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12-12梁静雯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梁静雯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强调了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道路。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客观上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安定,同时还关系到自身发展。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社会发展迅速以及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主体性较强。大学生活是一个全新、广阔的世界,他们本应处于乐观、积极进取的状态。进入大学后,原本熟悉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均发生变化。不仅要面对语言局限带来的学习压力,而且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心理素质相对脆弱,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想适应多元文化,扎实的基础知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十分重要。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的希望,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地区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大批的人才支撑。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很多内地人才不愿意到边疆支援建设。近年来,国家积极倡议在民族地区推广和实施“人才引进”计划,致力于吸纳更多沿海和内地高素质人才支援民族地区,但建设家乡的重担更多地落在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需要他们利用学到知识去建设家乡,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

(三)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的需要

一些境外势力向高校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歪曲事实,煽动民族仇恨,鼓动宗教狂热,妄图用宗教干预高校教育,从精神上控制青年一代,拉拢一些政治意识淡薄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反动组织,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对国家的利益造成极大的威胁。要想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宗教和国家的关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牢固树立“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并将之内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和统一的意志,为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服务。

二、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学校以及教师三个维度去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输送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

(一)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意识

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从中国、世界发展的趋势、从民族发展与繁荣的角度认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与民族特性等方面考虑,学校可以适当放宽某些科目的学习要求,提高他们擅长领域的要求,因材施教,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与汉族学生沟通的机会。

构筑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行动上倡导民汉教师、民汉班级、民汉学生之间互相结对子,更好地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专题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认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有着民族、地域、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强烈认同感,他们更愿意与本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因此建设一支符合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汉族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更加有效地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提高科研水平。高校应制定实施培训方案,设立专门的培训项目及资金,重点围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专业能力等内容,让教师分批前往对口援建或建立合作关系的内地高校交流学习,对中青年教师骨干要进行重点培养,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民族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知识,更加切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能力。要培养高校教师与时俱进的进步观念,使其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知识,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必须具备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应该能够独自娴熟搜集所需资源、组织各类活动。具有敏锐的领悟和研究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党的政策理论,联系和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用各种知识技能认清问题的本质,剖析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精神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制定、工作的落实上,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实现群体和谐发展。

(三)优化高校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将教学与育人进行有机融合,反对传统教条式的灌输方法。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设置教学情境,优化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宣传、推广民族政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渊源,通晓中华民族的含义及意义,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世界观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紧跟时事,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践中查缺补漏,使他们和本民族的建设发展相联系,增强自信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较发达地区参观、访问和学习,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建设家乡和报效祖国的热情。同时,鼓励学生就耳闻目睹,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能力范围内的科研实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三观。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将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融入到当代文化中,形成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现代校园精神文化,从而丰富各族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课堂上,将各少数民族的一些民族艺术、文学作品、民族风俗,以及少数民族抗敌御辱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历史人物等,作为思想理论课教学的素材;在课堂外,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给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展示家乡风情和个人才艺的舞台,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各式各样校园文化的陶冶,不仅促进了民族大团结,而且达到了育人目的。

三、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一样,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共性,同时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对于他们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意识、加强高校队伍建设及优化高校教育模式等方式进行改进,创造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建设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