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开展口述校史研究实践

2023-12-11谢展薇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口述历史教学范式初中历史

【摘要】本文论述运用“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开展口述历史研究的实践,引导学生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交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正确评估历史事件的影响,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培育和发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口述历史 初中历史 “读·研·悟·行”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8-0065-03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學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运用“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开展口述历史研究,能够引导学生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交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的思想观念及行为举止等,获得更加全面、立体的历史认知。学生通过与历史亲历者对话,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正确评估历史事件的影响,这样的过程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学会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发展唯物史观。在开展口述历史访谈的过程中,亲历者的讲述比书本上的文字更生活化、更富有情感色彩、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体验能促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能有效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笔者所在学校为庆祝建校120周年,对校史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在校史馆中进行了展示。笔者发现,学校在校史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校史资料主要为校志、县教育志、部分照片、纸质档案等,以文献形式居多,校史资料中关于校园发展变迁的具体情况、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师生的回忆等内容较少,缺少以口述访谈为基础的校史研究。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与本校其他历史教师一起,带领学生以“记忆之声——南宁三中口述校史研究”为主题,运用“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开展了口述历史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收集校史资源,精读历史背景

“读”这个环节,主要是选取与访谈主题相关的资料,设计阅读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初步学习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了解关键历史事件的背景,为后续拟定访谈提纲和展开访谈奠定基础。

具体操作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校史馆中的资料进行分类梳理。学生从中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及校友的作品,抒发了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记录了学校办学历程中的感人事件和精彩细节,还对学校办学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介绍。在阅读上述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学校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敦品力学”的校风和“真·爱”教育的办学思想,感受到学校百年的办学历史与国家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我校涌现出了积极投身革命的知名校友莫文骅、雷经天、雷沛鸿等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之际,我校师生满怀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热潮之中。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党中央号召有志青年参加志愿军,当时我校师生发扬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踊跃参加志愿军赴朝参战,保家卫国。

学生们在阅读上述有关资料后发现,虽然校史关于宏观事件、重要人物的记载较多,但对于校园发展变迁的具体情况、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节、师生的回忆等内容较少,缺少以口述访谈为基础的资料。如果仅通过设立校史馆、制作校园文化宣传廊、开展校园文化宣传活动等方式,往往只能使学生获得较为浅层的认识。如何将师生真正“放”回历史现场,把师生个人成长的生命历程与学校的发展变迁及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勾勒出来呢?这就需要带领学生开展面向师生群体的访谈,从而为接下来“研”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研”——开展口述访谈,整理归纳信息

“研”这个环节,主要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访谈提纲,对受访者开展访谈,可使用录音设备录音或进行书面记录(录音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书面记录则有助于回顾和整理信息)。学生通过研究获得访谈信息,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与个人经历的联结,培养家国情怀。

具体操作时,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访谈对象设计访谈活动、拟定访谈提纲、布置访谈场地,并在正式访谈开始前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掌握开展访谈的具体方法。围绕“校史主题”,可以选择学校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在校生和毕业生等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可以了解受访者个人和家庭的背景信息,了解受访者与本校相关的人生经历,了解校园发展历程、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访谈的内容,大到学校的办学特色、治理决策,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后勤工作人员对校园的管理,细到校园中普通学生的感悟和毕业生对母校的记忆等。面对不同的受访对象,学生需要在访谈前组织语言、设计问题,引导受访者说出自己与学校有关的故事或认识。例如,笔者指导学生访谈我校管理者时,进行了如下对话。

采访者:如果请您用几个关键词形容您心目中我们三中老师应该具备的品质,您会用哪些关键词呢?

受访者:从我对学校的管理思路来讲,有两个词我特别看重,一个是师德、一个是学术。我一直认为,师德的高度就是质量的高度,没有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就没有对教育的深情热爱……没有教师对专业的研究,以及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就很难迈上新台阶……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关键词是我们三中的老师要努力去追求的。

访谈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技巧,保持尊重和倾听,运用访谈前了解到的学校历史背景知识推进访谈,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或者灵活调整问题以应对受访者的回应,以便在追问中获得更深入的信息。访谈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文字稿,将其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归类分析,以此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整理和研究所获得的访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对受访对象进行追加访谈,或通过对多个访谈对象的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和交叉验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悟”——理解人物故事,感悟学校精神

“悟”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口述访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可通过小组讨论、非虚构写作或其他形式,让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展示和分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操作时,教师指导学生采访学校管理者、党员先锋岗模范教师、退休教师代表等,从中理解人物故事,感悟学校精神。例如,在对退休教师的访谈中,受访者反复提及“勤恳”“踏实”两个关键词。参与访谈的学生从中领悟到:勤恳、踏实看起来是最普通不过的职业要求,却是教师职业成长必不可少的品质。教师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要想取得一定成就,必须勤恳踏实工作,走进学生心灵,关注学生成长。在访谈接近尾声时,学生向访谈对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作为我校的退休教师,想对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老师们说些什么呢?”受访者回答:“教育工作有苦有甜。我觉得要做好这份工作关键是要有爱心。首先,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因为我们是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其次,爱我们的学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工作中。虽然有时教育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显露出来,但几十年以后,你会发现老师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就会收获快乐。最后,希望老师们在辛勤工作时,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的学校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投身教书育人事业。”

参与访谈的学生通过访谈学校的退休教师,对学校提出的“真·爱”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读”“研”基础上的,符合《2022年版历史课标》提出的“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點,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要求,能有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步掌握运用可信史料呈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对退休教师的访谈,学生们进一步领悟了学校“真·爱”教育的真谛,倍感学校老师的泽深恩重,认识到“也要用爱回应老师们的付出”。在接下来进一步整理访谈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们将上述感悟形成如下文字:“‘真·爱教育是牵系三中师生深情厚谊的坚实纽带。老师用爱感化着每一个学生,坚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同时更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讲台上他们兢兢业业,课后与我们亦师亦友,他们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在‘真·爱教育的指引下,我们开始发现爱、理解爱、学会爱,我们要把这种爱传递给周围人。”

四、“行”——整理访谈资料,加深认知体验

“行”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悟”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可通过撰写基于口述访谈的人物传记、排演戏剧、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加深对校史的认知和体验。

具体操作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以下几项实践活动。一是进行非虚构文学写作。教师指导学生将多次访谈获得的访谈录音、录像、照片、抄本等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非虚构文学创作,形成具有生命力、有鲜活人物故事的口述校史资料集。二是将上述资料编入校史。教师指导学生将在访谈中搜集到的人物故事、图片、录音录像、小物件等资料编入校史,让校史馆的资料“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传播校园文化、传承学校办学思想的参与者。三是当好口述校史宣传员。教师指导学生把在访谈中听到的真实故事、获得的感悟等撰写成校园文化宣讲稿,向来访的客人、嘉宾和领导们进行讲述,用实际行动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当好校园文化宣传员。四是开展校园研学主题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策划校史主题研学活动,先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本校同学对学校文化的了解情况和兴趣点,再据此设计校园研学路线。在研学过程中,参与的学生代表游览本校各校区,探索校园实景是如何将学校的办学历史及“敦品力学”“真·爱”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的,进一步增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行”即实践,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以此提高综合能力。学生进行口述校史研究后,还可将该研究方法用于家史、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例如,可以利用节假日对家庭成员进行访谈,了解家族的发展历史,尝试绘制家谱树状图,撰写家族人物小传,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优良家风。还可以关注家乡美食制作技艺、“非遗”手工技艺、传统节日习俗,寻找“非遗”传承人,了解某项工艺的流程,记录它的制作过程,感悟地方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联结,以实际行动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总之,通过“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开展口述历史研究,由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访谈主题与受访者进行交流,让学生有机会聆听历史事件亲历者的讲述,增强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在访谈过程中,不同受访者的讲述能够提供不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解历史事件的多个视角,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访谈中,学生与不同背景的受访者进行交流,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历史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下一步,笔者将与团队成员继续努力,开展更为深入的口述历史研究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真实的历史学习体验,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探寻更多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叶帅.口述历史中的可读性缺失与构建[J].文学教育(上),2022(10):142-145.

[2]撒君霞.口述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以八年级历史教学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3(2):96.

作者简介:谢展薇(1989— ),广西贺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与口述历史研究。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口述历史教学范式初中历史
浅谈口述历史的征集与整理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谈电影口述历史的访问技巧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居鲁士的早年传奇与口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