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学科高水平发展的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

2023-12-11邓淇元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体育学科体育课程运行机制

【摘要】本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学科的发展过程与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体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打造基础阶段(1949—1978年)、改革探索阶段(1978—2001年)、改革深入阶段(2001—2011年)、发展提高阶段(2012—2020年)与稳定成熟阶段(2021年至今),提出以教学体系为主要落脚点、训练体系为执行手段、竞赛体系为展示手段、评估体系为检验手段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促进校园体育的高水平发展的路径:必须筑牢“领路人”意识,加强体育教师培训;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体育学科 高水平发展 运行机制 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8-0015-04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课标》),提出从今年9月起,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所占课时比例为10%—11%,赶超外语所占课时比例(6%—8%)。实际上,早在2001年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体育课时比例就已经赶超外语,在当时却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任何波澜,而相同的数据放在今天却被大众强烈关注,其中的发展逻辑、运行机制以及实践路径值得深思。鉴于此,本研究运用Nvivo12软件对近十年共86篇相关核心文献进行质性分析,将其中符合研究内容的因素拆分组合与重构,深入分析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从而梳理出新时代基础体育课程的地位,并探讨体育学科高水平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学科发展提供理论考量依据。

一、体育学科发展历程

基于对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相关政策及文献的梳理,笔者初步总结出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打造基础阶段(1949—1978年)、探索萌芽阶段(2001—2011年)、发展提高阶段(2012—2020年)、稳定成熟阶段(2021年至今)。

(一)打造基础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都是在寻找适合我国国民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先后经历了近8次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教师大多数采取开放式教学,没有特定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自身掌握的技能来安排,会什么教什么。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步入轨道是从模仿苏联的教学模式开始的。1956年,我国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材,使全国上下体育教学开始规范化、一致化。1956年将“课程标准”更名为“教学大纲”,针对体育课程考核及教学内容编写原则展开阐述。在这段时间里,体育课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从1958年到1960年,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1961年,教育部修订了小学和中学的体育教科书,强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逐渐走上正轨。但好景不长,1966—1976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被“击倒”,体育课程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二)改革探索阶段(1978—2001年)

1978年,国家颁布了“拨乱反正”以来首部具有代表性的《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对推进我国以后的基础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正式颁布实施。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可以发现,20世纪的体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重心逐渐从“爱国主义”向“增强学生体质”转移,这就为体育学科发展奠定了经验与基础。

(三)改革深入阶段(2001—2011年)

2001年,教育部提出体育课时所占比例为10%—11%,已赶超外语课时所占比例。历经十年探索,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新了2001年版的课程名称,强调了体育的健身性,削弱了对运动技能的重视程度,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主,实现了从“学科”向“学生”的转变。但基于当时国民的温饱问题刚刚基本解决,社会与家庭尚无法将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到位,导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发展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加之高层次体育教学人才短缺,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仍然不高。

(四)发展提高阶段(2012—2020年)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党和国家对体育的高度重视,加快了“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的速度。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以“创新改革,补齐短板,齐心聚力”为工作原则,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这一系列政策与舉措,使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真正步入了正轨,促进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促使体育学科向前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五)稳定成熟阶段(2021年至今)

2021年,教育部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的体育活动,并将健康教育纳入了中小学必修课。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校外机构治理,让学习主阵地回归学校,减轻学生与家长的负担。“双减”政策的出台使体育学科真正得到重视。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课标》,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机制。随着体育学科地位在国家战略层面的上升,国民对其重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至此,体育学科发展步入稳定成熟阶段。

二、体育学科高水平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體育学科运行机制的模型构建

笔者运用扎根理论对近十年相关核心文献进行编码,最终构建出体育学科高水平发展的运行机制模型(如表1)。

通过梳理体育学科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笔者构建出体育高水平发展的运行机制模型(如图1)。

(二)运行机制分析

1.以教学体系为首要落点

构建学校体育教学系统,能够解决不同阶段体育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的问题。在课程层面,体育能力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发展特征,并以“监督—评价—激励—反馈”的方式实现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评价和反馈阶段,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从而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评价维度上,以多元的动态评价为主,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能力、体质健康水平、运动参与程度,并以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以训练体系为执行手段

课外活动系统是体育教学内外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只有在课堂内外“勤练”,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意识比较差,体育老师是学校的直接指导和联络员,承担着过程管理、组织实施、效果监督的责任。在实现方式上,要体现活动的延展性,要把文化育人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定期开展以运动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比如校园运动项目形象大使代言、最美运动瞬间征集、摄影展览等,提升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3.以竞赛体系为展示手段

在竞赛阶段,通过对“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次的竞赛体系进行实践检验,通过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次的竞赛体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比赛,建立“学校月月有大赛、年级周周有小赛、班级天天有活动”的竞赛体系,并在竞赛中健全学生人格。一是全员参加,面向全体。明确规定参加体育课的学生均可参与,体育比赛不再为个别运动员所独有。二是体育赛事品牌化。体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不仅是一门单纯的运动课程,而且是与校园文化紧密相关的活动课程。通过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体育偶像效应”而彰显校园体育精神,成为塑造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4.以评估体系为检验手段

通过对体育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测评,对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质量标准,可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指标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建议综合运用多元的学习方式,通过多样化、情境化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科整合的思想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使教师能进行高效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助推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提质增效。

三、体育学科高水平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筑牢“领路人”意识,加强体育教师培训

“双减”政策的实施,体育学科在学校中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以往体育发展滞后的地方或学校也会显出更大的差距,其中有两个问题亟须解决。一是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程改革,二是一线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因此,建议各地方高校大力举办体育相关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让各中小学校的领导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还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让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进一步学习和贯彻新课标。

(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体育教学中要扮演好设计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去探索、积极去创造,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愉快的体育氛围。为此,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构建优质的体育课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身体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和训练的主体意识,确保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三)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核心、以教材为主,而在教学方式上则是多讲少练,老师讲得太多,导致学生训练时间减少,不利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阻碍其自主性和协调性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更好地掌握各种运动技巧,促进身体素质的提升。

本文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相关政策与文献的梳理,总结了体育学科发展的历程,利用扎根理论深入剖析体育高水平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以“教学体系是首要落点,训练体系是执行手段,竞赛体系是展示手段,评估体系是检验手段”的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路径:筑牢“领路人”意识,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此就教于方家,助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汪晓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结构与特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3):241-252.

[2]潘绍伟.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阐释[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3):234-240.

[3]季浏.使命与光荣: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20年回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6):581-587.

[4]张庆新,陈雁飞.新课标视域下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内涵、设计依据与要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3):275-282.

[5]张强峰,雷雨星,郭汝,等.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与突破路径[J].体育学刊,2022,29(3):113-118.

[6]赵胜国,王健,邰崇禧,等.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向的实然之需与应然之举[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264-269.

[7]齐大路,王嵘,鄢行辉,等.学校体育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路径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2,36(3):60-70.

[8]武小东.高中体育教育中健康理念的融入与实践:评《体育与健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2):2.

[9]张欣欣,张凯,范高胜.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困境与应对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4):103-110.

[10]刘超,董翠香,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2):188-197.

[11]宋彦李青,张天峰.体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体系构建与路径保障[J].体育文化导刊,2022(3):98-103.

[12]刘昕.新中国7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嬗变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43-56.

[13]季浏.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21-30.

[14]葛智斌.“体医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问题审视与完善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3):100-103.

[15]崔洁,贾洪洲,刘超,等.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体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3):121-129.

[16]罗伟柱,邓星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8,25(6):96-100.

[17]程衛波,张志勇,李斌.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理念的继承与超越[J].体育学刊,2017,24(6):89-93.

[18]冯雅男,何秋鸿,孙葆丽.困境与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8):76-82.

[19]杨小帆.从“分离”到“寓居”: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路径转移[J].体育学刊,2016,23(6):87-92.

[20]张亭,唐景丽.新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向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0):96-100.

作者简介:邓淇元(1988— ),广东梅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民族体育。

(责编 林亦芳)

猜你喜欢

体育学科体育课程运行机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七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大陆赴台体育家群体及其历史贡献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