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四学”课堂文化建构探索

2023-12-11雷隽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四学课堂文化建构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四学”课堂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建构策略,包括:培养兴趣,使学生爱学;关注方法,使学生会学;发展思维,使学生巧学;拓展延伸,使学生乐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四学”课堂文化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8-0041-05

学科课程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转化的主阵地。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环境氛围和师生行为方式的综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师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体现。为了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有机融合,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我校五校区均衡发展,我校将爱学、会学、巧学、乐学作为学校“四学”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协同推进师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由注重“高效的教”转向注重“高效的学”、由注重“知识掌握”转向注重“素养形成”,从而使学校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渐进入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与学协调发展的美好境界。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四学”课堂文化的课堂建构策略。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爱学

学习兴趣,指向个体对某一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内在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乐于投身到学习当中,使学生爱学。通常来说,学生只有对某个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时,才会乐于去学习和探究该内容。相对来说,爱学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兴趣状态,它要求人们对学习有深刻的认识和更长久的热情,以至于对学习拥有特殊的向往与渴求。人们通常可以把学习兴趣看成是某种最初的、外表的、短暂的热情,而把爱学看成是某种深刻的、长久的、全方位的热情。因此,学习兴趣是爱学的重要基石。

(一)抓好预习环节,激发学生课前学习兴趣

预习是指在上课之前,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预先了解与准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安排一个预习环节,有助于学生自主更新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预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的知识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那么,如何设计预习环节呢?

1.以情境创设为基础,引导学生趣味预习

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学生可以从情境中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与方法,从而更容易理解课堂所学内容。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的主题内容,教师既可以在预学单中介绍一些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也可以播放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微电影,还可以安排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等红色经典读物,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了解抗日战争年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重温革命岁月”,增强生活体验,感受学习的趣味,再以此为基础设计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长久的学习热情。

2.以问题为话题,引导学生趣味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以问题为话题引导学生趣味预习,关键在于问题必须具备儿童视角且能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具备形成儿童话题的特质,能够激发儿童持久而又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格外轻松愉快,而学生之所以会感到轻松愉快,是因为自己所要探究的问题是自己真正感兴趣且能够解决的问题,自己所要探讨的话题也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之前,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的尾巴,看看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用途,不懂的时候可以问问家里的长辈。这样的预习任务便具有话题意味,并且能够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可以通过预习拓宽知识、开阔视野,同时为他们在课堂中仿照课文的样子讲述一段新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积累生活素材。

(二)挖掘教材内容,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玩好动,兴趣爱好广泛却普遍不稳定,其兴趣既能迅速形成又会快速消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想方设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通常情况下,教师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渠道和手段有很多,但基本的手段就是依托教材中的文本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有机衔接预习环节,通过导入新课激趣、提出问题引趣、深化理解增趣、提升认知导趣,持续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创境激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成败。通常情况下,教师应依托教材,从文本的特点入手,灵活运用对话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创境导入法等适合的导入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讲授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因为知道学生对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再以故事导入便不太可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动的文学语言词汇,想象能力有了较大的發展,此时教师便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给学生创设一种极富画面感的情境:“在群星璀璨的夜晚,人们仰望星空,隐约能够看见一条银色的天河。在天河的两侧,有两颗闪亮的星辰,这便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有一个关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听着老师如诗如画的导入,学生仿佛置身于星空之下,慢慢进入了老师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从而生发出通过文学阅读探究文本内容的热情。

2.提出问题设疑引趣

问题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是推动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的逻辑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课情”“学情”,找准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因势利导,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让课堂充满学习探究的趣味。例如,教师执教《牛郎织女》一课,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出了下面的探究性问题:“你在阅读课文时,可有发现哪些不可思议的地方?请你找一找并说一说。”教师的问题迅速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欲,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便发现了颇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例如:老牛怎么会讲话?老牛为什么知道织女下凡的事情?披上老牛的皮怎么就能飞?等等。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交流、讨论,从而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深处,使学生爱上课堂学习。

3.深化理解讨论增趣

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有时会发现文章中一些不太合乎情理的部分,这便是文章的模糊地带。利用文章的模糊地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添一种别样的趣味。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教师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从其他一些民间传说里找出更多不可思议的情节,进而讨论这些情节存在的意义。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经过充分的课堂讨论,慢慢认识到: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当中口头流传的一种叙事体故事,它以奇特的语言和浪漫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意味;这些民间故事多数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但又不局限于现实生活,甚至存在着许多不合乎现实生活的情节,这些情节既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内心深处极为丰富、奇妙的想象,也传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增进了对民间故事的认识,而且提升了文学鉴赏水平,发展了高阶思维。

4.提升认知探究导趣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学习的过程并非将知识从老师到学生单向转移或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过程从而逐渐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经验的过程,且这种知识建构的过程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立和完成,其他人无法替代。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爱学反映了其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喜爱,想学反映了其对语文知识的内在向往与学习趋向,因此,想学是爱学的内在推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强化与引导,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从朦胧、不稳定的兴趣逐渐转向更加明确、更加稳定的兴趣,并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而学习情感日益浓郁、想学愿望更加强烈且持久。例如,教师教学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在组织学生完成对生字及新词的复习之后,教师开始直指教学目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强化,引导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方面,让学生先分别画出陶罐与铁罐说的话,然后用不同的语气朗读二者的对话,从中探究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强化学生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多看他人优点的处世方法,进而升华本课学习主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设计自助作业,延续学生课后探究兴趣

课后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爱学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通过布置课后自助作业的形式延续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完《牛郎织女》一课后,设计了一个三选一的课后自助作业清单(如图1),放手给学生自助、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乐趣,发展知识探究能力。

实践证明,作业形式僵化、作业内容过难、作业要求过严、作业标准过高、作业负担过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

二、关注方法,使学生会学

教学方法的更新,对学生会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时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削弱其学习效果。随着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确立,教师们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微课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能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这些教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会越来越重视自主学习,越来越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新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新教师教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快速发展,内在的学习动力非常强劲。因此,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期。教师应勇于尝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学业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均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1.巧用微课视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以教学短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新兴教学形态。把微课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微课的教学时长通常在十分钟以内,甚至三五分钟,教学内容短小、精悍,知识点相对集中,表现形式多样,可灵活穿插于课堂教学当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觉,教学效果显著,非常适合小学生有效注意时间较短的学习特点。此外,微课还可以随时随地播放,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力的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微课不仅仅是“鱼”,可以解决学生当下的学习困惑;而且是“渔”,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例如,教师教学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一课,结合二年级学生在生活阅历、古诗阅读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实景再现的短视频,配上优美的诗词吟诵,让学生“亲历”了庐山飞瀑的情境,从聆听诵读和直观鉴赏中体会到了古诗词的语言美感,从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巧设学习支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論认为,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该教学法通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学习的支架,让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实现自主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将支架式教学法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教学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一课,在学生完成初读环节后,接下来需要学生逐渐学会概括段落大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并没有对这一学习内容进行包办代替,而是换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以选择填空、根据关键词进行组合、按照现有的文字进行填空等练习的形式慢慢训练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进行自主学习。显然,这是一种低难度的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方法。在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以上方法概括段落大意之后,教师再逐渐提高难度,在学生齐读课文后去掉所有学习支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再次概括段落大意。这一次“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段落大意,教师不设统一要求,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大意,感觉吃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复述之前学习支架的形式,在复述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给学生学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型、实践性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投入和传递情感的真实性、读写结合的持续性、语言知识积累和提高的渐进性、语言基础知识应用的实践性。针对一些教师在课堂中重教轻学、重理论知识传递轻学生能力训练等教学弊端,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上下更大的功夫。比如,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积累字词、朗读默读,关注读写结合,还应教会学生“听”和“问”,通过给学生明示“听”和“问”的学习要求,让学生逐渐“会听”“会问”。例如,教师教学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为了培养学生“会听”,可在“导入新课”环节播放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录音,并要求学生通过听录音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教学中,教师可遵循课文的写作顺序,以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盘古如何创造宇宙为问题主线,引导学生注意听课文朗读,听自己上课的思路,同时注意倾听同学们有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如何创造宇宙的各种回答,通过倾听和交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渐进入盘古的情感世界,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与主题提升等任务。通过以上对学生“听”的指导,学生可逐渐厘清和掌握从哪些角度听、采取哪些方法听、听的重点内容在何处等“听”的技能。学贵有法,但无定法。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点拨,同时应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选择、使用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

三、发展思维,使学生巧学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谓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我校“四学”课堂文化中的“巧学”,重点指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创造潜能挖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赋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变式训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变式训练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变更概念或问题的认识角度,突出概念或问题中隐蔽的本质特征,以便学生在变式中拓展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概念或问题的本质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训练注重问题的情境变化,把一些问题解决思路相同或相关的题目用变式的形式串联起来,在变式中求不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变式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概括性认识,提高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将变式训练用于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同样可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例如,我校李老师执教《囊萤夜读》一课,在品读车胤的人物品质时,教师摘引了当年的一则新闻《“囊萤夜读”真的能看清书吗》的片段内容,设计成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学习任务(如图2),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这则新闻资料,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将该学习任务安排在品读车胤人物品质的过程中,改变了学生了解车胤这个历史人物的学习情境,变中的不变是车胤的人物品质。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做出了最后的归纳判断:虽然现代科学证明了“人的眼睛很難适应萤火虫这种忽明忽暗的光,囊萤夜读的效果并不理想”,但这正说明“家贫”的车胤能够排除万难“勤学”的品质有多么可贵。语文学科的变式训练,同样可以达到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效果。

(二)通过制造“矛盾”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巧学由爱学和会学进阶而来,侧重于学习的技巧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针对一些教师平铺直叙、方法单一、强调求同思维的课堂教学现状,“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教师更加喜欢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出那么一点点“矛盾”,给学生“猎抢”并非“烤熟的兔肉”,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巧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与批判性,切实发展创造思维。例如,教师教学三年下册《燕子》一课,根据三年级学生正处在低中年级衔接阶段、形象思维较为发达的特点,在强化字、词识记以后,开始将教学聚焦在“几痕细线”中“痕”字的品读上,让学生感受字词的准确性。学生开始以为可以用“几根细线”或“几条线细”来代替,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议论,最终发现了“痕”字的巧妙:“‘痕字有若隐若现之感,似乎看得见又似乎看不见,说明这几条电线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每篇课文中都不乏矛盾点,只要教师用心挖掘、适时设疑,便可以在细微、点滴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助力学生实现真正的巧学。

四、拓展延伸,使学生乐学

乐学指向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境界,旨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乐意探索新的知识,实现终身自主发展。而乐意探索新的知识,实际指向知识的自主拓展与延伸。乐学既是爱学、会学、巧学次递发展的美好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高层次,体现了学生将学习作为乐趣而非负担、以学为乐的一种生命状态。

(一)用拓学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拓学作业的设计,侧重于指导学生内化和运用语文知识,拓宽学习的领域或同一主题的学习范围,持续培养学生乐学的品质。例如,教师在《囊萤夜读》一课指导学生变式朗读,由配乐读到填空读,到最后熟读成诵,教学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正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出示了课后拓学作业(如图3)。第一个作业是同题拓展阅读的“勤学”主题小古文《怀素写字》,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拓展阅读面的同时实现对“勤学”主题的深入学习与理解,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第二个作业是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感悟,为自己写一句座右铭,鼓励自己不断进步。采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再到学生与课本的对话,最后实现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升华新的学习感悟的目的。

(二)借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语文教学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要不断拓宽学习领域,注重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跨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为此,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例如,教师执教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结合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特点,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请发挥想象力,尝试绘制一组连环画。该拓展作业借助语文与美术学科的融合,让学生通过手绘连环画,用自己的方式全面展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活泼地讲述民间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艺术与语文课程的跨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乐学。

总之,小学语文“四学”课堂文化建构应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以生为本、学以致用,关注学生爱学、会学、巧学、乐学“四学”品质的培养与提升,由注重“高效的教”转向注重“高效的学”、由注重“知识掌握”转向注重“素养形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协同推进,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汪小燕.“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实践探思[J].小学生(中旬刊),2023(9):67-69.

[3]郭元.从“学会”到“会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美学求解[J].四川教育,2017(Z2):39.

作者简介:雷隽(1980— ),广西南宁人,本科,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四学课堂文化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陕西麟游:远程教育“四学”力促“两学一做”见实效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利用“四学”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