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两征”模式下关于大学生新兵政治意识培育的几点思考

2023-12-12黎文韬李博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新兵政治大学生

黎文韬 李博

2021 年春季,我军正式开启“一年两征”征兵模式。“让军人成为社会尊崇的职业”,在习主席的号召下,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不断优化完善大学生士兵入伍各项政策,使得近年来地方大学生群体中“参军热”不断高涨。根据解放军报刊载的数据,我国大学生应征报名人数2017 年为107.8 万人,2021 年达到122 万人。2022 年上半年入伍新兵大学生占比超过80%,大学毕业生超过50%。2023 年春季征兵根据媒体报道,我国各省市征集大学生比例大多在80%以上,大学毕业生普遍在60%以上。大学生新兵的占比已经成为征召新兵的主流。大量大学生士兵进入军营,一方面为军队输送了优质兵源,为推动人才强军战略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大量思维活跃、认识前卫和具有“叛逆”精神的大学生新兵,对我军意识形态防线构筑有更高要求。

一、“一年两征”条件下大学生新兵的政治思想特点

随着“一年两征”模式的持续推进和高校征兵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壮大的大学生新兵群体也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特点,需要在政治教育训练过程中引起注重和分析。

(一)政治立场坚定,但政治热情不浓

经过入伍政治审查过滤之后,入伍大学生新兵在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国家这类原则性政治问题上基本不会有偏差。但是有的大学生新兵入伍现实性、功利性极强,入伍就是奔着优待政策而来,或是奔着考军士军官“找工作”而来;有的认为政治问题与自己没有具体关系,对国内外政治大事毫不关心,缺乏了解、学习、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二)知识层次较高,但政治认识欠缺

“一年两征”实施以来,有相当多的重点大学学生选择到部队服役,其中不乏“双一流”的名校应征大学生。这部分同学家人口中的“学霸”,在学习能力和知识层次上是佼佼者,但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却存在明显短板。有的在参加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时是以应付考试的心态参加,平时“翘课”,考前“突击”是很多大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常态。导致在入伍后对政治教育内容学习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他们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一知半解,缺乏对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自觉。

(三)社会生活丰富,但政治警觉不高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网络发展,大学生同外界信息交流愈加便捷。微信、抖音、B 站等自媒体平台让“00”后的大学生无需走出学校就能看见听见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人与事情,他们的视野和认知层面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拓展。但是,这些“00 后”大学生,主要是在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很多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政治警觉性不高,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缺乏认识。有的在网络上不明是非,妄评妄议,极易被各类水军公知带偏,充当别有用心的人的棋子;有的容易被具有欺骗性外壳的反动言论所迷惑,质疑党和军队,给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攻击渗透提供可乘之机。

二、大学生新兵政治意识培育的难点

“一年两征”环境下,我军新兵征集大量出现大学生“组团入伍”的情况。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新兵契合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难点。既有教育主客体双方的原因,也有教育手段以及载体的原因。

(一)理论基础同政治要求不相适

军人必须具有充分的政治自觉,才有对党和军队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投身强军使命的无限动力。政治自觉源自于一定的理论素养,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党史军史要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当前大部分大学生新兵对这些理论内容的认知都是碎片化的、不系统的,鲜有人能够达到“自觉”这个层次。从大学生新兵的整体情况来看,理工、管理、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占比较多,相比于哲学社会科学类新兵来说,其对政治理论的掌握程度还是有明显差距,到了大专层次,这个差距则更加突出。同时,高校关于学生政治理论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客观上也对新训机构开展新兵入伍后的教育统筹造成了一定困难。

(二)多样个性同灌输教育不相适

对新兵的政治意识培育需要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灌输论,在大学生新兵入营的第一时间抢占思想阵地,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新兵的新特点、新变化。身处信息网络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海量真假难辨的数据信息让大学生新兵的思维更加活跃,也造就了他们更加多样的思想个性,他们更乐于独立思考、乐于探索新的世界。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反华势力的意识形态输出恰恰披着“多元文化”的外衣隐藏其中,对他们施加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妄图以各种欺骗方式将他们拉到我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大学生新兵多样化的思想个性有时会使得单方面的教育灌输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教育手段同接受方式不相适

我军长期的政治教育实践,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教育手段,尤其关于政治意识培育方面的话语和方法,在主体内容上变化并不大。又由于政治意识培育相关内容较为敏感,因此在借助网络信息载体手段上有限制。同时政治意识培育的相关内容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抽象化、枯燥化、形式化现象。这同大学生新兵在地方高校期间的教育和信息获取方式存在很强的代差,使得相当部分大学生新兵难以适应。政治教育通常都是采取单方面的教育灌输,以“一元话语权”的权威向受教育者灌输政治思想。这同大学生新兵渴求平等活泼、双向沟通的教育意愿相左。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尊重教育地位,强化教育参与

大学生新兵作为人格独立的个体,应该赋予其表达自我想法的权利。同时,要想真正让他们从内心上认同教育内容,就必须知道他们想什么,对症下药。设置“新兵讲坛”,根据政治教育内容预置政治主题,让大学生新兵自己走上讲坛,合理表达自我观点。开展研讨式、辩论式政治教学,围绕搞清楚“我们归谁领导、听谁指挥”,搞清楚“为谁扛枪、为谁打仗”,搞清楚“当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搞清楚“本色是什么、制胜靠什么”主题,以班排为单位开展讨论辩论,让大学生新兵在思想火花的碰撞过程中提升教育积极性。政治教员则注重把方向、定基调,一方面围绕大学生新兵在主动表达观点和讨论过程中的缺陷,做好个人思想的辅导纠正;另一方面,围绕其中的共性问题,组织针对性备课教育,解答共性疑虑。

(二)聚焦时政热点,提升说理质效

在对政治军事问题认识上,围绕大学生新兵群体关注的美帝颜色革命输出、俄乌冲突等时政问题,从问题起因、发展历史、背后力量深入剖析问题本质,让大学生新兵深入体会军事斗争背后的本质是政治博弈。在军魂意识认识上,可充分利用泰国、非洲国家军人干政问题作为教育素材,讲清军队没有政治领导非但不能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反而会成为乱政之源,从反面角度让新兵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合理性。再者,更要围绕党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贯,讲好“中国故事”。从家乡发展成就、生活方式变化、中国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多角度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引导大学生新兵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科学性。

(三)构筑文化环境,激发政治情感

文化对于新兵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部队“六小阵地”则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激发新兵政治情感的重要平台。文化硬件内容上突出精炼,从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军史知识、我军优良传统等内容中挑选重要观点、知识,凝练成简短易记的短句,以营区灯箱横幅、黑板报、学习墙报等文化固件为载体进行展示。让新兵生活学习训练时时面对,培养潜意识。在软件内容上突出活泼,充分挖掘具备表演、摄录像、视频制作、漫画绘制等文化特长的新兵,结合教育内容制作政治教育题材的短视频,排演小节目,创作书画作品。利用教育训练间隙、新闻观看、饭堂广播等时机组织展示,既能够缓解训练压力和疲劳,也更容易接受,引发新兵思想共鸣,激发政治情感。

(四)优化教育统筹,迎合新兵需求

在时间上,让教育更加轻快。大力破除集中搞大课导致的“疲态生物钟”,提倡短小快活的“短课、微课”,以“少食多餐”的方式促进新兵对政治教育内容消化吸收。以10~15 分钟短课,重在讲清一个政治现象、明白一个政治道理,既避免了集中教育的思想疲劳,又能够循序渐进,留出更多教育时间给教育研讨,促进新兵对教育内容消化理解。在空间上,让教育走出课堂。用好驻地红色教育资源,利用驻地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红色景点,结合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时机开展现地教育,以英模故事、革命历史感召新兵,让新兵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信心。在方式上,让教育丰富起来。积极开展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学红色知识、当红色传人活动,以歌唱比赛、演讲比赛、党史军史知识问答等形式丰富教育手段,让新兵乐在其中,育在其中。

猜你喜欢

新兵政治大学生
新兵,请入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领着“新兵”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