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培养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实践

2023-12-11梁毅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音乐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论述将“读·研·悟·行”教学范式运用于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读”“研”“悟”“行”四位一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顺应艺术学科新课改方向,契合初中生的发展特点,既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討和体验,让学生感受音乐学科的魅力,从中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研·悟·行”教学范式 音乐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8-0055-03

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倡“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让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从中体会学科思想方法。近年来,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五象校区探索“读·研·悟·行”教学范式,科学整合教师、课程、校园文化等资源,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读”是信息的收集、分类、存取,开设阅读研究课、特色校本课、学科常态课和阅读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研”是引导学生在处理信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研究”和“实践学习”两大理念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从中培养高阶思维;“悟”是“读”和“研”的拓展延伸,是感受和体验的输出;“行”则是依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亲身实践,可以是语文学科中的“写”,可以是音乐学科中的“演”,可以是生物课中的“做”,可以是口述历史校本课程中的“访”,引导学生用行动践行真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论述的初中音乐“读·研·悟·行”教学范式立足本校实际,紧密结合初中音乐学科的特点,其教与学的基本操作要求如表1。

由表1可知,“读·研·悟·行”教学范式是一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教与学的过程。“读”是指引导学生读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特质、区域文化、艺术表现等,获得对音乐作品的大致了解;“研”是在读的基础上,研究作品的主题意蕴、艺术表现形式、情感表达等,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专题研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悟”是在“读”和“研”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自己的感悟,在原来所学基础上加深认知;“行”是用创编戏剧、研究分享、角色扮演等二次创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基于感知、想象、语言、动作、旋律、艺术审美等创作文本,建立正确的审美判断力,培养内在的创造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自我审美感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增强对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理解,从中培育和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下面,笔者以初中音乐教材中包括《猫》(选段)在内的音乐剧教学为例,论述“读·研·悟·行”教学范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由上文可知,“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读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特质、区域文化、艺术表现等,以对所要学习的音乐作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相比小学生,初中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入“读”的环节。首先,师生共同确定“读”的方向和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作者的创作背景,也可以是本课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可以是音乐文本中出现的事物等。只有提前确定了主题,才能让学生“读”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读”。其次,依据主题收集材料并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工协作,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组内进行分工,小组长负责统筹协调,有的组员负责收集材料,有的组员负责汇总,全体组员共同分析材料。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后,小组汇报“读”的成果。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整合材料,并派出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例如,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基于歌剧的综合性艺术特征,与学生共同确定歌剧故事性、音乐性、人物等多元素构成的主题,让各小组分工协作,在资料收集、分类分析中“读”出作品背后蕴含的信息。学生各小组有的选择歌剧的历史发展脉络,有的选择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选择人物与背景音乐的关系等,分小组展开阅读实践活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阅读、整理和归纳,最终得出歌剧、音乐剧的以下特征:歌剧是用声乐和器乐表现剧情的戏剧作品,是音乐与诗歌、戏剧表演、舞蹈、舞台美术、服装等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体裁;歌剧的结构通常包括序曲、间奏曲、合唱、重唱、独唱等;歌剧中主角的独唱分为咏叹调、宣叙调,以及小咏叹调、咏叙调、浪漫曲与小夜曲等;从文化性质的角度来看,歌剧属于传统高雅艺术和古典艺术,而音乐剧则属于现代通俗性、商业性艺术。学生通过“读”的环节,对二者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研”——培养提炼、挖掘、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是在“读”的基础上,研究作品的主题意蕴、艺术表现形式、情感表达等,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专题研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这一环节贯彻“阅读研究”和“实践学习”两大理念,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在经历了前面“读”的环节后,学生对本课所要学习的音乐知识或作品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处理所收集的信息的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关联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寻找答案,实现“以研促学、以研培能”,培养提炼、挖掘、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初中音乐教材选编的音乐剧《猫》(选段)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猫》这一音乐剧的突出特点是人物(作品中将猫拟人化)的多变性,全剧共出现了30多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点,他们的化妆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出场时的配乐各不相同,其中瘸腿猫是全剧的核心人物。为此,教师可以提出“请问全剧出现了多少只猫”“这些猫的化妆都一样吗”“哪只猫是全剧的主角”“每一只猫出现时的配乐风格是怎样的,这一音乐风格与出现者有何关联”等问题,引导学生研讨和思考。接着,学生带着问题研讨,教师适时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人物与音乐、人物与独白、人物细节等方面的关联性入手,理解作品的内涵及艺术表现形式。最后,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感知艺术表现形式。学生经过思考和小组内讨论,感知了该音乐剧的艺术多样性特点。如音乐与人物具有关联性。瘸腿猫每次出现都会有音乐,其第一次出场时,不和谐且略带阴沉的背景音乐与其褴褛的穿着、衰老瘸腿的形象相匹配,学生很容易就能从中感受到音乐风格与出场人物的关联性,明白这正是音乐剧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悟”是在“读”和“研”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自己的感悟,从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悟”是“读”和“研”的必然结果,學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对这些问题学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时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寻找答案。“读”和“研”为学生的“悟”奠定了基础,“悟”是学生将在“读”和“研”中的所得与自己原有认知相结合,将自我与音乐作品建立关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打通自我与音乐作品的壁垒,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

例如,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音乐剧《猫》(选段)中的戏剧艺术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感受到了将戏剧与音乐、舞蹈相融合所带来的艺术魅力。有的学生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出发,领悟到了音乐剧《猫》中所传达出来的爱、宽容、成长的主题,从中汲取到了生命成长的力量,并将这一感悟内化为成长的力量。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感悟和收获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例如,学习歌剧《悲惨世界》(选段),学生在了解、分析和欣赏了这部音乐作品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这部歌剧呈现出了世界的悲惨一面,因为现实的悲惨,所以才有歌剧《悲惨世界》。

在感悟阶段,学生在音乐世界中悟见自我、悟见世界,建构了音乐与自我、他人、社会的关联,达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提出的“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的培养目标。

四、“行”——在二次创造中发展核心素养

“行”,是经历上述环节后的二次创作呈现,是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2022年版艺术课标》提出的“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的要求。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创编戏剧、角色扮演等创作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感知、想象、语言、动作、旋律、艺术审美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创作文本,从而培养正确的审美判断力,实现发展艺术核心素养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表演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成为专业演员,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演绎、体验,将自己置身于剧场情境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意蕴,增强自身的审美感知,感受音乐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对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了音乐剧《猫》(选段)之后,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分组选取其中一个情节或片段进行演绎。学生接到任务后须分工协作,有的担任“导演”,有的根据所选情节撰写剧本,有的负责配乐,有的饰演不同角色……全组在“导演”的统筹下进行排练,最后将排练成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呈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独特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对音乐剧艺术表现形式的认知,发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核心素养。

“行”这一环节,很大程度上还体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如学生撰写剧本的过程,就是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的过程。这样的学科融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理解音乐的广阔性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学习《雪绒花》时,学生需充分调动地理知识,认识到雪绒花原产于欧洲的高海拔地区,是著名的高山花卉之一,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名花,继而理解这一音乐作品以“雪绒花”命名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再如,在学习《孤独的牧羊人》这一音乐作品时,学生需要调动一定的历史知识,认识到故事发生在二战前的奥地利,当时纳粹德国正逐步侵占、掌控奥地利。这一作品反映了当时纳粹统治下的奥地利人民孤独无助的状态。认识到作品的这些背景信息后,学生在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不仅能够更加准确和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而且能够体验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精神力量。

总之,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过程,是音乐基础知识不断积累、音乐能力逐渐增强、音乐情感得到升华的过程。实践证明,“读·研·悟·行”教学范式能为初中音乐教学搭建支架,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层级性特征。学生在这一教学范式的引领下,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学习音乐作品,能更好地感受、理解、体会音乐作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熏陶,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戴娱.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评价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138-143.

[3]闫若婻.论学生音乐发展的核心素养及其教育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2):121-124.

[4]冯巍巍.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J].中国音乐教育,2016(10):40-43.

作者简介:梁毅(1976— ),广西桂林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音乐教育。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音乐教学核心素养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