炼学生的思维,尤其将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感悟、体会知识的意义建构,从真正意义上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蒯龙(1981—),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情境应用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