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启示

2023-12-12黎佳佳谢海英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0期
关键词:工学曾国藩读书

黎佳佳 谢海英

曾国藩为官清廉,为人低调诚恳,被后人称为“千古完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在学习目的、学习方式方法、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容,其教育思想经历了时间的积淀、岁月的筛选,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为近现代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具有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研读《曾国藩家书》,探析曾国藩在教育目的、学习方式、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寻求对当今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启示。

一、曾国藩教育思想形成原因

(一)环境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湘乡的一个普通农耕家庭,祖辈以务农为主。曾氏家族曾在江西居住数百载,后又定居于湖湘地区,不管是江西还是湖南都处于长江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粮食充沛、物资丰厚,在这样舒适自得的环境下,两地居民民风淳朴、视农为业,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此外,江西、湖南两地都注重读书,自古才人辈出,如北宋时期江西有文学家欧阳修、黄庭坚,湖南有理学家周敦颐。因此曾国藩提倡耕读传家的教育思想深受赣江文化、湘江文化的影响。

曾国成长于中国晚清的封建时期,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后裔,其从小就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熟读四书五经,钻研“程朱理学”,其教育思想与传统儒家文化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民间疾苦,文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清朝政府处于政权危机,因此曾国藩教育思想也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孕育,既继承了儒家“程朱理学”的思想,又融合了湘、江区域文化,同时还吸纳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二)家风基垫

曾国藩自幼好学,一生都在倡导和践行勤勉治学、耕读勤家,这与其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曾国藩的太祖父曾应贞自幼勤奋好学,十来岁便能成诗文,又勤于耕作,使曾家家境逐渐摆脱贫困。曾应贞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并把自己的治家之道总结为“勤俭立身,耕读保家”传给后人。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延伸曾家家风内涵,创立了八条家规。曾国藩把八条家规归纳为“八字诀”:早、扫、考、宝、书、疏、鱼、猪[1]。“早”指要早起扫地、读书;“考”指懂得追思祭祖,传承先辈之德行;“宝”,与人为善为宝;“书”指家中有藏书以及读书明理;“扫、疏、鱼、猪”指习苦劳作,保持勤劳的习惯。这时期的曾氏家风已具有勤俭为基、耕读传家、孝友为福的内涵,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曾国藩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重要意义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家书和著作中,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曾国藩倡导的读书是为进德和修业的教育目的,读书应立志、有恒、心专业精、勤思善问的学习方法,运用的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严爱结合的教育方法等都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对当今仍有重要意义。

(一)为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提供正确价值导向

“进德”“修业”是曾国藩提倡的学习目的,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诸弟书》书信中提到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2]。在另外封家书中也提到“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3]。在学习目的上,曾国藩认为学习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进德”,即追求真诚正直,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明白孝、悌、仁、义等做人的道理,使自己不愧对父母;二为“修业”,即学习诗词文章写作等提升自己的本领,使自己能够自立谋生。曾国藩认为读书应按书中所教的道理去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拿来用,这样做一分便是为学一分,在作文写字上自然会有进步。曾国藩认为读书要在“德”和“业”两方面 “并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曾国藩反对读书是为了做官,倡导学习是为了致用、为了明理,并强调“德业并增”,是非常具有先进性和时代价值的,与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的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的内涵具有一致性,为当下高职院校提供了正确的育人价值导向。

(二)为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提供多种育人方法

曾国藩作为家里的长子,非常注重对各位弟弟的教育,并且讲究运用方法,在其教育实践中,他运用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严爱结合等多种方法开展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要求弟弟们每日早起,坚持学习,自己必定率先示范、做出表率,“男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从忙,亦不废正业”[3]。他积极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对各位弟弟更是耐心教导,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有针对性采取措施,给予不同的建议和引导。如对性格有些急躁的季弟国葆,教导其“须平和温雅”,对他学识还不扎实,劝其“今年不必急急赴试也”[3];对于不能静心读书的四弟则要求其“发奋自立”,引导其树立坚定高远的读书志向。对弟弟们既严格要求同时也爱护有加,对弟弟们的学业和品行严格要求,但在生活中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又无微不至,如知道六弟考试迟迟没有考中,及时写信安慰;听说华弟、荃弟的学业大有进步,及时进行表扬。

曾国藩教育思想中蕴含的这些教育方法,为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提供了多种育人方法。

(三)为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充实教育内容

教育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曾国藩教育思想本身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强调读书要“立志高远”,要“持之以恒”,要“心专业精”,要“勤思善问”的这些思想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育人资源,承担教育影响的角色与功能。曾国藩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先立志,立志才能自觉自律、发奋学习。曾国藩在另外一封家书中同样提到“吾人为学,最要虚心”[3]。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抱着谦虚的态度,虚心向书中圣贤学习,虚心良师益友学习,学习朋友的长处,与良友砥砺前行,共同进步。

曾国藩教育思想中蕴含的“进德修业”“读书立志”“读书宜恒”“心专业精”“勤思善问”等思想,教育者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中,融入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在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下通过提炼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内容,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教育内容,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使育人效果得到提升。

三、曾国藩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启示

曾国藩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其倡导的“德业并增”教育理念,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严爱结合的教育方法,以及重视家庭教育等思想对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具有启示作用。

(一)强化“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理念

曾国藩关于“德业并增”的教育思想启示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强化“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理念,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从“德”和“业”两方面着手,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技术技能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技术技能培养,使“德”成为学生学有所成的根本,“技”成为学生德能提升的基础,德和技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德技并修融合统一。

(二)加强家校联合,形成育人合力

曾国藩能有一番作为,除开与自身的努力分不开外,还与其良好的家风家教密切相关。一方面曾国藩自身深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如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创立 “八条家规”规范子孙的行为和品德;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读书方面,教导儿子循序渐进、讲究方法;在孝顺父母方面,曾麟书身体力行,尽心尽力照顾生病的父亲,这些都耳濡目染的影响着曾国藩的成长。另一方面曾国藩注重对弟弟和子女们的家庭教育,曾国藩基本的育人之道都蕴含在其家庭教育思想中,所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曾氏家族人才济济,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是清朝的封疆大使,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是晚清的外交家,次子纪鸿是颇有造诣的数学家,曾国藩的孙辈曾宝荪、曾约农是著名的教育家,其曾孙辈曾昭抡、曾广锜是杰出的化学家等等。

(三)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

曾国藩虽然非常注重读书,但他并不一味地只读书而“十指不沾阳春水”。他强调耕读思想,工学结合。“耕”,是指洒扫、耕地、洗衣做饭等劳动,也指践行所学的知识,“读”指读书求学,既在书中求得学问,也在生活劳作中求得学问。曾国藩的耕读传家思想还体现在其强调学习要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寻得诗文写作的学问。曾国藩在《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家书中写到“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3],如今人们都把“学”字理解错了,如果认真阅读《论语》中孝亲之道一章就会发现,绝大部分的学问都体现在家庭和日常生活当中。并且要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知一句便行一句”[3],明白一句话的道理就按照这句话的道理去践行,做到知行结合。

曾国藩的这些教育思想启示高职院校在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时要加强把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技术技能实际的操作训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企业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发挥育人作用,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构筑协同育人。通过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教师进企业,学生进企业等形式,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四)注重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曾国藩学识渊博,博览圣贤之作,在家书中经常引经据典,用古代圣贤的事迹和经书著作来教育引导弟弟和子女们。曾国藩在家书中也会经常推荐一些经典著作给弟弟和子女们阅读,引导他们体会和学习圣贤之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如在《致纪泽、纪鸿儿:文章要以气象峥嵘为贵》家书中,曾国藩向儿子纪泽推荐了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田园居》五首等文章让其反复阅读从而领会陶渊明的心胸和气概。《曾国藩家书》中关于曾国藩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教育弟弟和子女们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启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注意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和道德模范宣传活动,激发学生向善向美的动为,提升高职院校育人实效。

总之,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的许多思想理念符合当代发展需要,为当下的家庭建设、社会风气、职业教育等方面都能给予许多启示,其中既有直接的实践性经验又有间接的指导性思想,应继续深入探寻其中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工学曾国藩读书
跟曾国藩学修身
盐工学人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我们一起读书吧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