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对策研究

2023-12-12齐晨艳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文明育人校园

齐晨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始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积累生态文明知识的基础上,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协同育人作用,持续深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对策的理论基础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观,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想源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领域,人类不可能脱离大自然这个生命承载体而生存和发展,“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我们生存生活都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这说明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自然,人类靠自然界才能得以繁衍存活。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基,科学地阐述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和精神所需,同时我们的躯体甚至我们的精神都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如同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相反,人类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那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必将遭到自然报复,因此要在科学探索客观规律、科学运用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的变换。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论,体现了生态环境的生产力属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二)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作用

要培育大学生树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所学的有关生态理论知识应用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生态生产力观点。习近平提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明确了生态环境的生产力属性,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体现了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同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涵。其二,人类文明发展内在必然规律观点。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必然之路,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丰富生态环境的支撑。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起源史他们分别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悠久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和谐的江河流域成为孕育文明的发祥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轨迹中得出,生态环境在人类文明兴衰中的作用。其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指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理论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了马克思王义理论体系,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新内涵,并内在地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观念,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大学生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积极培养大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要时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和法律约束、实践养成等途径,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让节约资源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低碳发展理念、循环发展理念、污染防治理念融入职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

学校以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依托,打造学校生态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为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

(一)构建学校生态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运用微信、微博、QQ 等新媒体工具,利用好线上线下交流,不断夯实大学生态文明培养的载体,体现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角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获得感、参与感与责任感。马克思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不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要将课本上的生态知识具体应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建设校园生态文化是为了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具体来讲,大学可以举办一些关于生态的校园活动, 例如生态知识问答、环境问题竞赛、生态环境保护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可以开展以生态文明观为主题的寒假、暑假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二)优化学校生态育人环境

大学是为国家、社会育人的主阵地,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要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一方面,加强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大学生置身于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提出要为大学生打造美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而优化校园的生态育人环境便显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从自然环境角度出发,建设一个生态优美的校园环境,需要在校园里栽培一些绿色植被,种植一些美丽的花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总之,优化校园的生态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养成。

三、利用好家庭和家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可以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氛围,也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教。

(一)发挥家庭的熏陶作用

家庭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具有启蒙的作用。重视家庭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追求美好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这一目标。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营造,在于家长自觉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这种教育方式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德,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在生态文明观培养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重视家教基于生态文明观

家庭教育要引导子女确立远大志向,引导子女成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优质人才。在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引导家庭成员提高生态文明修养,以实际行动推动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风尚。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构成教育的有机整体,其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基石。要想发挥学校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中的作用,就需要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孩子形成生态文明观的指导者和示范者。父母具备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耳濡目染的机会,从而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自我养成

在国家重视育人质量提升的大背景下,利用好学生自我教育内生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养成。

(一)大学生将生态文明观理念应用于实践

理念应用于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大学生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并提高大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将大学生所学到的有关生态保护理论知识落到实处。也就是人的意识上的认知最终是要靠实践来佐证的,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环境责任意识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环境保护行为,在实践中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存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态文明观培养离不开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因而大学生要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成为自觉行为。

(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法治观念

法治中国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更需要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而大学生作为生态社会发展的主体之一,需要加强熟悉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知识,培养生态法律意识。一方面,大学生要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在法的社会环境下保护环境,注意从小问题做起,比如不要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做到学以致用。从哲学的角度看,正确的意识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储备量,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引导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具备生态文明观的人。

猜你喜欢

文明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明歌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